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的思考

2013-04-02李玲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意识理念环境

李玲玲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的思考

李玲玲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生态意识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的思想、情感、意志、知觉和行为规范,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使命.生态意识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环境现状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

地理教学;生态意识;培养途径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是将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扩大到自然环境,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的思想、情感、意志、知觉和行为规范[1].生态意识强调人地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决定着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生态意识不会自发地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因此生态意识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1 生态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1 生态意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统筹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意识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正确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2 生态意识培养符合环境现状的要求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从环境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过程,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反常、人口膨胀、生态退化等正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生态意识[2].通过生态意识教育,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1.3 生态意识培养符合教育理念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和系统性理念.概括起来就是,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运用开放的教育格局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性的知识是必学的内容.生态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更是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2 地理学在生态意识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意识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贯穿在各个学科教育之中.而地理学的核心是揭示人地关系,因此,地理学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贡献是,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以使人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3].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地理学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它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地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生态意识大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意识要求学生先要掌握地理环境知识,构建起地理知识结构,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认识人口激增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及其对环境的压力,认识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然后从思想上、行为上尊重理解环境、关心热爱环境,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2)生态忧患意识[4],就是学生通过对生态危机的认识,认真审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形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紧迫感和危机感;(3)生态责任意识,就是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产生的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的道德心和责任感;(4)生态保护意识,就是学生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而形成的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5)全球意识,就是学生学习局部环境问题对全球的危害,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问题,认识国际理解与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球意识.

4 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4.1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培养生态意识

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法、探究教学、读书指导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增加学习体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各种渠道,很多学生已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等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辩论赛,要求学生课前系统自学全球变暖相关材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课堂上分成两组辩论全球变暖的利与弊,最后积极表达预防措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深刻体会全球变暖的危害,形成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点滴的力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形成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中间或结束环节给学生提出一些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危机感,培养忧患意识.以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为例,雨林的破坏会造成一系列恶劣的后果,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持水力下降、亚马孙河泛滥、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学生在听到类似描述之后,心里会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加了为全球变化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形成了忧患意识和全球意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多媒体是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借助于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许多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就会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现状及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国家地理》、《探索发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都是非常好的地理教学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感受到了美丽的地球和中国,认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形成了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意识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和野外考察活动.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有制作地理手抄报、撰写环境问题小论文、建立环保协会等;野外考察活动有河湖观察、地形土壤考察、生物多样性考察、城市生态调查、城乡环境调查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水日、植树节等[5],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环境宣传与保护、环境监督与治理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责任意识.

制作地理手抄报是增加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的有效教学形式,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参考题目,如保护森林、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震逃生等,让学生主动发挥想象力,手绘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小报纸,然后将这些手抄报进行展览,扩展学生的地理常识,扩大环保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环境观念.在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环境问题,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形成地理思维;也体会到地理环境问题不可能单靠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区域或国家就能解决,而需要国家间沟通、理解、合作,树立全球观念.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凸显,人们愈加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地理教学要责无旁贷地将生态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使生态意识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2(4):47-51.

〔2〕刘静.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92-95.

〔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S].1992.

〔4〕洪绍青.高职生态意识教育略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97-99.

〔5〕赵宗彪.地理学科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6(8):133-134.

G642

A

1673-260X(2013)11-0208-02

猜你喜欢

意识理念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