内科杂病验案选释(三)
2013-04-06陈大舜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7 复发性口疮案
张某,女,42岁。2010年5月9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5年,本次发作2个月,舌体左侧边尖有如黄豆及绿豆大小溃疡各1枚,灼热疼痛,周围红,中间有黄白色分泌物,口臭,口干,心烦失眠,大便干不畅但日1次,尿时黄,舌苔黄舌质红,脉沉弦滑。食辛辣食品后疼痛加剧,并容易复发。
辨证:心脾积热,上蒸口舌,日久损阴。
治法:清热泻火,兼顾养阴。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知柏导赤散加减。黄连10 g,黄芩10 g,黄柏10 g,栀子10 g,生地黄20 g,知母10 g,生甘草10 g,升麻5 g,藿香10 g,荷叶5 g,大黄5 g。10剂,每天1剂,煎服2次。另开口腔溃疡散4小瓶(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出品,3 g/瓶),用消毒棉扦蘸适量药粉轻涂溃疡面,2~3次/d。
2010年5月21日复诊:患者谓上方只服用3剂疼痛明显减轻,溃疡疮面缩小,1周后溃疡完全消失,10剂服完后痊愈。复诊时患者询问是否能保证以后不复发?明确回答不能保证。因复发性口疮的特点之一,就是可因多种因素容易反复发作,但如果遵照医嘱并能坚持用下方长期泡茶喝可减少复发:莲子心、杭菊花、淡竹叶、生甘草、苦丁茶各30 g,每次各等量(约3 g)沸水冲泡当茶饮。医嘱:清淡饮食,避免烟酒、辛辣、辛香料、煎炸、温热食品;保持口腔清洁,晨起、餐后、睡前均要漱口;避免过劳、熬夜而伤神动火。
释义:口疮为中医病名,又称口疡、口疳、口破;西医称口腔溃疡。常见病因病机有:心脾积热、外感邪热、阴虚火旺、阳虚火浮等。本案为心脾积热兼有阴虚,故用清热泻火,兼顾养阴法。用黄连解毒汤4味药(芩、连、柏、栀)并加大黄清热泻火,知柏导赤散为导赤散加知母、黄柏,取其中生地黄、知母养阴,黄柏为两方共有,甘草可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另有竹叶、木通未用,加升麻、荷叶引药上行,藿香芬香化浊。因全方针对性强,切中病机,又外用口腔溃疡散,内含青黛、白矾、冰片等药,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内外合治,故效果显著。如果要减少复发,就必须遵守医嘱并常饮药茶预防之。
8 干燥综合征案
刘某某,男,34岁。2010年5月9日初诊。患者3天前发现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干燥,以手足部更为明显,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给予皮质类固醇及扑尔敏治疗。因服西药3天收效不甚,同时患者对服激素类西药有所顾虑,故今日来看中医。除全身皮肤发红、干痒外,尚有口干少津,口角干燥容易皲裂,口气较重,两目干涩,有时痒痛,鼻腔及咽喉干痒,尿黄,大便1次/d,成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血压正常,血常规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外,其余基本正常。
辨证:风邪袭表,血络不和,湿热内蕴,阴亏血燥。
治法:先拟治标,祛风止痒,清化湿热;再顾治本,养阴润燥。
方药:先拟消风散合连朴饮加减。荆芥10 g,防风10 g,蝉蜕10 g,僵蚕10 g,全蝎6 g,川朴10 g,黄连10 g,茯苓15 g,川芎10 g,赤芍10 g,丹参10 g,地肤子10 g,刺蒺藜10 g。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并嘱清淡饮食,忌辛辣、温燥、腥发、油炸食品。患者问西药是否继续服用?告之,激素减半量服,扑尔敏可停用,以服中药为主。
2010年5月23日复诊:患者谓服药2剂即见效果,服药1周全身皮肤发红、干痒明显减轻,口干、目涩、鼻燥、咽痒均有好转,惟舌苔仍淡黄腻,脉象弦细带数。故守原法参以养阴润燥,消风散合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用荆芥10 g,防风10 g,蝉蜕10g,僵蚕10 g,川朴10 g,知母15 g,黄柏10 g,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山药2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又开14剂,每日1剂,煎服2次。并嘱患者可停用激素。
