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构

2013-04-06鹏,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任 鹏,周 莉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8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方面,这二者既相互独立,甚至有矛盾冲突,又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厘清和把握好这二者的相互关系、促进二者的良性互构,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1]

一、实现良性互构的应然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1.殊途同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并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深化理论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解答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素质,形成“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的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以课堂为舞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以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来力求实现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实践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主题实践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化理论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虽然二者的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等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殊途同归,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上高度一致。

2.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理论教学中,丰富、生动的案例材料是增强其实效性和说服力所不可或缺的。这些案例材料中,又以教师和学生社会实践考察的成果最具针对性和说服力。所以,“实践成果进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实践教学作为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活动,它又必须以课堂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来进行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的选择、教学地点和方式的确定,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另搞一套。马克思曾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理论教学虽然不能取代实践教学,但它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中,大多数高校采取的都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三段式”模式。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我们“理论之光”社会实践的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的需要为指导,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课程组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计考察主题、制定考察大纲,在课程开课前布置学生依据考察大纲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是“实践成果进课堂”。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考察报告,分析归纳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并结合课程理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同时,积极吸纳考察报告中的鲜活案例,建立“社会实践考察精品工程集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素材,并通过实践成果总结报告会等形式,推介优秀的社会实践考察直接“走进课堂”。第三阶段“回炉”。结合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再次深入实践,对前期调研报告进行“再认识”,撰写“实践小结”,与调研报告一起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这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介入和渗透,不仅实现了二者各自效果的优化,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育人功效。

3.教学方式相互依存

在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情境主角”,居于主动地位、积极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而理论教学中,虽然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但受空间、主题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以教师的理论和信息输入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为二者提供了互相借鉴、良性互补的可能。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理论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引进”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通常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概念、推理等较为枯燥的理论讲授形式的不足。同时,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跟着感觉走”,而是需要以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借鉴,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增强实践活动的思想味道和理论味道,切实让实践教学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二、实现良性互构的实然障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立性

1.理论与实践的非完全对应性,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事物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3]这种现象与本质的非完全对应性,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矛盾冲突。

一方面,理论内容可能滞后于社会实践。因为相对于物质和实践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而理论作为对实践现象和本质的系统阐释,是一种系统化的意识,同样受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的支配。恩格斯曾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4]。而“时代的条件”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在快速发展、经历转型的中国社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些新的现象、新的实践,要求理论工作者不断总结和创造更有解释力的新理论。而从实际来看,要实现理论创新对实践发展的“完全覆盖”,基本是一项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严重滞后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时代青年在实践中感知的、渴望获得解答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理论内容还可能“脱离”或超越于社会实践。作为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理论超越了实践发展的表面、个别表现,而追求一般性概括;作为对实践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以其前瞻性,尤其是对理想远景的科学预期指导着实践。一般性概括的理论和前瞻性预期的理论,本身和社会实践就存在着“鸿沟”。又因为社会发展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理论水平、社会阅历等主观认知的偏差,人们对理论和实践的这种差异的感知会更加强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青年学生们一个普遍困惑的就是“理论教学讲得头头是道,实践解读却是一塌糊涂”。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实践教学“异化”成对理论教学的“反讽”。

2.“向左还是向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地位之争

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地位,学界看法不一。主要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补充论”或“辅助论”,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补充或“辅助性教学环节”;另一种是“互补论”,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互相补充”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没有主辅之分。[5]这些定位,孰优孰劣,暂且不论,但他们关注一个共同的问题——“向左多一点,还是向右多一点,抑或是左右逢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地位之争。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看,目前的某些实践教学也确实淡化和冲击了理论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高校的社团和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他们多以开展专业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为主,而真正具有政治性和教育性的社团数量不多,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不少学生以参与“第二课堂”的名义,堂而皇之地逃避“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学习。其次,以学生社会考察、志愿服务为主的高校“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增进了青年大学生对国情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吃苦、奉献的良好品格。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很多以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往往变成了“专业性实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服务性活动。比如,医学院校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到贫困山区进行医疗义诊,而师范院校则多是贫困山区的教育扶贫等。在重庆市部分高校的一份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问卷调查中,有42.8%的同学认为他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作指导,还有35.3%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不知道”的选择,仅有21.9%的同学认为自己参加的社会实践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作指导。[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教学方式的差异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不断地推进方式和方法的改进,但无论是分析社会热点,还是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理论教学终归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思想的灌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基本手段。列宁曾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7]这里所言的“灌输”,是指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传播到劳苦大众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武装他们的精神阵地。对身心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这显得更为重要。

相较于理论教学,讨论辩论、参观走访、社会调查、主题考察等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朝气蓬勃、追新求异的青年学生更有吸引力。不仅形式更为多样,实践教学也更为注重参与主体的自我体验,促使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变成更为积极主动地“我要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实验。但是教学方式的差异,不单会使二者有“相互依存、良性互补”的机会,也有可能走向“相互排斥、恶性冲突”的境地。而且如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良好的互为学习机制,“热闹的”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往往会排挤乃至“吞噬”“沉静的”理论教学的实施,背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初衷。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互构的路径选择

1.明确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辅关系不能颠倒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这表明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的紧密关联。我们进行实践教学,其目的并不直接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是首先着眼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来改造青年学生的“主观世界”。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同时又是从属于和服务于理论教学的,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作了全面论述。其中明确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我们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为了削弱和替代理论教学,更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为了要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更好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理论教学的主导和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建构如何实现二者良性互构的体制、机制。当然,承认实践教学的辅助地位,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可以设想,缺乏实践教学支撑和丰富的理论教学,只会变成乏味的空洞说教,不仅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甚至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会遭受质疑,“主导性地位”更无从谈起。

2.改进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前文提到,因为理论和实践存在差异,理论可能滞后于或领先于社会实践,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矛盾。比如,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言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对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的、渴望获得解答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作出令人信服地回答;理论教学中所倡导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追求与现实中的功利取向和实用导向差异很大。

实际上,正是理论与现实的这种不一致,才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和必须。“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常常滞后于实践。但这种滞后,正要求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从事理论教学,更需要着眼于现实问题,从现实中吸取养分,探索从新的理论角度和理论高度来回答时代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现实性。

如果理论解释领先于实践现实,存在差异,那就更有必要实施有效的理论教学。通过创新形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富有成效开展理论教学,武装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头脑”,引导学生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理性思考问题以及科学的评价、积极地认同社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进而实现实际与理论在“升华和践行”之后的统一。这也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加强对其的“理论介入”,在实践教学进行中始终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阶段以“实践的理论化为旨归”,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落实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

3.规范实践教学,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毛泽东同志曾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0]由此可见,实践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确实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它更注重主体的参与性,形式更为多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青年学生品格意志的养成等等。所以,实践教学成为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者心目中的“宠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实践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目前操作中的不规范性。实践教学是走出“课堂”乃至直接面向社会的教学活动,有诸多超脱于教学组织者控制的因素。成功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完美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活动指导者专业的指导,更需要参与者自身全身心的投入,进行周密地计划和细心地筹备,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积极配合。而目前有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在某些“系统环节”上存在严重“缺位”,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建立起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和模式。首先,在各高校内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制定并颁布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实践指导工作、实践经费的使用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再次,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最后,从全局着眼,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服务系统。各相关的社会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等形式主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在准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把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统一起来安排,使课堂内外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整体,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精神落到实处。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5/con tent_8110703.htm.2008-5-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3.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5]刘建涛“.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58-61.

[6]刘蓓蓓.重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6-27.

[7]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10]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39.

[11]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95-96.

[12]戴金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理性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4-126.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