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中国梦”蓝本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审视与调控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个体思想

张 倩

(赤峰学院 人事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十八大提出“民生中国、民意中国、美丽中国”,强调关注民生、增进共识、加强发展.这一系列扎实可行的意向,支撑着一个共有的“中国梦”.而在这意向的实现与国家的复兴中,大学生作为一支有生力量,已悄然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被人们冠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以时间作为符码标志来划分,以异质时间观对个体进行界定,来构成“大学生”这一有形的概念.正如现实中我们经常所提到“代沟”,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质,无论是思维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还是生活习惯,都有着些许的差异.传统的、时代的影子无形中进入每个阶段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灵,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造就着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东方的、西方的文化给不同的个体穿上不同的文化外衣.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度,多元化因素的合力对个体的影响都是难以回避的.对于高度发展的中国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这影响力的体现则更为明显.国际化文化的介入与民族化自身的内部异生,使得生活在中国的群体有着难以想像的革新与蜕变.大学生是个体中的一员,也是接受文化变迁的最前沿的群体,思想的动态化特征则表现尤为突出.故此,本文借“十八大”继往开来这个特殊时期,对当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审视与思考.以“冷眼”“冷思维”来对待大学生这一“热”话题.

1 传统文化精神范式与大学生

“仁、义、礼、至、信”是中国文化中对个体行为方式规范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的思想准则,是中国“注重和谐、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儒家文化的体现.和谐思想的传承在现代生活意义上,也不失其应用价值.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注重个体自身的和谐,气与力的和谐等等.除暴安良、入世进取、助人为乐均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拓展、匡扶正义的一种深化,个体对社会价值支持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沉淀所积蓄的民族精神,不只这几种,仅以几例来说明中国文化传沿下来的精神而已.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无论接受西方文化多寡,其文化根基是无可争议的.在成长与后天经历的过程中,社会、家庭给予其文化礼数的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的思想成长,通过时间性积累,在其思维空间中留下一定程度上的记忆印痕.中国文化体系中对“侠”的认可,对刚健有为的精神的刻画,使得每个大学生,甚至每个成长在中国文化体系下的个体,从儿少时就有着一种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的胸怀.有人说,应用传统的文化精神来要求当代大学生,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文化土壤决定个体的成长”,中国文化基因下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体现东方文化精神.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更适用于当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文化自觉指的是了解自已的文化、把握自已的文化,创新与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化给个体留下一系列不可多得的个体行为体系.在当下,可以通过造就文化生态的平衡,来维系传统文化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通过古文赏析、故事通讲、催生“文化”互动等方式,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高晓松讲《晓说》一度引发当代大学生的热捧,在风趣中获得对文化的认知、精神的培养,而摆脱了一味的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笔者认为,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广而推之.

2 时代责任需求与大学生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句话,将时下现代化步伐的方向诠释的淋漓尽致.在新时期,世界格局发生着重大的调整,昔日强大的西方经济,如今大多已满目疮痍,部分自保尚且不能.有人把眼光投入东方,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明的主宰.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发展后劲强势.然而,其未来的发展持续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发展.“国以才立,业以德兴”.大学生是德与才的化身,是德与才的集合体.纵使精英化的教育,也尚未改变国家赋予大学生的责任,赋予大学生的期待.三流的教育,看大学生数量.二流的教育看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一流的教育,看大学生的思想能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思想能力就是生产力,在历代各国的发展中已成为事实,在此不容累赘.在中国社会生存的大学生面对来自西方的“昔忧”,同时,有来自东方周边国家的“今患”.娱乐精神一直成为西方国家发展的主题,娱乐无不贯彻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体育与政治也难脱其扼杀.随着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强势介入,中国大学生娱乐化精神也有所攀升,大有升级版加速的趋势.同时,韩流、泰势使得中国大学生文化近乎于架空,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夹击,“文化抗争”则是唯一的路径.

文化抗争是新时期软实力争夺背景下产生的衍生词.软实力一词,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同时,他强调软实力是未来国家实力的争夺.文化抗争则是通过“文化”这个虚拟的载体,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抗.“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大学生做为文化的继承人,在文化抗争中起到核心的主导作用.然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则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的重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来改变大学生对时代感、责任感的认知.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今天,对大学生有益的思想教育的普遍性成为可能.通过整顿部分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对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担当与个体价值的合理化实现.

3 大学生个体发展内在需求

发展作为一个流行词,可以说很难过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展则就是生命的延续.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教育是离不开的.邓小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在各个领域来看,是何等的精练.即使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的教育也即思想的自由化,个体能力的最大提升.费正清先生提出“冲击——反应”理论的同时,也注意到个体内在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个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顺畅,思想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相比拟的.互联网的互动给予个体思想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之功用,通过微信、微博、说说来倾听他人的说法,表达个人的情绪,发表对社会的不满,也有着对社会正能量的认可.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完善的需要.

4 “中国梦”蓝本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想,同时,国家的梦想也就是人民的梦想,是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大学生是整体中最活跃并最积极的成份之一.回顾大学生近几年的思维动态,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有所淡化,个体自身需求实现感的意识增强.诚然,二者实现是互为彼此的关系,而在大学生之间出现了彼此失衡的现象.这是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短板.时下,改变大学生国家意识,实现个人在国家、民族、个人三者关系调控中的平衡,至少实现动态平衡.否则,一味实现自己,而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原因较为直接,国之利益,社会之利益是个体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基本保障.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散失,个体发展的空间再大也是有限的.正如有人提到,国家的发展是人民最大的红利一样.这里我们只是借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关乎未来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最大使命是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教育多少带有强制性,那也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在大学生认知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意识与思路尚需要领路者或指导者的导引,因此,教育或多或少会带有强制性.但是,这里所提到的强制性并非管制,而是一种强制的性质.在采取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要灵活、机动,有教育意义而不缺乏风趣,有内容而不导致学生烦感,这是我们教育应持有的原则.

具体调控手段,可以从文化的氛围、集体凝聚力、民族自信心、个体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入手.营构大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有所熟知,通过开设“国学”课,举办国学讲座等等,来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举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参与社会事务,如去养老院、孤儿院、社会福利院等地实地服务,来增强个体的爱心,增加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甚至可以通过班级之间的各类体育项目,来提高集体的团结力,凝聚感.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社会的实践,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的自我肯定而执行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中磨练,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对个体能力的认知,使个体的思想意识有所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与调整,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获得个体的更大的发展.

5 结语

“青年是国之未来”,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是双重的,思想意识则是重中之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在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审视是要适时给予关注,并本着“以人为本”与“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的方向给予适当调控,使国家、社会、个体三者实现整体性提升.

〔1〕陈娱.高校和谐校园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2〕杨平.从以人为本出发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加强[J].教育与职业,2012(10).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个体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