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
2013-04-03洪艳萍肖小琴
洪艳萍 肖小琴
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化,“手机依赖”逐渐发展成为类似“网络成瘾”等行为成瘾的一种异常的行为方式。有学者也称其为“手机综合症”、“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该名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韩登亮等人[1]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徐华等人[2]从操作层面界定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目前,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成瘾的研究主要有Mizuko Ito等人[3]通过对日本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追踪调查访问发现,与家人、社会公共场合、同伴的接触成为主要影响手机使用的社会因素。澳大利亚Bianchi[4]通过自己设计的“手机问题使用量表”对澳大利亚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测试,得出影响手机问题使用的主要因素:内外向、自尊水平、神经质,同时年龄、性别也影响了手机依赖。国内相关研究发现,产生手机依赖症可能与人格因素有关,王碧英等人[5]认为具有外向、活泼、待人热情、好交际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造成手机依赖,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而秦曙等人[6]研究认为,孤僻、自信水平不高、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也可能造成手机依赖。Bianchi[7]也发现了手机依赖的人具有外向的、低自尊的人格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手机依赖人群的人格特质,弄清楚手机依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合理使用手机的意见,有效预防手机依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某高校本科大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66份(88.7%),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51人,性别缺失3人,平均年龄20.12岁。
1.2 方法
1.2.1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包括月生活费,手机话费,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手机用于哪些方面等。
1.2.2 人格量表[7]采用钱铭怡、武国城等修订的艾森克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问卷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个性归纳出3个基本因素: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这3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个性的3个相互正交的维度。采用两级计分方式即是否。各量表的信度如下:重测信度:P量表0.67、E量表0.88、N量表0.80、L量表0.78(P均<0.01)。奇偶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P量表0.51~0.60,其余的均在0.7以上。具有很好的效度。
1.2.3 手机依赖量表[8]采用郑毅提出的诊断手机依赖的10条标准,对其进行评定,共有10个条目,作是否选择,总分在0~10之间,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越强,4分以上(不包括4分)表明轻度手机依赖,6分以上(不包括6分)为严重手机依赖。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 266名大学生中测查出82名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30.8%),其中有依赖倾向的占20.7%,严重依赖的占10.1%;54.1%的人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51.5%的经常下意识查看未接来电;69.2%的只要闲下来就摆弄手机;54.1%的在明确要求关机的场合也不关机,而选择震动;37.2%的人在手机收不到信号时产生焦虑。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较强。
2.2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差异 见表1。在是否担任班干部这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2.942,P=0.004),且担任班干部的大学生群体比没有担任的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2.3 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见表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维度显著正相关。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职务差异(±s)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职务差异(±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维 度担任干部(n=112)未担任干部(n=151)tP手机依赖3.98±0.2043.29±0.1642.942**0.004
表2 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人格特质的相关(r)
2.3 手机依赖对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 见表3。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
表3 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较强。这与励琰等[10]的调查研究一致,大部分学生贪图手机的便捷、自主;也有部分大学生用手机打发时间、消遣、表达感情等而频繁使用手机。时间一久,手机依赖的临床表现就会出现:产生幻听,或会收不到信号而言语粗暴,焦虑不安,疲乏无力等。
在是否担任班干部这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大学生群体比没有担任的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经过抽样面谈发现:班干部日常工作的事情多,交际的范围广,手机是他们沟通交流方式中最为便捷迅速的工具,因此在手机依赖量表中得分高于非班干部。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维度中精神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容易产生手机依赖,也就是说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等特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10]。虽然他们孤独冷漠,但是也有与外界交流的欲望,他们可能就通过手机这一窗口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通过玩手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反过来又会强化他们的这一特质,让他们变得更加孤独不适应环境。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高精神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强。精神质得分高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封闭自我以及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沉迷于手机世界里。一个精神质得分高的人在使用手机的年数越多、手机上存储的号码越多,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越深。
[1]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22(12):34-38
[2]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3] Mizuko Ito.Mobile phones:Japanese youth and the replacement of social contact[M].Mobile Communications,2005,31(2):131-148
[4] Bianchi.Mobile phone research:Summary of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M].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8,1(1):67-77
[5] 王碧英,高日光,凌文轩.当代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J].理论与创新,2004(3):48-51
[6] 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健康,2009,6(2):31-34
[7]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8] 郑毅,张晓远,刘小秋.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21-24
[9] 励琰,叶芳,鲁莉苹.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7(42):19-20
[10] 陈少华,陈少惠,胡兆云,等.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5(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