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女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及对策研究

2013-04-02迟丽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消极自卑心理健康

迟丽杰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消极心理,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的一种消极反应,表现为信心缺失、多疑、愤世嫉俗,看破红尘等等.广义上是指个体因受自身遗传因素或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对患者的意识特征和行为反应产生很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上升,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又是外语专业院系,女生数量几乎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因此贫困女大学生的数量比例就很大,她们形成一个具有特殊个性心理特征的群体,现实生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使她们面临着较其他大学生更为复杂的环境,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多隐患,因此关心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索贫困女大学生消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她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是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1 贫困女大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问题

当多数女大学生尽情享受大学美好的时光时,贫困女大学生却常常被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困扰.笔者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部分学生却因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状态、求职择业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她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情绪及自我评价方面表现为自卑和敏感.一方面其自卑心理来自于贫困给她们带来的难以解决和面对的困境.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形象气质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巨大的反差使贫困女大学生产生了沉重的自卑感.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注重打扮,注重外在形象,但贫困女大学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她们对自己朴素甚至寒酸的外在形象不满,从而缺乏自信.另一方面由于她们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此种困境带来的种种尴尬状况.她们过于自尊,极为敏感,又格外脆弱.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只有自尊是和他人平等的,但是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却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她们常常以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否定自己.总之,多种因素导致她们自卑和敏感.

1.2 在情感和性格方面表现出抑郁和内疚特征.长时间的自卑、敏感使她们的心理逐渐变得抑郁,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无人倾诉,害怕与人交往,很难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她们精神上出现问题.但是自尊和求知欲又使她们不甘落后,他们拼命学习希望自己有胜于别人的地方,来寻找平衡感.她们一方面希望能够挣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又害怕同学在她们做勤工助学工作时嘲笑她们.因此,对父母的挂念,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贫富分化等现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经历,常常刺激着她们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抑郁、烦躁、焦虑、伤感等情绪不稳定的状态.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出现过偷盗别人财物的违纪行为.

1.3 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孤僻和自我封闭状态.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面对宿舍同学的优越条件,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觉自己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穿着打扮、形象气质等方面逊色很多.因此,她们不愿意与人交往,对自己的言行也极端压抑.但其实她们内心又渴望得到友情,却又由于多种因素造成自卑从而自我封闭,内心极度的孤独和痛苦随时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常常表现出羞怯、孤僻、自我保护、难以沟通等特点.另外, 由于女生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较为敏感,且敌对性较强,因此面对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的群体,在交往中容易发生矛盾、冲突.为了不被别人发现自己的贫困、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她们极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快使自己陷入孤独、自我封闭的境地.

1.4 在择业、就业方面表现出焦虑、迷惘心理.目前大学生为了保证高质量就业,在大学期间常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升本、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些均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贫困女大学生尽管刻苦努力学习但缺乏支付能力参加技能培训,导致她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可能因此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生活的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的不顺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都使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受挫感、自卑、焦虑、无奈等心理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心理病变.她们易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或是自我毁灭,或是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误入歧途.更有的因此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周围人群产生报复情绪,做出伤害他人、破坏社会安定的行为.

2 贫困女大学生消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客观因素.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她们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家庭成长环境是使贫困女大学生产生消极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费用对她们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养,生活困难也提供不了物质上的满足,因此无论是在内在修养气质还是外在形象方面都处于劣势,从而使她们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排解子女的心理压力,促使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2 主观因素.部分贫困女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偏差.她们的性格一般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她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戒备心强、难以沟通等特点.平时生活中不注意学习尝试改变自己,自我调适能力偏低,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缓解,时间一长,促使她们心理上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情况.

3 贫困女大学生消极心理问题的对策探析

3.1 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女大学生在学识、阅历、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在耐挫力、抗干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相对较低,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着重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保健机构,做好心理咨询服务, 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水平,以多种形式为贫困女大学生服务,帮助她们解决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她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抗挫折教育.帮助她们把贫困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2 加强勤工助学指导完善资助体系.作为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更需要来自全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扶持,应增加社会各界的有偿资助,政府与学校及社会公共机构也要在高校设立贫困女大学生特别奖学金、助学金,提高奖学金的额度,设置减免政策,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综合一体的资助体系.如设置各类奖学金、加大奖学金额度、加强勤工助学指导工作、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使贫困女大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报酬,这不仅会帮助她们找回自信、重新认识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使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3.3 切实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贫困女大学生还是想脱离农村留在城市找工作,这是她们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因此政府应该在制定就业相关政策时对贫困女大学生给予相应的倾斜.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也应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引导她们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3.4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贫困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特殊群体,要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来改进先前的情况.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她们保持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注重营造尊重、理解、关怀的校园文化,让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在温馨和友爱的寝室和班级里,生活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校园里,这对于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中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有感触,为她们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李美英.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97-100.

〔2〕庄军.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 [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34-37.

〔3〕崔寅.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教育探索,2010(6).

猜你喜欢

消极自卑心理健康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