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3-04-02李孟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空间

李孟学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1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的一支研究方向,其涵盖面广,具有知识间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则由诸多机制驱动形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对一个区位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左右.一直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成果不仅取决于该城市的各种要素禀赋,也取决于经济要素的聚集形成的空间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很多时候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良好循环发展.

聚集效应是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角度之一,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聚集经济是因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各种资源和公共物品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成本节约、以及收入或效用增加[1].土地是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另一核心角度,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聚集效应,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而土地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使用时需要支付费用及地租,不同区位的聚集效应不同,地租也不同,这就是极差地租形成的主要原因.集聚经济效益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在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空间布局方面,居民、厂商根据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有着不同的选址变化,这些都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张现象.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一般都有着相互交流作用的过程,城市空间结构也是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对土地资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组合中形成的.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形态和过程

在因素和内容上,城市空间演变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不一样,前者包含的更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可以说其本质其实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但是城市的经济运行也是其形成和演变的主导因素.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描述从早期的生态学开始,主要有代表有伯吉斯(E.W.Burgess,1925)的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mer Hoyt,1939)的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D.Harris,1945)和乌尔曼(E.L.Ullman,1945)的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的多核心理论等.而以城市区位主义学派为代表的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随后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的阿郎索(W.Alonso,1964)的《区位与土地利用》系统的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2].接下来的几十年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静态研究学派,主要有以行为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派,“后现代概念追求环境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门、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衷、复杂性、矛盾性,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最典型的莫过于有机城市、生态城市、簇群生长城市等空间结构模式……后现代主义推崇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软环境为主导的……”

国外一批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动态分析也进行了大量研究.Lawrence Thurston and Anthony M.J.Yezer[3](1984)根据美国数据,研究证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就是收入的持续增加,且各个行业之间,郊区化之间相关关系也很密切.Edwin S.Mills and Richard Price[4](1984)研究表明美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市中心区域的高税收及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对其影响也很大.Peter Mieskowski and Edwin S.Mills[5](1993)深入比较几种研究方法的不足并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城市的内部税收和公共决策方面受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影响,且这些利益团体的冲突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些利益团体就存在于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另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对城市中心区域密度梯度影响比较大的是收入水平,并且交通的变革和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6].

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描述比国外起步较晚.赵荣[7](1998)论述了唐代以来西安的演变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行政职能、城市经济职能和居住区四个方面;黎夏[8](1999)成功地模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吴启焰、崔功豪[9](1999)在分析了南京市区城市空间结构后,研究了得出结论为我国城市原有格局不会在短期内打破,但除了少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良好的内陆城市外,并对南京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柴彦威[11](2000)将城市发展进程与城市活动空间及变迁过程相结合,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经济、技术、人口、政策是基本的影响因素.赵燕菁[10](2004)分析过去20年的深圳市规划并总结出空间结构演化的成败得失.范瑛[12](2001)从历史学的角度探寻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分析了各个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不同特征.

2.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从古至今,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不断提高,自然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停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等、其他因素五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王开永[15]等认为集聚力和离心力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梁德阔[14](2003)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空间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因,功能形态相互适应机制是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因素包括:城市工业经济运行、商业经济运行及城市住宅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创新因素.董宏伟认为对社会力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力、市场力和社区力.其中政府力是指当地政府的发展策略,市场力是指国际资本和各控制资源经济部类之间的关系,社区力是只非政府机构和全体市民.

2.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2.3.1 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引起城市功能的演替来影响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化及内部空间结构重组从而达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也是由从第一产业主导然后再到第二产业主导最后到第三产业主导,第三产业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好.孙世界、刘博敏在其所著的《信息化城市》中指出,空间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集中区位和分散区位,还有着专门化街区发展的趋势特征.同时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在城市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在城市产业中也是比例最高的,这也是其集产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为一体的原因之一.王磊[19](2001)分析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认为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功能的主导因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高效性是产业结构比例和内部结构调整共同决定的,并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江曼琦[18](2001)的著作《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中提出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城市空间布局必然的影响因素,而城市经济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城市空间上.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产业空间上的布局趋于紧密,相反却表现出空间布局分散的特征,但是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越发联系紧密.

2.3.2 城市用地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是联系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桥梁,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而土地利用不同引起的用地结构调整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崔功豪、武进[21](1990)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顾朝林[20](1999)通过对20世纪70、80和90年代3个时段北京市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研究,并分析其变化机制,得出北京的用地主要是轴向扩展建设,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陈志[24](2006)以武汉市为例,基于1990-2003的武汉市建成区经济数据,运用信息熵原理并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因子有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城市福利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其中前两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刘运通,张争胜[23]等(2002)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OLS模型预测,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刘盛和[22]等(2000)应用GIs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历史形态的空间分析,认为在土地使用转型期的我国应对土地开发过程进行政治分析.

