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探析
2013-04-02刘倩倩
刘倩倩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1 高职院校简介
在我国,高职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在1980年初,我国建立了职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序幕被正式拉开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并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他们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是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地方性、试验性以及市场化等特征.
2 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量、由规模向内涵变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比较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政府、社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来看还存在许多的缺陷.
2.1 从政府方面来看存在的缺陷
2.1.1 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办学经费是高职院校良好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才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并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较强的发展后劲,真正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高职院校能有长期发展.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本投入是普通教育投入的2.64倍,再加上职业院校的人均拨款数与普通高校的人均拨款数相比差了30%左右.由于资金的匮乏使得高职院校大多数占地较少、规模较小、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欠缺、学科门类结构不科学、缺乏专业特色、办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2.1.2 政府没有创造较好的宏观外部环境.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现行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体现在目标性和原则性方面,具体操作性和实用性欠缺,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的很多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例如在助学贷款、生活补助、公费医疗、就业指导和推荐等方面存在传统的教育偏见和教育类型歧视.政府在调节高职院校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相互联系上也做得不够.地方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布局等缺少统筹的考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无序竞争、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2.2.3 现在的升学考试制度,以及高考招生制度造成了高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大多数是低分学生的现状.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特征,这影响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总之,政府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并没扮演好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2.2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
现实中,人们对高职是认可而不认同的,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落榜之后的无奈选择.一部分学者及教育部门领导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能够让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够接受教育,提高升学率.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看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只能属于次等教育了.由于等级制度以及身份观念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蓝领”不如“白领”、技能证书比不上学历证书、技能型人才比不上学科型人才.同时,技工的地位和身份都相对比较低,工资待遇同样相对比较差,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很多家长和毕业生都不愿报考高职院校.
2.3 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2.3.1 没有很好的定位,与本科、专科院校混淆.调查显示,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教育部指出毕业生就业难点和重点都在高职.定位尚且不准,就造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技校、专科学校合并升级而成,发展基础并不好.在教学中每个学校都开设有热门专业,使得某些专业设置的太多,没有特色可言,缺乏精品课程和重点品牌.由于发展基础不好,造成了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学科结构不科学、专业没有特色、“双师”教师欠缺等现象.
2.3.2 不能较好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升本”的升学率,使得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并没有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作用.
2.3.3 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最好的评价是由其学生,我国很少有高等职业学校的标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实训基地数量较少、条件较差、教师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3 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建议
发展高职教育对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将从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自身进行阐述.
3.1 政府方面
3.1.1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财政补贴上,政府的教育投资应该适当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项目间接向高职院校拨款;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各界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向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支持.
3.1.2 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制法规,一方面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其起到监督的作用,例如:每5年1次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有效权益,保障各项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同时应该取消一些对待高职生和普通本科学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偏见,改革升学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也可以获得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
3.1.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政府在高等职业院校和相关部门、企业之间都没有有效的沟通.致使各高职院校只能依靠其内部的资源,而放弃全社会的资源,例如:企业的力量.致使产学研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应该积极地认识到其是职业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应该主动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科研中心以及经济实体,并选派工程技术方面的人员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投资职业教育的企业也应该获得税收减免或者其他的优惠政策.行业协会也应该主动制订行业标准,指导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办学中.
3.1.4 政府应该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各类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特征,使得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同时政府可以推出一些免费的职业教育活动,积极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办学.3.2 社会方面
社会和企业都应该摒弃“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好、学历证书比技能证书好、学科型人才比技能型人才好的传统观念,积极宣传职业无差别的观念.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而不应该仅仅考虑人才的学历,同时也应该考虑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社会也应该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创造一些就业机会,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社会身份和地位.
3.3 学校自身
3.3.1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教育也直接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能力本位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所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依据其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建设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职业能力实训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3.2 发挥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建设特色高校,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由于精品课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所以一方面能够及时地体现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广泛地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3.3.3 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现在,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共赢”这一基本目标.应该向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发展,必须转变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强培养适合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重其内涵的建设,调整其专业结构,注重提高其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3.3.4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共享,以此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现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采用了很多方法对教师队伍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例如:高学历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对教师的教育以及培训,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非常强的、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
3.3.5 加强对校内教学质量的监督.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其内部的控制与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并努力提高其教学质量和加强其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超龄学生的数量已经明显增加了,应该重新定义“学生”的概念.同时应该制定具有灵活化、长短学制相结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弹性学制,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1〕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2.
〔2〕王芳,张志强.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位置办出特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