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融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2013-04-03季语
季 语
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丹东118000
在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强化、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的过程当中,社会大众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现代意义上的乳腺癌病症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①乳腺癌发病率有所明显提升。目前,乳腺癌病症已成为成年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病症之一;②乳腺癌发病年龄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高峰发病年龄自20年前的(58.4±11.3)岁的平均发病年龄发展至现阶段(42.8±9.5)岁的平均发病年龄;③在社会大众对于乳腺癌疾病认知重视程度的普遍性提升以及诊断技术水平的稳定提升,早期乳腺癌患者有所显著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随着微创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成熟性应用,其在乳腺癌病症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也势必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热消融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理论基础
随着医学生物学领域的不断发展[1],Fishert在乳腺癌的研究中提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癌细胞一般无固定的转移模式,而区域淋巴结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免疫作用。在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不但是癌细胞滤过的屏障,还对血行播散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乳腺癌治疗中采用生物学方法,可以提高综合治疗的治疗效果,并缩小乳腺癌的手术范围。
从理论上来说,在应用微创及时的过程当中,微创消融功能的发挥能够起到明显的加热或是冷却作用,在这一过程当中确保作用区域内的肿瘤细胞能够达到完全性坏死,这也就实现了局部意义上的肿瘤消除目的。基于此,微创热消融技术被认为是现阶段治疗乳腺癌最具研究潜力的技术之一。
从其应用优势的角度上来说,在借助于热消融术进行乳腺癌治疗的过程当中,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①应用热消融术进行乳腺癌治疗所取得美容效果较一般意义上的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并且从视觉角度上来说,患者乳房形态的恢复更为有效;②其次,从适应症的角度上来说,热消融术应用于耐受度较低或是年龄较大的患者过程中,其对于患者机理的伤害性有所明显降低;③最后,应用热消融术进行乳腺癌治疗能够将治疗模式转变为门诊模式,一方面合理控制了治疗时间,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患者接受治疗的经济性负担。该文现重点针对现阶段应用较为普遍的射频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 射频在乳腺癌动物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John P.McGahan[2]于2000年进行了动物实验,其选择3头母猪共18个乳腺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射频处理并观察处理后、处理2、4周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研究显示出,射频消融后动物急性表现为凝固坏死,并在坏死区域、正常乳腺组织周围有硬结,硬结边界清楚,大小平均为14.24 cm3。2周后出现弥漫性的凝固坏死,边缘有中性细胞浸润,其损伤体积为6.46 cm3。同时,有2例出现了二次感染。4周后损伤仍存在且较为坚硬,平均损伤体积11.67 cm3。
特别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5个区域出现了白色~灰色的状态,为纤维组织的变性,且与周边组织逐渐融合。而1例区域纤维组织的变性十分显著,并有黄白色的凝固性坏死。且有3处的小面积皮肤坏死。结论: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射频治疗方式治疗乳腺组织是可行且有价值的。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在于:治疗区域局部微小皮肤呈现出红斑状态,在治疗持续4周后发现此部分皮肤表现有残存凝固性坏死,兼发偶然性的细菌感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相关研究人员[3]以小鼠作为受试者对象,共选取344只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包含107只雌性小鼠),将R3 230乳腺癌植入受试对象体内。并将R3 230乳腺癌植入成功的受试对象进行随机抽取分类,在120d的随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射频治疗与放疗联合对乳腺癌的效果更好。
1.2 射频消融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实验研究
依照射频治疗后行手术切除实践的差异性,将临床试验对象分为两种类型:1种为立即进行手术切除;另1种为延迟进行手术切除。①立即切除:Jeffrey[3]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判定: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对于致乳腺癌细胞死亡有着显著效果,但其对肿瘤直径有着明显限制3 cm以内肿瘤适用)。在此基础之上,有研究人员[4]通过以2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给予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1例病灶均通过超声直视进行靶目标的完全消融。其中1例患者为II期乳腺癌,手术前采用化疗治疗,在乳腺癌造影过程中进行了射频消融,且发现有小部分的肿瘤组织参与,病理组织检查为乳腺癌中的浸润性癌,且无不良反应发生。②延迟切除:Hayashi[5]等于2003年对22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治疗处理。方法:所选取研究对象年龄在60岁以上,肿瘤直径在3 cm以上,患者接受镇静剂或是局部麻醉状态下超声引导进行热消融治疗,治疗完成后7~14 d时间内进行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其结果显示,在22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中,有14例患者的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完全凝固且坏死,患者无参与的肿瘤细胞。有19例患者消融中心的区域有完全凝固性坏死,有3例患者肿瘤边缘有残存的肿瘤组织,5例患者发现了消融区域的远处转移。95%的患者愿意再次接受射频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后期美容效果极为满意并认为手术过程容易接受。
