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

2013-04-02林美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

林美群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

林美群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中,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研究理念,提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凸显生态教学的重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和谐的、发展的生态教育系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生态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态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强调思想灌输,忽视个体差异,强调对学生社会价值的塑造,忽视了个体价值的意义,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育理念,将生态文明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指人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强调和谐统一、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循环,生态文明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研究理念,提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一种和谐的、发展的生态教育系统.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良好的氛围下,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2 生态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2.1 优化教育客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灌输性强,教师注重知识灌输,按照统一模式教育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上看重教育的社会价值,缺乏对个体的重视,没有给予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教学效果乏力,阻碍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师生关系生态失衡.生态教学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系统,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宗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还要外化为行为习惯.

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情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以及道德素养,满足学生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满足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整体知识要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

2.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生态互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核心,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引路人.生态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播途径,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平等、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学相长,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形成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良好的课堂生态效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师生交流更加融洽,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加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应用水平.最终,将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精神、感情、交流的需要,实现教师生态互动,平等对话,双边交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尊重爱护学生,在和谐的生态互动情境中,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励学生大胆地探求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成就感.

2.3 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环境

教学生态环境的营造就是要环境育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营造和谐融通的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塑造,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生成能力,在互动的表达中提出质疑,在智慧的挑战中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课堂的自主、和谐、持续发展.

教学的生态环境包括,课堂环境、校内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课堂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和谐、开放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轻松舒适,使学生在课堂中多元互动,彰显活力.在和谐愉快的师生人际情境中,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智慧趣味的学习情境中,激发想象,唤起思考,实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充分掌握,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更为动态、开放的环境中,选择适应自己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活动,使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兴趣,扩展知识.首先,立足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各种功能.其次,要关注校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走向现实.

3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学结构

3.1 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就是使教学环节和过程具有开放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教学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动态平衡.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提供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和互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各个学科知识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是新旧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新知识融入其原本的知识体系中,打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内容,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知识迁移和重组,提供合适的衔接点,使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平衡.

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内容既丰富又有时代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研究教材,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融入生态文明的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德.用和谐的理念和发展的眼观,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生态绿色的生活观念,提升生态文明素质,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2树立生态课堂意识,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生态课堂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以灌输思想品德的做法,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采取灵活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有情景的生态教学环境中,互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开拓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生态化就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参观教学等.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互动平台,例如:学子讲坛、名家面对面、学术论坛等,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顺畅.

3.3 完善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在价值指向单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活动的评价,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性比较差.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性的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接挑战、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地反馈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教学评价是复杂的过程,标准的制定、信息的搜集、价值的判断、信息的反馈,在评价的环节中,都要求具有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工具运用,构建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要遵循动态、科学的原则,优化评价指标,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善充实,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

3.4 突出生态文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在实践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凸显生态文明的地位,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的,和谐有序、全方立体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能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建立生态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实现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道德的有效衔接,资源共融,互惠互利,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式的实践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使大学生走出教材,走出书本,走出校园,利用一切生态教育资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中,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取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1.

〔2〕江灶发.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118-119.

〔3〕丁林.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25-27.

〔4〕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5〕曹剑辉.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2-84.

G642

A

1673-260X(2013)11-0222-0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201201003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