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策略的探索
2013-04-02谢海伟王家良
谢海伟,文 冰,王家良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策略的探索
谢海伟,文 冰,王家良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目前有些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出现了不知道感恩、忘恩负义、感情冷漠等现象,这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通过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对本科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可行办法.
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策略
感恩教育是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有重要意义.张青[1]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将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题.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在保障高校稳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鉴于目前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感恩教育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加强本科院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品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本科院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加强本科院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改善人际关系.必须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
1.2 加强感恩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大学生步入社会应学会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学校培育之恩.大学生应该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在为人人处事方面会赢得信任和尊重,因而具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感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如子女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企业回报社会等.知名的公司在选聘人才时,要了解应聘者是否具有“感恩行孝”的传统美德,是否具有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这充分证明了感恩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性.
1.3 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的需要.高校教育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枯燥而无聊,学生被动接受,应付考试,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好,没有设置真正的感恩教育课程.学会做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感恩是做人的重要内涵.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含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对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感恩教育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意社会的人[2].
1.4 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观念[3].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少些抱怨,多些友爱,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才会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立志全面成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的开展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2].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 目前本科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时期,道德的缺失、信仰的危机、弄虚作假等种种丑恶现象,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旧的传统价值观由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种种矛盾,人们普遍处于迷茫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种信任危机.感恩道德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使优良的感恩行为得不到及时表彰,不良道德行为得不到有力惩罚,难以引起社会和人们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对他人缺乏感恩的心,对社会缺乏奉献的思想,对祖国缺乏荣誉感[4].
2.2 学校因素.现在的高校过于急功近利,以“成才”为评判高校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感恩教育严重欠缺.各高校比拼的是考研率、就业率和各种名目排行榜等,而对感恩教育并不十分重视.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如利用“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来教育学生感恩,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内容单调枯燥,脱离实际,重灌输政治教育,轻感恩教育,教育方式呆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感恩教育效果不好.学校采取的社团活动,如“雷锋日”、“心理周”等活动数量少,质量不高,流行于形式,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2.3 家庭教育因素.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性格.留守儿童问题,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接触时间少,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大学生的榜样,家长的行为举止将深深影响子女言行,这势必影响孩子性格缺陷的塑造.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认知经验不足,对事物、社会现象认识片面、绝对化,容易冲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虚荣心、攀比心较强.另外,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和诱惑,体现在有学习上、经济上、就业方面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压力,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形成不良的心理素质,心烦浮躁,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了.忽略他们感受,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缺失感恩之心.
3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的策略与途径
3.1 加强媒体舆论的宣传作用.加强各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利用刊物、杂志等平面媒体多刊登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章.利用网络或电视媒体放映关于感恩教育的电影或视频,灌输感恩教育正能量[5].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恩社会的关怀,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招聘中自觉践行感恩,以大学生毕业教育为切入点,加深大学生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情,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困难、融入社会、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挑战自我的能力和素质.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塑造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可以校友反馈母校专栏,学校关爱社会活动栏目,使学生学会感恩学校及社会.充分利用校广播、宣传橱窗、校报、板报、教学楼道标语等途径来宣传感恩教育的人物事迹,使感恩事迹耳濡目染,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集中在感恩节、学雷锋日,党团节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中宣传感恩的重要性,在各个院系开展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陶冶感恩情感.汇报身边感恩的故事,使得学生知道感恩处处都在,教会我们大学生如何去做.
3.3 加强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避免溺爱,避免娇生惯养,加强学生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传送给学生正能量.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形成健康心理,使孩子形成懂得感恩的性格.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多和孩子交流,加强社会关爱,避免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孩子一起欣赏有关感恩教育的电视剧、电影、歌曲等,加强正面教育,这样效果很明显.学校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加以因材施教,使得感恩教育得到最大效果.
3.4 加强大学生自身感恩素质教育.在大学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加强对友爱、道德宣传等.注重慎独自律,对不良的行为坚决抵制,对感恩的行为要勇于接受和带头示范,形成积善成德、知行统一的世界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参与学校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学校应该转变教育机制,以“先成人,后成才”,否则成才便是空谈.突出对祖国和社会的感恩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实效性和理解力,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3.5 加强建立感恩品质评价体系.在社会上加强感恩品质评价体系建设,对忘恩负义、受恩不报、不赡养父母等行为加强社会监督,舆论谴责和法律约束.在大学校园里建立感恩品质评价体系,将学生感恩行为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项,感恩教育要取得持续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必不可少.通过跟踪记录学生对父母、师长感恩实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奖助学金使用情况、助学贷款按期偿还情况等,将学生自律与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使学生养成感恩的好习惯.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教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感恩教育目标,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把感恩实践的评价作为大学生学期评价的重要内容,让教师、学生干部、同学、家长参与评价,综合反映学生感恩实践的全貌.在建立感恩品质评价制度时,要将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统一起来,为高校感恩教育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6].
3.6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大学教师的师德体现在教师的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及精神境界,是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前提[7].部分教师懈怠教学,责任感缺失,追求个人名利,这些行为都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师德水平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感恩教育浮于形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以德育人,培育大学生的感恩素质,利国、利民、利家.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任树根[8]认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其的情感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师德素质,使辅导员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将影响着全体学生,要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点滴言行中学会感恩[9].
3.7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践行感恩.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大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假期“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10].武慧虹等[11]提出感恩教育理论式教育、活动式教育、榜样式教育及家校联合式教育等教育策略.通过专家访谈,归纳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最佳策略为家校联合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对教育者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张青.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J].读写算(教师版),2010(11):3-4.
〔2〕王彦玲.浅析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5-57.
〔3〕喻文德.从和谐社会的构建看大学生感恩教育[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118-120.
〔4〕周素琴.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2,7(25):103-107.
〔5〕冯丽,刘阳,范梁丹,葛静.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对策[J].内肛科技,2013(1):70-71.
〔6〕孙敬娜.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河南教育,2012(12): 12-13.
〔7〕赵宝刚.我国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11):44-44.
〔8〕任树根.辅导员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角色探析[J].文教资料,2009(20):211-212.
〔9〕王小琴.新时期大学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83-84.
〔10〕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11〕武慧虹,钱淑渠,祝元梅.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选择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37-39,44.
G641
A
1673-260X(2013)11-0168-02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2JYXM 553);蚌埠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LY1210);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201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