1.3 射频消融治疗小乳腺癌
Susini T[4]在2007年对不能耐受手术的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实验,样本共3例患者,其肿瘤直径在2 cm以下,患者均采用了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均采用局部麻醉,使用超声引导,且在门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前详细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周边乳腺的情况。手术后的1、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期间使用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MRI检查和组织学检查。4例患者在手术后18个月内均未出现复发。其认为使用射频消融对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Shoji Oura[5]在2007年开展实验,其选择了5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肿瘤大小平均为1.3 cm。手术采用全麻方法,在哨兵淋巴结活检后使用I期射频治疗。其中1例患者出现了消融区域上方的皮肤灼伤,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的发生。而手术后3~4周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30例患者为退行性细胞癌,有22例患者无癌细胞或退行细胞。在手术后3周进行MRI检查,患者消融区域无肿瘤参与。手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检查,有30例患者肿瘤出现,22例患者无肿瘤,肿瘤均无血流信号。随访患者15个月,患者均无乳腺内复发,无局部转移,无远处转移。且调查结果显示,有43例患者表示对美容效果非常满意,有6例满意,3例一般满意。
2 乳腺癌热消融术治疗的适应症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射频消融手术对乳腺癌治疗的适应症为: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在2 cm以下,肿瘤距离皮肤和胸壁在1 cm以上,T1N0M0期乳腺癌患者或T1N1M0型腋下淋巴结清扫。
3 热消融术治疗乳腺癌的常见并发症
临床报道射频治疗乳腺癌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皮肤灼伤,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少数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后远期出现消融区皮肤挛缩。未见其它相关并发症报道。
4 射频消融治疗术治疗乳腺癌存在的问题
①现阶段,对于乳腺核磁共振研究领域而言,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其与病理三维成像结果的契合性也比较显著,从而为应用射频消融技术进行乳腺癌治疗有一定技术支持;②目前临床仍缺少对射频消融治疗后肿瘤和肿瘤周边组织的观察研究,尤其在病理组织学方面资料不多,因此消融手术后坏死区域何时被吸收仍不明确。③当肿瘤距离皮肤1 cm以内或者紧贴皮肤时,射频消融会烧伤患者的皮肤,而肿瘤如果距离胸壁1 cm以内,会损伤肌肉组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选择合适的病例。④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异质性可能会影响组织的阻抗,肿瘤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纤维化基质,并造成消融时间差异。而微波消融技术对肝癌的治疗是临床较为成功的[5],这主要是由于微波消融的原理由于射频消融,为乳腺癌组织异质性提供了参考。⑤临床医生为了更好地避免乳腺癌射频消融中出现的皮肤灼伤,要严格地筛选合适的病例,并提高射频消融经验,使用微波消融技术、升温速度快、水冷针头等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当前应用情况上来说,微波消融治疗方案及其技术在有关肝脏、脾脏以及肾脏等关键器官治疗的临床应用已逐步推进,其治疗成果极为显著。更为关键的是,微波消融术所表现出的①热效率高;②热场较均匀;③凝固坏死彻底;④作用时间短;⑤经济方便等显著优势使其对于浅表器官的有效治疗成为了可能。微波消融治疗小乳腺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李运太.早期乳腺外科治疗的新进展[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3):197-199.
[2] Marcy PY,Magné N,Castadot P.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elde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preliminary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J].Br J Radiol.2007,80(952):267-73.
[3] Clare Horkan,MB,BChKshitij Dalal,et al.Reduced Tumor Growth with Combin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RadiationTherapy in a Rat Breast Tumor[J].Model Radiology,2005,235:81-88.
[4] Susini T,Nori J,Olivieri S.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breast carcinoma.A pilot study in elderly inoperable patients[J].Gynecol Oncol,2007,104(2):304-10.
[5] Liang P,Dong B,Yu X.Sonography-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in cirrhotic liver[J].AJR m J Roentgenol,2005,184(5):1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