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困惑

2013-04-02高守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高守清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我国形成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共有56个少数民族,91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民族自治地方面积612万km,56个民族一起创造了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魅力驱使各民族单元体育文化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变异、变通和发展,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但是,在体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竞技体育为主旋律的西方体育开始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状令人堪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困惑到底在哪里呢?

1 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喜忧参半”、发展“谁主沉浮”?

1.1 喜的是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

长期以来,国家逐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了界定,认为各个民族保留下来并代代相传的,或者是与人们生活不分离的一定的文化传统形式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形式包括民族节日活动、生活技能、传统特殊制品、特定艺术表演、特殊文化形式等等,这些活动中均体现着民族体育的存在,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娱乐、节日活动、特定比赛,都离不开早期的民族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而真正形式的民族体育的形成,就是从这些民俗活动慢慢演变而成的.

1.2 喜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不断拓展

近10年来,“随着中国体育研究者的不断增多,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队伍,有其自己的研究特点,并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对民族特色的体育研究已经由过去的不重视成为如今的热点课题,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队伍.各研究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随着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社科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条件.在各个学科的跨越与横向融合中,各学科的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都会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如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社会学、文史类中的史学与哲学,还有美学、文化学等等学科,这些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民族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理论,也因此能够与多个学科进行融合发展,增大研究方向和范围,同时也会使研究者知识获取达到多样化程度,提高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横向、纵向思考,进一步增大民族体育学的研究内涵,达到一定的研究深度.至于成为研究热点话题,是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良好形式下,都为人们了解民族风俗、环境条件、地理位置等提供了便利,也为民族文化的壮大和未来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相应地民族体育作为风俗的一部分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为其存在的商业潜质提供了机会,以便得到更多的利用价值.目前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的密切程度,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显示出的独特魅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

1.3 喜的是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文化丰富独特,拥有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宝贵资源.如土家族、苗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抵牛角,蒙古族、满族的赛马、射箭、摔跤、搏克,壮族、瑶族的抛绣球、打扁担、射弩,藏族、羌族的果谐、锅庄、藏戏,回族的爬木城、提牛、打木球,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赛乃姆、叼羊、姑娘追等体育活动.它们与西部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当地民族文化的特征.在藏族的风俗中,节日活动比较多,几乎月月有相应的节日活动,如藏历年、望果节、牧民节、雪顿节、萨嘎达瓦节、沐浴节、转山会等等,节日气氛浓郁,无不体现着藏族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日活动当中体现着民族体育活动的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特色的体育活动,一直保留至今.从丰富多彩的藏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体育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是藏族人民创造的有其自己地方特色的宝贵体育文化资源.

1.4 忧的是现代体育文化对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也步入了国际化,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民族体育的发展更具挑战性,因为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其文化在全球化的挑战中,并不占优势,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的前提下,其目前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都颇受挤压,对于民族体育来讲,发展更是困难重重.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规模和速度正在不断地减缓和萎缩.“原本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在不断地被遗弃,20世纪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碰撞、融合与对接中,已明显地发生了主客体的异变.在西方体育的挤压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已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可以说“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体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1.5 忧的是地理环境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交流的封闭性

我国少数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受此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地理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萌芽、发展的前提,因此这也导致了民族体育的地区性特点,并且存在区域差异性.这样的差异与制约就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难以实现,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着快速的改变,但由于环境条件、地理位置的制约,使得全国各地东西部、南北以及边境国家之间仍然缺乏交流、交往.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虽然制约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形成了相应的民族特色.这一点既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独特的地理、人文、社会与心理环境,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带来了困难.

1.6 忧的是经济的“双重迟发展”,对发展传统体育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

从历史地理原因看,由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是以东部发展为先,而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为边疆或者是地理位置险要的山区,国家为了其安全考虑,最初是以民族团结、稳定为前提,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发面落后了很多,在沿海地区利用国家的导向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西部偏远少数地区仍在一定的计划经济指导下缓慢的发展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逐步拉大.这样的现象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发展机会增加了,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经济自给性、地方封闭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封闭性.

2 困惑

2.1 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为什么不能和谐发展呢?

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颇受政府的重视,而正是政府的这种偏向作用,才导致了竞技体育在发展上的优势地位,不论是从培养人才,还是给予物资、资金上的支持,政府都明显给予了偏袒,而正是这种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导致现代体育中民族体育的弱势,也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中国取得空前发展的同时,竞技体育也就形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挤压之势.政府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如冯冀才先生在谈到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困难时曾说:“从具体操作上说,缺乏人手与资金.中国正在由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变.这个转变使得发生发展于农业、牧业文明的尚未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出来而形成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以前那种服务并依附于农牧业社会中的生活、军事武艺、尚武强身、宗教祭仪的形式与功能特点已不再适应开放式的工业文明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发展竞技体育的的同时,功利行为占据主导,而抛弃了大众对传统体育价值的需求,政府的导向作用对于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和边缘境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2 谁来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搭台”、“唱戏”?

很显然,中央搭台(大力的经济支持),地方政府导演(保护、挖掘、管理、组织),学校、单位、企业、社团、民间组织唱戏.我们已经有很明确的政策导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虽在表现形式、文化底蕴、开展方式等方而与现代体育大相径庭,但二者并不是对立和矛盾,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应该同现代体育和谐发展互为补益.”其实,民族地方的学校,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对开展现代体育项目也有不少的困难.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也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的具体举措,从实践层面来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改进的良好的体育课程引入学生教学中来,将一些能够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体育项目通过课程或者是比赛的形成表达、宣传开来,如通过体育教学、校内或者校际运动会、娱乐活动、选修课程、课间活动等形式得以宣扬,以此来提高项目的水平,得到更多青少年的认同.

3 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3.1 立法保护与有形保护相结合

依据有关法律,地方政府应动有关部门和组织力量,对项目进行文字、拍照、摄像三维的普查方式,以数字化和档案化的方式,做到永久储存.

3.2 媒体和网络宣传相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作成音像资料,通过媒体、网络进行视频演示和宣传,利用现代技术的参与和现代展示手段和营销方式的运做才能提高人们了解的局限性,提高宣传的广泛性.

3.3 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和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样,他的价值已经在数前年的岁月中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理论研究要为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带来指引的效果,要把研究理论升华为实践活动,需要广大的研究者亲自参与到民族体育的活动中来,才能真正体会到民族体育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氛围情感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3.4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附属于其他民俗事象之中的,是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要与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1.

〔2〕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7(10):67.

〔3〕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4.

〔4〕王天军.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0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