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共时对比研究

2013-04-06刘雪莲

关键词:英汉隐喻语篇

刘雪莲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4)

隐喻是近十几年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隐喻语言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充分说明了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工具,是人们思维的真实反映。[1]经济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重大的民生问题,比如通货膨胀、房价上涨、就业问题、股市行情、货币贬值等。然而,经济领域里的一些概念和现象对很多普通读者来说是相对抽象和复杂的,为了让人们了解经济领域的活动,经济语篇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和发展。笔者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经济语篇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拟从共时的角度展开实证研究,运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两种语篇中共享的隐喻模式,分析其对理解抽象经济概念的作用,揭示英汉经济隐喻异同的深层次原因。

一、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语言学一直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语言现象。真正确立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和Johnson(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2]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和基本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概念都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提出了隐喻概念系统。隐喻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两个不同概念域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其中的一个领域(始源域)被用来描述另一领域(目标域),将始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相关特征的目的。始源域通常是我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通常是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Lakoff和Johnson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3]他们指出,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也就是说,人类是通过自身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来认知和了解世界的。

Lakoff和Johnson还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即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是参考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赋予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实体隐喻是把行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具体、有形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已被高度结构化、清晰描绘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糊或完全没有内部结构的概念。

二、隐喻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对比研究

(一)语料来源

迄今为止,已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的隐喻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他们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分散的、个体话语的研究,缺乏整体和系统的历时或共时对比研究。[4-7]本研究的语料来自2011-2012年国内外权威的经济类电子报刊《The Economist》和《中国经济时报》。《The Economist》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英文经济杂志,对经济事件评论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经济时报》是国内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读者对象为国际国内政务和商务人士,有较强的消费影响力。这两种报刊的英汉经济语篇分别是112篇和100篇,都是17万多字,其中摘选出的隐喻表达式分别是507处和348处,涉及金融、财经、能源、房产等广泛话题。就覆盖面来看,这些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和客观性。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上面提到的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类概念隐喻,本文只研究后两种。因为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的经济领域里,方位隐喻MORE IS UP(多是上)和LESS IS DOWN(少是下)这样的概念普遍存在,已成为常规隐喻,早已深入人心且被广泛接受,研究的意义不大。后两种隐喻常出现新奇隐喻,能较好地揭示隐喻的本质,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涵义。本文还要研究的一种隐喻是典故隐喻。这是以典故为始源域,以一个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传说来谈论另一事物或现象(目标域)的隐喻。典故往往是一个情景或故事的浓缩,结构简单,意义深远,蕴含着该文化的概念系统,包括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如汉语里有“叶公好龙”“画蛇添足”“三顾茅庐”等,英语里有“a Pandora’s box”、“Achilles’heel”、“meet one’s waterloo”等。

将各自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式按照始源域进行分类和统计,我们发现概念隐喻普遍地存在于英汉经济语篇中,且丰富多样,为我们全方位地认识和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时一个隐喻概念建立起来,反复出现、层层深入,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派生表达式与之呼应,成了构建整个语篇连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ECONOMY IS A PERSON”这个概念隐喻中,谈到经济的衰落、低迷、不景气时,运用了大量人生病时的术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经济不健康的状况,体现了隐喻的系统特性。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隐喻都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充分验证了隐喻的体验性,为进一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英、汉语经济语料的佐证。

1.英汉经济隐喻的相似性

研究表明,英汉概念隐喻在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中存在很多共性。其中共享的实体隐喻包括有机体隐喻(人类和动植物)和实体、物质隐喻(自然现象、容器、泡沫、液体和交通工具)。共享的结构隐喻包括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和演出隐喻。由此可见,隐喻具有跨语际、跨文化的普遍性和相似性,这就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经济领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下面选取两类隐喻中比较典型的隐喻加以详细的描述分析,解释其内在的认知基础。

(1)人类隐喻。研究表明,人类隐喻是两种语篇中最多的隐喻模式,在英汉语篇中分别占到55.02%(279处)和44.82%(156处)。这说明人类都是以“体认”的方式了解周围世界的。人所具有的行为、状态、情感、饮食和健康都被投射到了经济领域,赋予经济事件、个体和行为以人的特征,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及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其实从原始时期,人类典型的思维特征就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在汉语中山有头、有腰、有脚,被称为山头、山腰、山脚;同样的,树有树冠、树身和树脚。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8]同样地,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head of a bed,foot of a hill,arm of a tree等等。这说明人类都是以体认或体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共性。部分举例如下:

①开发商都要减减肥,暴利已经结束。

②整个中国的网银系统都可能面临瘫痪的窘境。

③电力板块对上调电价“不来电”。

④A$500 iPad could survive for five years in a school environment.

