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艺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3-04-02刘洁
刘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浅谈陶艺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刘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当前,各地高校已普遍开设陶艺课程,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载体,在作用与意义上已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可.笔者在陶艺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探讨陶艺课程作为开设校级选修课的必要性,包括传播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中,进而说明陶艺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展望陶艺课程在工科院校的发展前景,不仅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及艺术修养,且亦是素质教育和教育方针的需要.
陶艺;陶艺课程;高校教学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在古代,“瓷器之国”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中国多是世界各国制瓷技术的源头.时至今日,英语中“china”一词仍译为“瓷器”.
人工形态是陶艺的本质属性,水、火、土是其形态的基本材料,人只有在对水土糅合的流变性、可塑性、烧结规律及成型方法掌握之后,才可促进这一形态的产生与演化,呈现出陶瓷美的形态.与此同时,将装饰与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人们的创新意识与敏锐灵感,来对凝土的柔韧美、塑性美及活力作出揭示与表现,这样,全新的陶艺形态就出现了,并被充满智慧的人类所掌握、创新及发展.
1 陶艺课程作为开设校级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许多高校教学课程设置中,陶艺课程的开设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开设仅仅止步于选修课,并没有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尽管如此,陶艺课程的开设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够在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挥地方的特色文化资源.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审美能力注入到日常学习当中,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作为校级选修课,能够使地方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得到更为丰富、积极的开展.
1.1 在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播上作为媒介存在
高校课程设置是否具备特色,取决于课程的特色化,有些高校拥有珠宝鉴定课程,有些高校拥有核工程课程,这些高校都体现着文化内涵在高校课程中的重要性.注入地方文化资源要素的课程,会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陶艺实践教学的充分发挥,来对地方本土文化作出有效的宣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陶艺课程有着深厚的的文化底蕴,这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空间,但要想使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设计与思考就不可或缺.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通过陶艺课程这一渠道,来对地方文化进行了解,基于风俗习惯,来探寻那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其中,应对陶艺课程的主要目的加以明确,即培养学生多为思考、客观分析的学习习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当代陶艺设计同地方文化精华的有机融合,所设计塑造出陶艺作品,往往体现着学生们所寻找的地方陶艺特色.作品中,因为有了地方文化色彩的注入,而显示出有力的厚重感、文化感及历史感,通过陶艺课程作为媒介,很好地传播了地方文化资源.
基于以上内容,长江艺术设计学院就是利用陶艺课程来传播了文化资源,具体做法如下:该学院学生设计制作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陶艺作品,同汕头商学院合作,将其做成品牌,开设一些小商店于商学院内,所经营的个性作品兼具民俗符号与地方文化特色.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将陶艺教学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2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使其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中
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人才,因此,以陶艺课程科研实践与特色教学,来对地方文化教学特色进行体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成为一个极好的选择.亦只有如此,各高校陶艺实践教学才能在学生需求与自身特点间找到平衡,从而同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同时,现在高校学生缺乏的是动手能力,原因在于不能营造出真实的设计环境,即使自己的头脑具备了创新意识,但因为没有课程的安排使得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实践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沦为“书呆子”.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开展一些陶艺课程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将生产项目的完成过程作为一个教学阶段,后由陶瓷生产家来带领学生进行现实制作,在真实的设计环境下,学生的所学、所想得到由抽象变成了现实,且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也是一个有效的检测,从而实践中明确自身的缺点.可以说,相比于必修课课堂,真实的实践环境营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与创造欲望.
2 陶艺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拓展学生专业以外的知识
纵观国外陶艺,有着非常快的发展速度,陶艺课在大学至大学均有开设,且陶艺作坊、陶艺工作室也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在一些休闲场所,陶艺家的作品往往是“常客”,这样,陶艺事业不但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且陶艺家间的交流与学习也得到进一步增进.
