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麻黄汤、桂枝汤的应用探讨《伤寒论》顾护正气的思想

2013-04-06郜文辉曾普华郁保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伤寒论

郜文辉,曾普华,刘 娟,郁保生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肿瘤科,湖南 长沙410208)

外感病是临床常见病,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祛除外邪。《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治疗的典范,而“扶正祛邪”是贯穿全书的总原则,对于风寒侵袭的太阳表证,在祛除风寒时要时时顾护正气,以达到邪气去而正不伤的目的。本文拟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应用来分析《伤寒论》顾护正气的思想,为临床上外感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1 分清寒邪闭郁程度的轻重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组成,在《伤寒论》中用于寒邪闭郁的重症。如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全身疼痛的症状体现其寒邪闭郁,营卫气血运行不畅的特点,无汗为寒邪闭郁肌表,毛窍闭塞所致,因此要用发汗峻剂才可以令病人汗出热退。《医宗金鉴》[1]:“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辛而甘,其能在固表。寒证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邪。”麻黄汤发汗解表之力比较强,方中麻黄辛温能宣,开因寒而郁之腠理;桂枝辛温能通,升浮阳气以达表,助麻黄驱邪,使汗出邪退。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在《伤寒论》中用于表寒闭郁不重者。如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啬啬、淅淅”均指病人恶寒不重,“翕翕发热”提示热势轻浅,“汗出”提示肌表毛窍开张,三者均提示寒邪闭郁不重,关键在于肌表营卫失调,且因持续汗出,正气已受伤,此时只需要发汗轻剂,且要照顾到已受损之正气。桂枝汤发汗力量弱且顾护正气,其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二者合用阴阳并补,姜、枣益脾和营卫,成无己云:“桂枝同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由此可见,桂枝汤之用意在脾胃强健、气血充沛的基础上,用桂枝通调卫气,则腠理开而汗出邪去;用芍药收敛营气,同时不忘顾护胃气;用姜、草、枣组合犹恐不及,在服用方法上:“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利用谷气入胃,使中焦气盛,而助药力使外邪一汗而解,可防邪气久羁,损伤脾胃之气[2]。

由上可以看出,分清寒邪闭郁轻重程度是选择麻黄汤或桂枝汤的关键,寒邪闭郁重的,当选发汗重剂麻黄汤;寒邪闭郁较轻的,当选发汗力量弱的桂枝汤。

2 辨别体质强弱

临床症状是辨证的主要依据,用药还要结合病人体质,从原文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的使用,处处可见这样的思想。如有关桂枝汤的使用,原文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文中“脉浮弱者”即体质素虚者。体质素虚者,不管有无汗出,即使是无汗,选择桂枝汤也比较合适,这类人容易发汗太过,邪去正伤,得不偿失。书中特别是对于素体阳虚偏重或阴血不足明显者,又有论述。如原文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即针对阳气偏虚之人而论,阳虚肌表不固,汗出不止,怕冷,四肢拘急不适。在桂枝汤基础之上加附子补火助阳。又如原文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条为气血不足之人而论,气血亏虚,肌表失荣,故身疼痛,脉沉迟,治疗在桂枝汤基础之上加重芍药用量并配人参益气生津养血,身痛明显加重生姜引药达表。由此可见,仲师辨证细致入微,故论述层层深入。

另一方面,从麻黄汤的使用来看,麻黄汤是汗法中之峻剂,药性悍猛激烈,如麻黄之开腠理,启玄府,势如破竹[3];桂枝之走窜皮肌,通利脉络,所向披靡;杏仁宣肺气开皮毛,如雷击冰山,其对体虚者,若用之不当,迅忽之间,津亡阳越,血枯气竭,所以,仲师特别指出麻黄汤应用之九禁:“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等,这九条条文可用一句话概括:即气、血、阴、阳亏虚者,不宜用发汗峻剂麻黄汤[4]。仲景再次告诫后人,对于素体亏虚者,使用麻黄汤发汗容易伤及正气,一定要谨慎。由此可见,仲景从不同角度告诫后人,临床绝不是“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一定要结合病人体质。

3 询问治疗经过

病人的治疗经过对诊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原文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原文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三条表达了共同含义:已经用过汗法和下法的,再次治疗的时候,选择桂枝汤比较合适,因为在表之邪以及病人的正气已经受到过挫伤,再次发汗用发汗力量弱且养护正气的桂枝汤比较合适。

同样是辛温解表剂,因其力量强弱的不同,是否兼顾到正气,在使用的时候应根据邪气的轻重、正气的强弱,以及治疗的经过综合来考虑,其指导思想是祛邪的同时尽量不要伤及病人的正气。但是仲景明确提出,临床上亦不可一味的宁轻勿重。如原文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对于表寒闭郁重者,服了桂枝汤之后不能使汗出邪退,反而引起烦躁不安。

总之,《伤寒论》对于辛温解表之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分和使用,体现了其鲜明的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对于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外感病深有启发,不能一味的追求速效,如驱邪外出,伤及正气,那样可能得不偿失,若能做到以脉证为依据,结合体质、病史,综合分析,细心选方用药,做到邪去而正不伤,才是高明的医生。

[1]清·吴 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8.

[2]萧佐桃,唐众瑞.《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续)[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5):35-37.

[3]郭爱鱼,王玉明.《伤寒论》汗法刍议[J].河南中医,2003,23(2):22.

[4]柴瑞震.《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J].中医药通报·经典研究,2011,10(1):9-10.

猜你喜欢

麻黄汤桂枝汤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