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钢琴教学中师生间心理情感共鸣点把握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钢琴阶段知识点

钦 媛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5)

从辩证学的角度上来看,教与学两方是辩证的关系,它们的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的注重教或者是学,要注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的教学所需要硬性传授的基本要求之外,还需要让接受者能够更加切实理解、感悟这些知识点,同时从另外一面来说,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够将自身多年对知识理解顺畅的传达给学生,也需要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反馈,使其能够与之达到一种共鸣状态.只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朝着学与教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而情感因素做为教学中的一种调节剂,合理的把握它能够让教学更加顺利的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于钢琴教学这种隶属需要理解、感知的教学来说,它更是需要一种调节剂来润滑教育学之间的一些生涩地方.

1 情感因素在钢琴教学中作用

现代心理学揭示,情感对个人认知事物具有相当大的调节功能.它能够在人认知事物的时候根据情绪的好坏,做出神经性的反射,进而能够形成非条件反射等生理性的反映.具体到诸如教学这类事物中中,对其教学做出的反映就是一些显性情感指标,如平淡无回应、内心或激动或恬静.同时在这些表现出来的情绪的背后,还会涉及到其它的一些生理活动,如记忆中的理解消化、联想演绎等.钢琴教学作为启发学生认知音乐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对它的认知虽然与其它客观事物认知有着某种类似,但是钢琴教学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就是在教授学生认知钢琴这客观存在事物,需要在短时间内吸收、消化以及记忆到大量的设计音乐的信息,同时对于实践性的演奏技巧也要有着一定程度的掌握.在钢琴教学这种教学基本特点的作用下,很多传统的钢琴教学更多的朝着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将一些生硬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仅通过记忆的方式在课堂上记住这些知识点,然后以课外的方式来消化理解这些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也是对于教学基本任务完成最为直接的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与教与学辩证关系脱离较大,所产生的效果自然是不可相提并论.教师本着教学任务的心态,学生抱着学习任务心态,其实都是一种做作业的心态.这种不能让教师与学生产生心灵、精神的交互方式,对于双方的最终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而情感因素的融入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

情感因素能调节教学情绪与学习情绪.对于情绪方面研究,在多数的研究者看来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学习者,即学生的情绪,而往往忽略了教师的情绪因素.笔者看来,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的关系,那么两个方面都不应忽略,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两方面的因素都应该考虑,只是更多需要考虑主次因素罢了.教与学这两方面的,具体到钢琴教学中去看,在传统的一节钢琴课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就是‘填鸭’主角,而学生则是一个个的被填的对象,在这种情境中,我们不难想象,老师一个人孤单讲授、演示着他所知道的、理解的,而学生们则是在默默的记录着、记忆着他们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一般课程信息量更大的钢琴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只能疲于应对知识点的演示机传授,而对学生而言无疑没有时间去领略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对于音乐的认知度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知识要点上.这样的情况对于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去与学生以心交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教师互动是相当不利的.而融入了情感,以情感式的教学,不仅能够带起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因受到学生热忱而感染,能够发挥出自身对音乐多年领域的积淀也是白衣无一害的,总之就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钢琴教学中的情感共鸣点的把握

情感共鸣点,顾名思义,既是在某种感情上引起参与到其中个体思想、精神的共同反映.而这种共鸣点在培养学生乐感的时候十分重要,具体到钢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其中基本的基础是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是说在传统知识点传授上加上一定的技术练习,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若以情感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对乐感的认知,对于这个共鸣点的把握十分重要,简言之,把握好了这个点、这个度那么对于整个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过了所起到的效果亦可能是负面的.下面就探讨下在钢琴教学中这个共鸣点的把握.

2.1 感觉阶段的情感共鸣带入

在钢琴教学中,对于音乐的鉴赏第一个阶段就是对钢琴音乐的感知阶段,该阶段是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教学的基础阶段,在常规教学中这种阶段性的划分或许不明显,但实际上已经在教学中不知不觉的在进行,只是这种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这个阶段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是视听.视指的是看着教师在弹奏,听指的在教师手下所展示出来的音符.在这个感觉阶段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多数是受到自身天赋条件以及自身经历积淀所影响,能不能在音乐中听出一些别的味道出来,皆于此有关.须知,人对音乐的感知是纯粹建立在听觉这种感性基础之上的,这种感知度的反馈如何理应是与自身天赋条件关联的.这种感知度包括最基础的情绪等心理反应.那么在这种与天赋和外界影响的后天条件有关的反映是不是不可控的呢?显然,在对音乐的感知其实与周围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一首歌曲,放在不同的地点,咖啡厅、路边摊人所听到之后的反映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是是一个情感带入的问题,涉及到一个点的问题.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钢琴认知启蒙教育的时候,应该以自己的体验,将自己的对这首歌的情感融入该首歌曲的演奏当中,以或悠扬、有激情的全身心的去表现这首歌曲,并能够讲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与感悟,即便不能带入学生产生共鸣,亦要以自身为准则与该首音乐产生共鸣,以自身带入的方式,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去体验这种音乐所带来的冲击力.

2.2 感知阶段的共鸣带入

对于音乐的感知,这一点所涉及到的先天性因素基本上很少,多数是在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它是对音乐整体的理性层面的认知.该阶段是在感觉基础之上,在这一阶段,它涉及到对整个音乐整体属性上的把握.它所需要的不仅是由听到音乐后的自然反应,自然所出现的生理反应等,同时需要对音乐内涵情感上进行有力的把握.众所周知,音乐的情感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某个人群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表征,它蕴含的这个历史阶段的精神缩影.而对这种精神特征总体上的把握,除了依据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联想外,更重要的是在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及其结构加以准确地、整体性地把握.事实上,这也正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钢琴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认知对钢琴音乐感知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从表层意涵去理解音乐的精神,更应该对更加深层次的意涵上去进行引导.但是这种引导,往往不是仅通过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往往一首作品中每一个乐句、乐节及每一处音乐的展现,都是与整体音乐要求构成结合在一起.要通篇的理解这种深层次内涵,就需要教师通过自身通过与学生一起‘深深浸入’音乐中,让自身的感情沉浸其中,以自身对每个乐句、乐节甚至是起音落音都是自身对这种韵律感的一种感受,然学生能够感知到自身处在这种音乐的激流中,能够将自身的与音乐理解共鸣,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进而能够让学生与音乐尽可能的达到一种共鸣,这种共鸣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感性的,但是从认知的角度上来看,他却一种在认知实践中的一种理性行为,因为只有感受这种音乐所反馈的信息,才能真正的认知到,这些内涵究竟为何物.

3 结语

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所需要的更多是一种趋于感官上认知、感受教育,只有通过对其中受教者自身领悟到其中的一些隐藏的元素,才能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才能达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要达到这种教育目的,能够尽量通过一些参与其中教授与受教者在思想上、感情上达到一定的‘理解’‘契合’才能使得教学更加深入的彻底的进行.对于此,这种‘理解’‘契合’点的把握就成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1〕宋蓓.探析情感因素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J].岁月(下半月),2012(4):113.

〔2〕谢南南.走出钢琴教育误区,注入人文精神理念[J].中国音乐,2005(4):163-165.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J].大家,2010(15):71-72.

〔4〕苑韵,苏建华.试论钢琴教育中的审美效能[J].大家,2010(6):10-12.

〔5〕徐爽爽.“知识观”与“技能性”观念对高师钢琴教育的影响[J].音乐探索,2012(2):112-115.

〔6〕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208-209.

〔7〕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4):6-16,30.

〔8〕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1):128-131.

猜你喜欢

钢琴阶段知识点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纸钢琴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