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2013-04-02姜绪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文明科学生态

姜绪刚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姜绪刚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生态文明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担负着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储备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所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高校

1 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对于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指导促进作用.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大学生成人成才这个主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新世纪我国高校该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大学生的重大问题.

从我国高校办学方针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受复杂环境考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从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应对未来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必然要求;从我国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各种形势发展变化、有效履行社会职责的必然要求.

2 要引领高校学生去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

生态文明是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要求人们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以生态发展换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的深刻反思,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具有平等发展、和谐共享、高效持续的特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环境问题的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被提出来:文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的生存权问题、生物多样化问题、生态价值观问题、环境伦理问题,等等.众多学者对环境理论的变革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承认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内在价值,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以及各种生物的责任.从经济、文化、行政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多元化全面审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哲学的深度,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保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理论建设的研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持.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不足,尤其是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不配套,大多数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是针对工业和城市来制定的,现行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强,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导致执法过程中无法可依,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应重点关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立法,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空间和更多的环境容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3 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框架下倡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英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孵化器.大学生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他们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新事物的接受者,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从自然生态的立场出发,用和谐的自然观指导生产活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努力当好生态建设的“领头羊”.

3.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构建

大自然的价值不仅仅是相对人而言的,既要承认人的尺度,同时也要遵循物的内在规律,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在大学生教育中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2 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科学理念形成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为关怀和道德教育,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人的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3.3 以师资队伍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学习进步,坚持多管齐下,务求取得实效.首先要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去感受、意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不断让学生去搞好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老师并及时、适时的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3.4 长效机制形成引导和谐社会发展

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健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为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必需的经费、场地、设备并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健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特别需要加强辅导员建设机制,为做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组织保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社会支持机制,争取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及各个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新的阵地和新的平台并形成教育上的合力.

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广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区域性绿色发展成果,山东的长岛县、甘肃的灵台县等很多地区获得“中国绿色名县”的称号;浙江涌泉镇,江西江湾镇等很多的乡镇获得“中国绿色名镇”等称号,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绿色发展的优秀成果予以推广.这写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县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我国的首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规划《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户张家港.虽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区域性的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所做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崔寿克.论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安阳工学院).青少年日记期刊社 (教学交流),2008 (7).

〔4〕任志俊,闫桂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5〕俞可平.科学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G64

A

1673-260X(2013)11-0142-02

猜你喜欢

文明科学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