2.3.3 城市政策引导下的人口分布与城市人口空间结构优化

人口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城市空间的拓展也是为更好的满足人口分布的需要.而城市人口分布可以由政策引导,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引导了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2.4 不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法.

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土地的合理规划,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应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根据我国的不同情况,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基本可以根据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人口数量较大的大城市,容易有人口分布呈现“摊大饼”式的迁移,城“副中心”吸聚力不足的特点,应改变由于人口的单中心聚集带来的制约.可以建立“多圈、多轴、多极、多核”的空间结构体系、确立组团式空间组织等方式来调整和发展[26].在地域空间存在局限的地方应敞开空间布局,采用外向型、网络化的空间模式,同时产业的调整速度也应跟上空间的调整速度,努力完善交通区位,统筹城乡一体化.第二,正在扩建和发展的城市,容易有盲目无序,过分追求城市化的现象,应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在基础设施、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等方面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引导城市积极向上发展[13].努力与周边城市建立区域网络型结构,打造多中心空间模式[17].为了城市区域向外延伸而建的开发区应强调组团式发展,避免“单中心”的结构.第三,对于有典型二元经济特点的城市,应抓住调整契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率,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一步步促使空间结构优化[16]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应通过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共同作用,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底线载体,实现产业结构与空间协调的统筹

3 城市空间结构未来研究的方向

3.1 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但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研究时不应拘泥于理论,而应该结合所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得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最优政策建议,利用城市空间结构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3.2 在研究城市时不应仅考虑经济因素,还应考虑人文历史因素

中国的历史悠久长远,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可循,城市的发展应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再根据新的形势进行长远的规划布局和调整,而不是摒弃历遗留的一切从新建立.虽然旧城区的合理改造工程量很大,但只有根据新时代的特征结合历史的精髓才能使得城市往着更加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3.3 研究的焦点也应包含城市的特色

每个城市都是自己的特色,应该在进行城市空间优化的过程中将特色因素考虑进去,渲染城市魅力,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色城市,避免在城市发展中为了追求城市化而造成“千市一面”的现象,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比如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宜居型城市和生态型城市.

3.4 研究内容的丰富和研究角度的长远性

影响城市空间的因素不能全部关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同时不断地有新的因素涌现.城市空间布局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应是城市发展追逐的目标,而应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将多因素容纳进去来分析.

3.5 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研究内容丰富和深入就需要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之相适应.目前就城市空间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指标分析、因子分析、3S技术、模拟方法等.指标分析与其他经济问题分析内容和方法一样,因子分析中与一般生产建设中的因子分析不同,应加入影响城市空间的更多的因素.建立长期的数据统计,加强3S技术在资料、数据分析上的应用,改进模拟方法建立更完善的模型.

〔1〕刘茂才,等.科学学词典[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2〕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Lawrence Thurston Anthony M.J.Yczer,Causality in the Sub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5,(105·1180904).

〔4〕Edwin S.Mills and Richard Price.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Central City Problem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5,I.17(1984).

〔5〕Peter Mieskowski and Edwin S.Mills.The Causes of Metropolitian Suburbanization,11 J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7,135-147(1993).

〔6〕原文 是:therefore,the “spatial mismatch”must certainly cause some.as yet unestimated,Increase in black unemployment in the Detroit metropolitan area.

〔7〕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J].人文地理,1998(3).

〔8〕吴启焰.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12).

〔9〕黎夏,等.基于遥感和GIS的辅助规划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开发为例[J].遥感学报,1999(3).

〔10〕赵燕菁.高速发展与空间演进——深圳城市结构的选择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2004(6).

〔11〕柴彦威.城市空间[M].科学出版社,2000.

〔12〕范瑛.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J].天府新论,2001(3).

〔13〕闵忠荣,杨贤房.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以南昌市为例[J].空间研究,2011(3):43-47.

〔14〕梁德阔.小城镇空间结构变迁的形式和动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4):72—74.

〔15〕王开泳,王淑婧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0).

〔16〕张志斌,李雪梅.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2):1-5

〔17〕叶强,鲍家声.论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发展模式优化——长沙城市空间演变剖析[J].经济地理,2004(7)480-484.

〔18〕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1.

〔19〕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市为例[T].城市规划汇刊,2001(3).

〔20〕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学报,1999,14(4).

〔21〕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45(4).

〔22〕刘盛和,吴传钧等.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1).

〔23〕刘运通,张争胜,等.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

〔24〕陈志.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演变及动力分析[J].北大学学报,2006,28(3).

〔25〕张王雁,潘庆.芜湖市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进行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2):157-159.

〔26〕吴元波.上海郊区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5-53.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空间
空间是什么?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创享空间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