2010年6月6日三诊:诸症悉减,皮肤已不红、不痒、不燥,转为正常,口、目、鼻、咽已无明显干燥不适感,舌苔薄黄,脉弦细数。当重在养阴,兼以清化和络,修改处方如下:天冬、麦冬、生地黄、黄精、玉竹、石斛各15 g,川朴、黄连、杏仁、豆蔻、蝉蜕、僵蚕各10 g,再开14剂,继续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释义:干燥综合征为西医病名,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如唾液腺、泪腺、汗腺等)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一般可引起口、眼、鼻、咽喉、皮肤等的干燥,临床可对应中医“燥证”进行辨证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燥胜则干”的记载。中医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多为秋燥,但其他季节也有;内燥由人体内在因素产生。本案既有外燥,也有内燥。外燥表现为病程短,全身肌表皮肤欣红、瘙痒,口、鼻、目、咽干痒,是为风燥表证,故用《和剂局方》消风散中的荆芥、防风、蝉蜕、僵蚕、川芎、厚朴、茯苓7味药,另加全蝎、蒺藜、地肤子等,共奏祛风止痒除外燥证;内燥表现是在各种干燥证阴津亏虚的基础上,兼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尿黄等内热症状,故早期治标只用了黄连、厚朴、茯苓,清化湿热,中后期加用了知柏地黄丸,或大队的养阴生津润燥之品。方中的赤芍、丹参与虫类药、养阴药相配,有润燥、和血、活络、止痒作用。个人认为,中医药治疗燥证相比西医药用激素治疗干燥综合征要安全可靠一些。
9 经行头痛案
张某某,女,23岁,未婚。2011年7月4日初诊。患者每于经行前后及经期头部胀痛,发病已经6年,服西药止痛片可缓解,但一直不能根治。除经行头痛外,与精神因素亦相关。经期或提前或推后1周以上,经量偏少,色黯红夹瘀块,口干,口气较重,尿黄,大便时秘,2~3天1次,有时胸闷胁胀,烦躁,饮食尚可,舌苔薄黄质红,脉象细弦。
辨证:肝郁气滞,血行受阻,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清热平肝,熄风止痛。
方药:葛麻二芍二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味:葛根30 g,天麻10 g,赤芍15 g,白芍15 g,川牛膝15 g,怀牛膝15 g,杭菊花1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芷6 g,桃仁10 g,红花10 g,熟大黄8 g,藿香梗10 g。7剂,每日1剂,煎服2次。并嘱清淡饮食,保持心态平和。该患者一直未来复诊,事隔1年又2个月,至2012年9月9日来诊,才告知去年就诊1次效果显著,后自己又照原方服用7剂,1年多未发。近期因个人问题烦躁郁闷,导致旧病复发。
释义:经行头痛属中医病名,凡妇女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张氏医通·妇人门·经候篇》就有“每遇经行辄头痛”的记载。多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经后痛止。其病因病机有肝阳上亢者;有气滞血瘀者;有血虚不荣者。本案既有肝阳上亢,又有气滞血瘀,治疗必须两者兼顾。葛麻二芍二膝汤为笔者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的经验方,除方名6味药外,尚有菊花、川芎、白芷,具有清肝、柔肝、平肝、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方中赤芍、川牛膝偏重于活血通经,白芍、怀牛膝偏重于柔肝、引血下行。合用桃红四物汤中的5味药,未用熟地黄,而芍药、川芎两方共有,理气活血。另加熟大黄清热缓通,藿香梗舒畅气机,药性平和,久服无妨,共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