新世纪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艺术和设计人才的需求上日益迫切.但就目前情形来看,高校的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素养还不是很高,专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结合程度低,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毕业生单一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乏,尤其是创新能力上的欠缺,使得其难以同多变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这一现实情况下,就要求学生突破常规专业教育,来寻求创新精神与能力下的真正教育,由此,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开设及普及陶艺课程.在教学当中,陶艺课程因自身的特殊艺术特点而独具优势,在释放压力、尽享快乐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脱离应试思维而走进积极的创作状态当中.此外,陶艺在实现形式上的特殊性,对于学生动手实践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最终实现拓展学生专业以外的知识的目标.
2.2 是对学生艺术定力的磨砺
相比于其他艺术课程,陶艺课程尤其特殊性,对于技术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一个学生在陶艺方面没有丝毫经验,想要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陶艺技术,并制作出简单作品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制作过程的连贯统一与组织严密是陶艺制作的最显著特点,在制作过程当中,中途修改或反复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这就要求设计应在制作前完成,从而将作品连贯地完成.构思上的缺陷和不成熟的想法对于作品的顺利完成都是十分不利的,且要求实践与思考同步进行,从草图设计到分阶段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与仔细的设计,且必要时同其他学生的协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明白了上述内容,但真正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困难考验着学生,加之陶艺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返工情况十分普遍.这无疑是丢学生艺术定量的磨砺,且能够使学生在未来面对各种困难时积极地应对与解决.
2.3 增强教学课堂的愉悦氛围
亲和力是陶艺课程的又一显著特点,愉悦和欢乐是陶艺的本源,是人性释放的良好手段,其通过视觉、触觉直达人的心灵,用其艺术本身的朴实来引人向善.这亦是教师与学生在紧张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迫切需要的.陶艺课程“从零开始”的动手实践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锻炼,在从无形到有型的体验中,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每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都是创作者创新和思考的最好表现形式,通过辛勤的付出,学生会将之前的不良习气相继克服,并养成重视他人、尊重他人劳动果实的思想品德.
因此,我们说陶艺课程是使得氛围愉悦的有效催化剂.
3 陶艺课程在工科院校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艺术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陶艺作为数千年文化积淀下的典型艺术媒体,在技术的运用上所表现出的艺术天赋为世人所惊叹,诸多的经典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在世界文化当中,传统陶艺有着自己足够的分量,其自身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气质为世界文化之林增添了新的色彩.当前,美术教育日益深化,引入优秀古代文化遗产,来培养高尚情趣的教学,已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被美术工作者们应积极承担起的重要责任.
在工科院校引入陶艺课程,其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具体如下:工科院校在学科上的齐全配置,提供给了陶艺教育一个交叉点,作为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陶艺本身在诸多因素上均支持对诸多学科的研究,可从抽象的理论延伸至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其中,物理学、设计学、美术学、经济学、化学、材料科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它们可以直接参与到陶艺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来,而在学科分化过细之后提倡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式,也给陶艺在综合性大学中提供了一块广阔的空间.让工科学生对陶艺有所了解的同时,使得陶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媒介焕发新的容颜.同时,在工科院校在陶艺课程的推广上,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是十分深厚的,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及艺术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均是十分有力的,且亦是同教育改革方针要求的相适应.
4 结语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陶艺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开设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从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表明了高校校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陶艺公选课有其可行性,陶艺教学的发展中,陶艺公选课的广泛开设应成为一个大方向,其不但促进了我国悠久陶瓷文化的普及与弘扬,且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强化、知识面的拓展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且对于陶艺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王勇杰,陈立中.何亮.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再认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9).
〔2〕王兴竹.谈现代陶艺与素质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0(3).
〔3〕张玉新.论陶艺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何价值[J].美与时代,2004(3).
〔4〕徐南.有关陶艺教育的思考[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3(3).
〔5〕潘惠英.陶艺教学中生活能力的培养[J].音美体教学,2004(48).
〔6〕徐南.有关陶艺教育的思考[J].教育,2003(42).
〔7〕邱玲.娄宇.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设计艺术研究,2011(121).
G642
A
1673-260X(2013)11-0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