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精神疾病调查及干预
2013-04-03张立侠申永东
张立侠 申永东 王 慧
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1]。一般分为轻症与重症两大类。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本病是造成高校中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李淑然等对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调查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赵杰强等对10年间北京大学在校生的休学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因精神疾患而休学的人数最多,占总休学人数的42%。为此,大学生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各级医院精神心理专科诊断为依据,选取某独立学院5年制23590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精神疾病67例,其中神经症47例,重症精神疾病20例;平均年龄(20±1)岁;男性35人,女性32人;独生子女21人,非独生子女46人;父母职业:个体从业者占85%;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占95%。
1.2 方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2]。
校园心理干预系列调查:①基本情况调查表项目:一般情况、家庭环境、自我评价;②心理问题报告表:外在表现、同学评价、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人际关系;③反馈表:咨询印象、心理测评、处理意见、情况说明;④复学评估: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恢复程度;⑤重点关注:回访记录、在读管理、学习情况、病情转介等。
1.3 统计处理 采用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软件7.0网络版,SPSS13.0软件,经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独立学院与年制学生SCL-90预警统计 以SCL-90单因子分≥3.0作为预警标准,5年制新生心理测试预警人数平均比例4.2%;预警重度人数逐年减少且稳定在4%,极重度人数比例波动在0.1~1.5%之间 见表1。
表1 2006~2010级学生SCL-90预警统计[n(%)]
2.2 独立学院各年级在校生《家庭环境量表》施测结果 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环境与中国常模比较(t检验),10个分量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娱乐性、矛盾性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
2.3 67例精神疾病类型比例及学籍情况调查 见表2。重症精神疾病2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占60%;神经症47例,其中抑郁症、抑郁状态35例,占74.47%;因精神疾病休学的20例学生中,12例为精神分裂症占57.14%。学籍情况:退学5例,休学20例。
表2 神经症与重症精神疾病患病比例及学籍情况
表3 神经症与重症精神疾病发病时间及在读管理调查
表4 神经症与重症精神疾病校园干预情况调查
2.4 67例精神疾病带病入学、发病时间、在读管理调查 见表3。带病入学23例,占总病例的34.32%;大一第一学期发病25例,占37.31%;大一第二学期发病30例,占44.78%;大二发病10例,占14.93%;大三发病2例,占2.98%。在籍管理中,因病陪读19例,占28.35%
2.5 校园心理干预情况调查 见表4。首次发现:通过筛查7例,占总人数的10.45%;报告40例,占总人数的59.70%;个案咨询20例,占总人数的29.85%。病情变化:复发、波动、好转分别占总人数的2.98%、8.96%、88.06%。
3 讨 论
本组样本患病比率2.88‰,低于1993年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为13.47‰的比值。
3.1 大学校园中的神经症类型以抑郁症为主;重症精神障碍以精神分裂症为主 此类精神疾病不安全因素较高,除“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应予以退学”之外[3]。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精神,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及时转介进行医学干预;对于休学复学者即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实施二级管理。具体措施: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必须休学,实施系统医学治疗,确保用药足量足疗程。若患病急性期仍坚持在校学习,易耽误疾病治疗,学校花费较多的人力只是起到监管安全作用;②神经症类和精神分裂症疾病在康复期,有效实施校园心理干预即用药指导及精神康复等,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从医性及社会适应功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及致残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唐宏宇表示,精神病本身是一种慢性病,只要坚持服药、坚持社会康复,不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3左右的患者都可以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及自己创业等。
3.2 神经症的发病原因与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4]胡文燕等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综合心理状态并不乐观而且值得关注[5],这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本案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大一第一学期,其原因与新生适应不良导致疾病复发有关。为此,做好新生入学的适应教育很重要,即将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定为“新生适应教育月”,采取文字宣传、拓展训练、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针对新生适应问题进行系列教育。
3.3 新生入学心理体检 仅发现部分个案,其原因可能与心理测试量表的局限性及个人的防御心理有关。另外,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耻感,隐瞒病情的家庭占88.9%[6]。为此,对新生实施综合心理评估,解除学生对心理测试的误解和恐惧,有效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全面掌握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及时发现带病入学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3.4 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是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不少报道认为家庭环境与子女患精神疾病存在一定关系,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是子女精神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7-8],抽样调查证明,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密切关系,矛盾性高分的家庭其子女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明显。为此,早期对高情感家庭实施家庭心理干预[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可降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对已患病者可减少疾病复发的易感性。在实施健康教育同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干预、成长为主题。实施全程教育、分层教育、主题宣传、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个案咨询、危机干预、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针对处在精神疾病状态的学生,实施“发现、报告、评估、反馈、转介、辅导、监控、教育”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避免校园内恶性性事件的发生,保障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教育的机会,达到减低复发率、致残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之目的。
[1] 沈渔村.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125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3-35,139-142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2005:第二十七条第3款
[4] 彭炎,李建明.神经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02-705
[5] 胡文燕,宗像恒次,杨文杰,等.情感支持认知在大一新生维持心理健康中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832-834
[6] 孙丽娟,张国富,郑红丽,等.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17-919
[7] Pettit G S,Laird R D,Dodge K A,et al.Antecedents and behavior 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2001,72:583-598
[8] Pettit G S,Bates J E,Dodge K A,et al.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eer contact on early adolescent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s moderated by neighborhood safely and prior adjustment[J].Child Dev,1999,70:768-778
[9] 李广田,田志林,李达,等.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28-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