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对策研究

2013-04-02马伟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辅导员

马伟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让人成为人.也就是说,从一个自然人经过教育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始终是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

对于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转型与创新而言,其核心思想是指面对新形势,师范专业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应与传统工作模式形成区别,更应该从当前社会实践情况出发,从学生特点出发,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出发等多个方面,不断改变自身原有的工作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1 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情绪、意志乃至道德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进行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转型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国家发展要求而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力量,将来会补充到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着很多新的要求,例如未来将急需从事尖端科技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与教育毫无关系.我们知道,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初期到高级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目前我国的各类教育,有着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在此形势下,我们必须从源头就重视这一问题.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都逐渐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二,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培养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一般只要求将幼儿照顾好,从生活的角度对幼儿进行照顾.在此基础上,才针对不同儿童开展各类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前一个要求,又要不断从培养儿童的能力入手,让这些幼儿教师能够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将美育、体育、智育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对幼儿进行培养.因此,这就对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师范院校这一专业的辅导员,对于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也有着重要影响.他们自身的人品、学识、工作能力将不断影响这些未来的教师.大学阶段,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他们也需要老师们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们.因此,在此层面上,辅导员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他代课教师,尽管也具有这样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与学生平时接触相对较少,尤其从生活角度不能很好地影响这些学生.由此可见,在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的背景下,对于师范生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

第三,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意味着能够通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学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于该专业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通过工作创新以及转变原有陈旧的工作方式,能够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的质量.此外,辅导员通过以身作则,能够将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众所周知,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逐步认识的环节,师范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另一方面更需要掌握进入行业的基本素养,那就是具备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而笔者通过对师范学生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师范生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这就需要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辅导员要通过讲座、报告、中小学实地见习等途径,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在工作中要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原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 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的发展,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对自身各项工作进行反思,总而探索出一条更为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当前学生特点的工作模式.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2.1 引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树立学生专业信心

专业信心定义为:在对自身和专业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确信本专业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并在意识和行为上表现为对本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支持,对自己的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自豪感.[1]作者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师范生就业去向为例,师范生在毕业时,要想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必须参加社会的公招考试,而每年公招考试成功者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这就意味着多数师范生毕业后选择了到教育培训机构或非教育行业就业,这无疑给学生的专业信心带来极大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是办好学前教育,这无疑给师范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打了一针“强心剂”,因此师范院校的辅导员,有必要认真收集国家及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给学生,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也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为学习增添动力.

2.2 应对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以免错失机遇,从而影响未来的良好发展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很多省市、高校都开展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应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师范院校的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能让学生错失良机.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

第一,充分利用时间,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学生进校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和认同,制定好科学的学习规划.辅导员通过加强课堂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掌握较强的获取、更新和应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能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而掌握教案撰写、班队活动策划等基本能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初步能力.

第二,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掌握师范教育的通用能力.(1)掌握英语学习的能力.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未来教育的发展更注重双语教育.当前师范专业学生更注重“听、说、读、写”等职业素质的发展,部分学生不重视外语的学习,出现“偏科”的迹象,这就需要辅导员要加强外语(英语)学习的引导,让师范生的能较好掌握一门外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2)掌握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能力.新形势下,从上到下都在加大教育的投入,新兴的媒体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出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捕捉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的美,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及多媒体应用技术,并能恰当地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胜任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3)掌握社会交往、写作及活动组织实施等能力.

第三,拓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师范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创新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发明制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适应教育的发展.

3 结论

综述所述,我们能够看到,师范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对此,本文主要从师范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角度探讨了辅导员工作对于培养师范生的影响及其相关对策.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师范专业即是许多师范院校的一个专业,也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专业.

因此,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相关部门,都要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从各方面来提高本校师范生实力.通过培养更多合格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及人生道路上,热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腔热诚来做好自己的事业.高校辅导员自身对于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通过建立某种机制,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发展,使之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1〕王媛媛.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业信心度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08(10).

〔2〕刘昕.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12).

〔3〕于宏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12).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辅导员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