⑤Bigger fears of Greek contagion surround Serbia,Romania and Bulgaria.

⑥Alibaba and Yahoo!agree to divorce.

研究发现,健康隐喻在人类隐喻中的比例比较悬殊,英语语篇中,人类健康隐喻共有116处,占总数(279处)的41.6%,而汉语语篇中只有19处,占总数(156处)的12.2%,前者比例远远大于后者。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欧洲正在经历债务危机,导致市场萧条、资金枯竭、就业困难,经济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美国的经济也不景气,大量的词汇诸如 feeble、contagion、weak、ailing等出现在英语语篇中,反映了西方社会正在面临的经济窘境和社会问题。

(2)自然现象隐喻。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是我们与大自然互动的结果。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体器官、地理、生态、气候等,都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自然现象隐喻就是人类结合自身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模式。自然界中温度的冷暖,天气的阴晴、雨雪、雷电,甚至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都给人类以共同的切身体验,因此我们对自然界有着相同的理解和认知。两种语篇中都出现了自然现象的隐喻模式,说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是一样的。经济被赋予了天气的属性和特征,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经济活动及其变化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常不好的或恶劣的自然现象会映射经济运行中不好的状况,反之亦然。举例如下:

①“寒流”加速小房企撤退。

②土地市场“入冬”迹象更加明显。

③开发商们已经感受到了楼市入冬后的寒风。

④On the edge of the euro storm.

⑤Billions of euros are flooding out of Europe’s banking system.

⑥The JOBS act is packed with provisions to reverse the regulatory tide.

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语篇中,自然现象共有65处,占总数的(348处)18.68%,而英语语篇中只有 11处,占总数(507处)的2.17%。前者的比例远远大于后者,而且大都是消极词汇,比较集中地使用了恶劣的天气现象,如寒冬、入冬、冷冻、寒流等,多数出现在有关房企的语篇里,描述当前楼市不景气的状况。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尤其是2011年,中国的房地产遭遇“冷冬”。由于房价的节节攀升,从2011年中国政府对房地产企业实行了干预和宏观调控,调控后卓有成效,房地产萧条、惨淡的经营状况,从大量消极的自然现象隐喻中窥见一斑。而在英语语篇中,有关房地产的内容很少,更没有政府实行干预,究其原因可能是房产对于西方人没有对于中国人那么重要。西方人比较随遇而安,且社会福利比较好,住房不是一个大问题;而在中国,房产一直是关系民生的一个热点问题,没有自己的房产,中国人会觉得十分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一个局势抬高了房价,促成了房地产商的暴利,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

(3)旅程隐喻。对于旅程的感知,直接来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旅程基本的特点就是有起点、终点和行程。路途中可能一帆风顺,让人开心快乐,也可能崎岖坎坷,让人懊恼沮丧。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将旅程的内部结构映射到经济领域,使经济的发展看起来像一段行程,有始有终,且在行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挫折。经济活动的开始是一段旅程的出发,经济发展是旅行者的运动过程,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旅程的目的地,目标实现的手段是旅程选择的路径,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是旅行途中遇到的挫折和障碍。由此看出,旅程隐喻的内部结构系统地映射到了“经济”的认知框架上,经济活动的状态、变化、目的、手段以及能否顺利进行,都可以通过旅程的各个环节来具体形象化。

①靠房地产蓬勃发展的这种比较简单、粗鲁、原始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

②以自来水改革为例,不少地方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③And its only alternative route to other markets is through Russia.

④It has been no easy road getting here,and the path ahead looks rocky.

