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铸就科学发展品牌
2013-04-06陈蒙蒙
陈蒙蒙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铸就科学发展品牌
陈蒙蒙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之一,首次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单独成篇部署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作出阐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振奋人心、温暖人心、深入人心。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铸就科学发展品牌,已经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江苏实践从未停止并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升华。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拉开生态省建设序幕。2003年,省委、省政府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考核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指标,实施“一票否决”,树立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2005年,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国率先提出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要求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之后,相继出台《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等多部配套政策文件。进入“十二五”,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八项工程之一,把“生态更文明”列入今后五年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指标列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开启新征程。
污染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切实把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抓手、硬任务。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两轮化工污染专项整治,痛下决心关掉了500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占全省化工企业总数的1/3。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市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250万立方米,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污水处理和脱硫两项能力均占全国的11%。“十一五”期间,我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5%和2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减排指标的22%和31%,是全国唯一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省份。五年里,全省累计减掉化学需氧量40万吨,相当于每年消化掉一个南京市排放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减掉二氧化硫65万吨,相当于每年关掉六个60万千瓦的中型火电厂。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国务院治太总体方案,在1000多条河流建立旨在落实政府治污责任的“河长”制,按照“治湖先治河”的思路系统整治15条主要入湖河流,执行与国际接轨的污水处理厂及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实施促进太湖水体流动的调水引流工程,形成卫星遥测、自动监测、人工巡测相结合的应急预警体系。经过艰苦努力,太湖富营养化状态已由中度改善为轻度,水质持续改善。在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沿线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治污项目,严格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出台蓝天工程实施计划,以治理灰霾污染为重点,加快落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一揽子措施。
环保政策创新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更好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也为吸引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污染治理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环境资源从无价向有价、无序利用向有序利用转变;率先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机制,把上下游政府的治污目标和责任界定得更加清晰,筑起防治跨界污染的“经济闸门”;率先试行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激发企业自觉治污的内生动力。
环境监督管理持续加强。先后颁布实施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以及辐射、固废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环保地方法规,是建国以来江苏环保立法最多的一个时期。成立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和省环境应急中心,建立富有效率的环保督政体系。连续10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有效解决了一批环境突出问题,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投资1.1亿元建成全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在2000多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在线监控装置,建成28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全国最多。
良好生态创建领跑全国。认真落实中央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累计投入22.5亿元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示范整治工作,首批20个示范地区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把占国土面积1/5的12大类55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严格保护起来,守住生态“红线”。累计建成22个国家生态县(市、区)和2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分别占全国的1/2和1/4左右。无锡、张家港等18个市县还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数量占全国的近1/2。
二、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攻坚阶段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江苏有着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的特殊省情。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我省在全国较早遇到呈现明显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两个方面的矛盾依然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尤其以下四个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
削减排污总量的压力继续加大。尽管我们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但全省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重化工占有相当比重的工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到2020年,预计江苏人均GDP达15000美元,城市化率达68%。在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前提下,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把排污总量逐步控制在资源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内,任务异常艰巨。
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继续加大。全省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区域性的大气灰霾污染呈现加重趋势,大规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才刚刚起步,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等新的污染问题日益凸现,让群众喝上优质水、看到更多的蓝天、吃上放心的食品,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不少企业沿江、临湖、依河而建或位于环境敏感区,存在布局性、结构性的环境隐患,其危害正在逐步地破坏性释放。一些污染企业已从当初政府眼中的“香馍馍”变成“烫手山芋”,身陷环保“困局”。特别是沿海一些化工园区,入区项目规模小、档次低、污染重,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环境管理不到位,问题尤为突出。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这根“弦”时刻不能放松。
化解环境纠纷的压力继续加大。当人们的关注点从生存、致富逐步转向环境健康和公平正义之后,环境问题就成为全社会最易达成共识的“宣泄口”。一些专家已把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并列为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三驾马车”,涉及环保的群体性事件逐渐显露出人群精英化、行动组织化、诉求专业化的新趋势。妥善化解环境纠纷,兼顾平衡各方利益,有力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考题。
总的看,江苏仍处在环境矛盾的“尖锐期”、环境风险的“活跃期”和群众环境意识的“升级期”,这决定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只要我们全力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知难而进,迎难奋进,建设美丽江苏就一定能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理念,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是指导方针,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根本途径,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最终目的。其本质是调整发展方式,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高效的生态管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是“两个率先”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是我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主抓手。根据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到2020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实现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目标,力争取得三个标志性成果。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全面控制;二是迎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的“拐点”,实现省定基本现代化的环境质量目标;三是率先建成生态省,成为环境质量达标、环境风险可控、环境秩序良好、群众环境满意度大幅提高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江苏科学发展的重要品牌。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关键,以全社会共建共享为基础,下一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应当突出抓好六大关键措施,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进一步完善总体推进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健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快完善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大格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益开展评估研究,继续探索“绿色GDP”评价体系,树立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结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点,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模样。
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确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土地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严格落实资源环境总量控制制度。制订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建立完善重污染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继续扩大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循环经济试点,开展行业细分、标准细化的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开展生态化改造,建成一批产业配套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集中控制的生态示范园区。大力推动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开展环保服务业综合试点,努力建设环保产业强省。
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结合实施江苏主体功能区划,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切实把各类重要生态功能区严格保护起来,禁止与其主体功能不相符合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差别化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政策,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制订实施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建设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拓展污染防治体系。把工作重心切实落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上。实施一批重大减排工程,加快建设完备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网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着力抓好以一湖(太湖)、两河(淮河、长江)、三走廊(南水北调东线、通榆河、望虞河清水走廊)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统筹陆域和海洋,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地;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制订落实城市空气达标方案,综合治理工业废气、机动车和扬尘三大污染源,大幅减少灰霾污染;建立网格化的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场地再次开发利用的环境评估和无害化修复试点;实施“十二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面扩大连片整治范围,着眼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树立超前意识,重视解决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核与辐射污染等日益凸显的新问题。
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建立完备的地方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设更加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完善环境矛盾纠纷定期排查的长效机制,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着力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以有限人力实施有效监管。总之,要以改善质量为导向、以污染减排为基础、以环境法治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转型。
进一步创新环境科技和政策。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优先主题和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环保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积极构建“全省环保科技研发推广协作网”和“环保国际交流合作网”,拓宽国际视野,借鉴世界经验。以“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为导向,继续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强区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试点,为污染赔付提供依据。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计划,把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媒体宣传和各级干部培训规划中,把环保知识主动送进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努力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社会、深入人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环保群众工作的规律,主动沟通民意,及时回应关切,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对社会广泛关注、环境敏感的重大项目和规划环评,必须通过强制听证等方式充分征求意见,建立政府部门与公众、企业有效沟通的环保协调机制,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
(作者系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