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模糊性的心理语言学探讨

2013-04-02翁向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模糊性动因语言学

翁向华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引言

一般意义而言,“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易混淆、多歧义”.而学术意义上的“模糊性”系指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1].模糊性与明确性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中西方学者为了探寻语言模糊性的本源和存在理据,从多学科、多方位、多元化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层出不穷.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发表了《模糊集》,这标志着模糊理论体系的诞生[2].语言学家拉考夫将模糊理论应用于模糊语言研究.语言学家查奈尔利用实验数据和语料开展模糊语言的实证研究.罗施提出范畴隶属度,从认知学的角度介入了模糊语言研究.布伦斯、刘易斯运用语用学基本原理研究模糊语言.语言学家伍铁平首先从国外引进模糊理论,他发表《模糊语言学初探》一文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接着出版的《模糊语言学》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黎千驹教授的《模糊修辞学导论》是第一部对模糊修辞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探讨研究的专著.如上所述,不少中西方学者从语言学、哲学、数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学科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本源和存在理据进行探寻,得出的解释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为了拓宽语言模糊性多元化研究,为其寻找更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拟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记忆模糊性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以期找到语言模糊性的心理动因,为语言模糊性本源探寻提供新的研究进路.

2 心理语言学视阙下语言模糊性研究综述

心理语言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既融为一体,又颇具区别.它通过人心理过程和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来研究语言机制的构建和功能.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探讨,许多学者有诸多独到见解.学者莫克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模糊现象.他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以一个具体的模糊量词为研究对象.经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语言中模糊量词的语义理解与人们之前的预料存在密切关系.伯恩斯认为语言模糊与心理模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认为如果要使语言精确,人必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事实上人的记忆往往呈现模糊性,进而使语言凸显模糊性.沃斯坦侧重个人对模糊语义的理解.他以隶属度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确认词语的模糊性.张乔认为,语言本质与人们的心理过程相对应[3].桂诗春认为,语言处理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原则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进而产生一定的结果[4].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阐释语言模糊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语言模糊性的心理语言学探讨

在以上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从记忆模糊性与语言模糊性的相互关系,语言模糊性的心理动因这两方面介入研究.

3.1 记忆模糊性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的本能反应.具体的说,主要指人曾经历过的事物、感知及思考过的问题、产生过的情感、完成过的动作和认知过的概念等,被以信息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经过时间流逝导致部分遗忘,再由回忆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由识别、保持、遗忘、再认和再现五个部分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别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认知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保持是一个对识别内容在头脑中的巩固和加深,是在识别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遗忘是保持内容在头脑储存中的消失,是保持的逆向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保持和遗忘不断进行斗争,相互重叠和渗透.再认和再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过去经历的提取,对感知的恢复,而不同之处在于经历客体和对象是否在场.当客体和对象在场时称为再认,而不在场时称为再现.两者都是随机的、无规律性的.显然,再认较清晰,再现则更模糊.毫无疑问,如此的记忆特性必然导致记忆模糊性.模糊不清的记忆系统不可避免地致使通过记忆加工处理的语言呈现模糊性.由此可见,记忆的特性导致记忆模糊性,进而带来语言模糊性.

3.2 语言模糊性的心理动因

从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来看,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和丢失的复杂过程.识别是对过去经历的抽象和解释,即是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保持是对输入信息的储存.再认再现是反复输入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丢失则是记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部分信息的放弃处理.由于人类的记忆系统过于复杂,编码、储存、提取和丢失功能使记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从根本上说,模糊性是记忆的特性之一,与记忆相伴相随.卡罗尔归纳了语言信息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处理、串行处理和并行处理等[5].实际上,这就是内部心理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处理的结果是形成模糊思维和概念,并通过模糊语言得以表达.这些语言处理的方式构成了人在内心结构形成模糊性语言的心理动因.

4 结语

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关注语言模糊性问题,并纷纷撰文探讨.本文回顾了前人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脉络,从崭新的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重新阐释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人类记忆由于自身的限制,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特性,进而表现为与记忆相伴相随的语言模糊性.此外,由于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阻止和限制了对精确信息的认知,因此形成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构成了语言模糊性的心理动因.这一新研究视角的开拓,丰富了语言模糊性的多元化研究,为其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庞建荣.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模糊性动因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