旅程隐喻广泛地存在于英汉经济语篇中,用来描述经济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我们生动、形象地理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英汉经济隐喻的差异性

除了享有大量共同的隐喻概念之外,还出现了少量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典故隐喻。例如,汉语语篇中,金河生物初涉股市“赔了夫人又折兵”。以“赔了夫人又折兵”作为始源域来描述金河生物准备将旗下饲用金霉素相关生产经营资产运营上市,但最终夭折。而在一篇描述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英语语篇里,提到美国一直是个石油进口国,这一点也正是其“弱点”所在。然而,美国今年以1995年以来最低的价格净进口石油,最终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所以,文章里出现了 What was once an Achilles’heel is becom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这样的表述。两种语篇中均出现了以各自文化中的典故来描述当前的经济现象和状况的情况。“赔了夫人又折兵”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本想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把刘备扣留,没想到被诸葛亮识破,不仅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而且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现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作为中国人,理解此意不难,但如果读者是外国人,没有这方面的历史背景知识,很难理解这个成语的比喻义。英语语篇中的Achilles’heel源自希腊神话。Achille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英雄。出生后,他的母亲把他倒提着放到环绕地狱的河——冥河中去浸泡。经过浸泡,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副钢筋铁骨,但是脚后跟却和普通人的一样。后来Achilles’heel用来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同样地,没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也就不能准确理解作者传达的意思。

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意象图式方面。汉语语篇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在中国人心中“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龙头企业”指实力强大的、领军带头的企业;而在收集的英文语料中,“亚洲四小龙”被译为Asian tigers。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蕴含的意义完全相反,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英语里,不可能使用这样一个贬义词来形容四个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受制于各自文化,一种事物在某一民族文化中激发的联想,在另一民族文化中不激发联想或激发不同的联想。根源是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习俗、文化心理、观察事物的视角、联想方式和自然环境等。[9]如读者不了解西方民族的文化心理,就不可能展开充分的联想,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涵义。

三、英汉经济隐喻异同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的体验一致性

Lakoff指出,思想是被体现的。用来组成我们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我们的亲身经历,并以此作为意义的依据。[10]另外,我们的概念系统的核心直接起源于感知、身体运动以及物理和社会性质的经历。英汉语篇中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相似的隐喻概念,说明中、西方人对经济领域中的现象、概念和活动的体验是一致的。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但人们的认知是一致的,对经济现象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是相通的。从两种经济语篇中共享最多的“人类隐喻”中,我们不难看出“体验性”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共性。人类最先认知的是自身,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相同的生活体验。在与周围环境和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下,人类对自然现象以及周遭的物质、物体(包括动、植物)的感受和认识也是趋于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要远行、为了利益要战争,这些具体的事件让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了共享的世界知识和社会经验,产生了相似的隐喻概念。所以,将始源域的特征向经济领域映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社会经验。

(二)认知的文化差异性

英汉经济隐喻的差异性主要源于认知的文化差异。研究结果中,文化特色的隐喻比较少,但这对于我们了解隐喻和文化的关系,揭示隐喻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的认知和语言都受文化的制约。尽管人类认知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和民族心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性。语言是思维的表征,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历史、习俗、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因此,隐喻具有重要的文化认知价值。

四、结论

大量共享的概念隐喻存在于英汉经济语篇中,源于人类切身的经历和体验,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同时,隐喻本身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差异性。这种思维共性和差异性的深层次根源分别在于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跨语言、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为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普遍性、文化特殊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研究结果对英、汉经济语篇的学习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隐喻自身的独特工作机制,它既对语篇的内容的连贯起着作用(如域与域的映射关系),也对表层衔接作出贡献(重复、替代等等手段)。[11]如果学习者能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去阅读和翻译经济语篇,将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概念隐喻组织起来,形成语义网络,可以从宏观和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整个语篇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隐喻的意义。从语篇角度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或认知现象,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12]隐喻思维可以让学习者从散乱的语言现象中构建起系统的认知结构,找出隐喻在语篇中的规律性,有助于批判地阅读和理解经济语篇,深入地了解某一时期隐喻现象所反映出的经济、社会问题。另外,在构建隐喻思维的同时,学习者需要积累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G Lakoff,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CP,1980.

[3]G Lakoff,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4):89 -91.

[5]郁璐.英汉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5):128 -129.

[6]滕达,孙建华.概念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中的词汇建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8-89.

[7]熊英.概念隐喻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66 -68.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4.

[9]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7.

[10]G Lakoff.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xiv.

[11]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77-183.

[12]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51 -56.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