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机制创新
2013-04-02李小静
李小静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20)
论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机制创新
李小静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20)
微博,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自由言论、分享与交流的工具,以其丰富的信息量以及便捷的交流通道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微博在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合理有效地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让微博更多释放“正能量”.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机制创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指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这个数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布了我国“微时代”的到来.调查同样显示,微博这一网络传播的新范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互动交流的主渠道,微博逐渐演变成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微博时代下,由于信息的交互与开放,大学生作为处在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心理的群体,在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深入地接触主流价值观时,无疑会干扰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误读、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缺失,从而引起行为的失控.如何利用微博这一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时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微时代的内涵及其特点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与传统的媒介方式如博客、QQ等相比,微博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微博的内容是由简单的闲言碎语组成,用户对问题不需要做深入的思考,不需要系统的组织语言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就可以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布到网络上,甚至通过一张照片就可以发变成微博形式,这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方便用户自由表达观点.二是传播方式的裂变化,微博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功能,在各自的粉丝链之间层层传播信息使信息阅读者的数量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从而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三是信息发布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微博既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使用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进行操作,使得用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便捷地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微博瞬间产生的海量信息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交流观点等.四是舆论传播的去中心化.微博传播中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激发了普通大众创作和表达的欲望,让公众从“旁观者”转变成“当事人”,形成“人人即媒体”的格局.五是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在微博上,一般采用的是实名注册制,用户的身份和信息传递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真实性.
2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的困境
作为新兴媒体的主要用户群,大学生利用微博平台探讨时事、发表观点、广结良友,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微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接触的形形色色信息中,不乏有各种社会思潮,乃至虚假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给甚至使得国家主流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威信收到很大的冲击.
2.1 “微时代”下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由于其内容的微型化和简明化,在即时交互性特点的作用下,加上现代手机强大的智能功能,只要有发布的终端设备,对问题不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组织语言,就可以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布到网络上.而在这些信息中不乏有各种社会思潮,虚假信息,甚至包含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也夹杂其中.这些信息可通过“关注”功能迅速扩大传播范围,甚至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使得主流价值观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大学生群体处于甄别信息真伪能力较弱的阶段,有可能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或者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势必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导致他们政治信仰的淡化与危机.
2.2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微博传播时间上即时性和互动性直接颠覆了过去由主流媒体主导传播的格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获取信息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主动权、话语权和控制权.但微博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利用微博来实时传递自己身边的第一手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学生将不再像以往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教化、布道,也不再单纯的设计目标,按照教育者设定的内容去了解和掌握某一思想,而是用自己的是非观念判断和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判断和答案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使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移,也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2.3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尴尬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从调研和访谈的结果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尚没有树立将微博作为工作平台和工作载体的意识,他们对大学生使用微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言行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引导,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喜欢群聚的微博领域几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更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尴尬是,大学生通过微博的信息传播,得到信息的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教育工作者所能掌控的范围.其所讲授的东西年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年青人学生嘴边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可能是其闻所未闻的.这种信息的不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讲授的课程也就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微时代下“微博”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新课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3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微博的普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纷纷将这一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当中.笔者就如何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如下探讨:
3.1 开展“微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通讯,其丰富的共享信息和多样的信息形式,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建立特色微博,挖掘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学生们进行分享,将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等一切有效资源与微博实现对接,这样既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大量生动详实的信息,使以前空洞乏味的内容朝着更加详实、生动的方面发展,又能够起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抵御不良信息诱惑的功能.
3.2 创新“微手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教育、主题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法进行,权威性强,指向明确.在“微时代”,这种手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时期的大学生不愿意再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更不愿接受单一枯燥的教育形式,在虚拟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互动式、探讨式的新型教育形式,需要一种生活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必须借助微博得以优化,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零距离与学生接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并针对热门话题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发起并主持引导讨论,打破传统师生传统面对面交流的约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学习并获得提高.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梗符合微时代的大学生文化和心理特征.同时,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及强大的社区功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超越任何时空的限制,如果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由微博群形成的“微社区”等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进行整合,学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 建设“微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滞后的问题,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意识,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善于利用微博,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是以传播思想影响他人为目的的,因此,要积极开发有影响力的教育软件和建立有吸引力的微博网站,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有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时代的选择.
3.4 加强“微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虽然各大高校对于微博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从教学成果来看,微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与指导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高校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微博这一传播媒介的重视程度,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微博管理机制,对学生微博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干涉与指导,同时对于相关教师或是班级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也要落实到位,力求使其恰当运用微博手段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促进和谐大学校园的形成.同时,在发布微博内容时,也要注重及时、有效的特征,力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学生的“微言”进行舆情观察,找出在个性化的私人话语中隐藏的价值观念、思想动态、行为取向,体察学生群体内心世界的变化,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对高校而言,还要建立舆论检测和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微博的良性运行.
4 结束语
随着微博在高校的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相应地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有力地抓住这一时期,积极运用微博的传播和导向功能,深入探讨微博的内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这一功能转化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必然会对如今的大学生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总之,我们在面对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内在的教育意义,正确看清它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将其恰当妥善地进行转化,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大学校园.
〔1〕崔振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侯丽娟.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文化学刊, 2011(06).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4〕尹晓敏.微博兴起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研究,2011(02).
G641
A
1673-260X(2013)11-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