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儿童生活的探究
——由内在的精神生活向外在的文化生活不断渗透发展的过程
2013-04-02周剑铭
周剑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儿童与儿童生活的探究
——由内在的精神生活向外在的文化生活不断渗透发展的过程
周剑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儿童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理解儿童生活是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交织在一起;理解儿童的生活是由内在的精神生活向外在的文化生活不断渗透发展的过程,对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尊重儿童生活的特殊性,帮助儿童创造可能生活、幸福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儿童生活;精神;文化
儿童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理解儿童生活是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交织在一起[1];理解儿童生活的本质是由内在的精神生活向外在的文化生活不断渗透发展的过程,对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尊重儿童生活的特殊性,帮助儿童创造可能生活、幸福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活与儿童生活
“生活”在《古代汉语实用词典》中解释为: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英语《大辞典》中解释:生活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life is statement unite of human being);动词“live”有生存、活着,以某手方式生活,享受人生的含义.“生活就是发展,而把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因此,生活的含义至少要有以下几种含义:①它必然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连②它是一种过程,不是静止③它离不开个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④它需要足够的自由⑤它与个体发展相关联.[3]
儿童生活,是人在一个特定时期——儿童时期的生活,即儿童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儿童生活”是“生活”的一个子范畴,“儿童生活’的概念与”生活”的概念有着一致性,所以”儿童生活”具有以上“生活”的所有特性.儿童生活满足以下几层含义:①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生存状态相关联②儿童生活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③儿童生活与儿童自由选择相关联④儿童生活与儿童生活目标的追求相关联⑤儿童生活与儿童个性发展相关联.
2 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关系
2.1 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区别
儿童生活体现自然,成人生活体现文化.人是一个生物存在的复杂生命体,相较于成人,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和未成熟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体现自然,而成人更多的是体现文化.而且年龄越小,这种自然性所占的比重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渗透于儿童的自然天性之中,以致最后完全占据自然性的空间,这时候也是儿童与童年告别的时候.所以,儿童生活是体现自然,成人生活体现文化,儿童是生活与成人社会中的自然人.
儿童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生活的虚拟化.儿童生活,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4]“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儿童生活是生命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是成人生活的必备,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才可能变得成熟.教育不应该为儿童的将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
儿童生活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存在,而成人生活仅仅是一个文化系统的存在.什么是儿童生态系统呢?我们首先来理清它的概念.儿童生态系统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自身的自然和文化需要与环境的自然和文化条件之间相互适应和平衡的关系.[5]儿童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的作用不足;而在社会生活的文化状态存在中,就变成儿童生活的自然要素不足.儿童生活存在着自然与文化的矛盾,儿童生活的环境也存在着自然与文化的矛盾.而成人生活主要体现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缺乏自然性成分,所以主要把成人生活当作一个文化系统的存在来看待.成人生活体现文化,儿童生活体现自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有儿童生活将两者联系起来.儿童向成人提供者最纯粹的自然,成人向儿童提供最成熟的文化.所以,儿童生活有时成为了一种有别于成人文化生活的“异文化生活”.
2.2 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联系
儿童生活是成年生活的根基.儿童的生活是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开始从无意识中萌发出来,无意识是意识的根基.所以,童年时期的无意识生活是成年以后意识生活的根基.童年生活的完满与否,直接关系到成年生活的完满幸福.蒙台梭利认为:“在生活开始时的毫厘之差,会导致以后生活的天壤之别”,恰似蝴蝶效应.
儿童和成人在生活中都只能享有部分的自由.卢梭认为:“真正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二是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儿童和生活在文明状态中的成人,一样都只能享有部分的自由.因为儿童可以做他喜欢做的事,但是他们不能轻易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依赖成人.成人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他们做的往往并不是他们喜欢做的事.
儿童是未来,成人是现实.[6]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生态平衡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平衡.由于成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儿童提供最成熟的现实文化,儿童则要运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现实文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儿童在这一实现过程中身心的不断平衡、不断成长就是儿童未来生活的呈现.所以儿童是作为祖国的未来存在的,成人则是作为祖国的既成现实存在的.所以生活作为中介,则把未来与现实连接起来了,也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连接起来了.正如黑格尔所说:“有许多从前,曾为精神成熟的人所追求的知识,现在已降低为儿童的知识、练习以至游戏.”
3 儿童生活的本质与特点
3.1 儿童生活的本质
儿童生活的本质是由内在的精神生活向外在的文化生活不断渗透发展的过程.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不仅与生俱来地拥有生命驱力,而且还与生俱来地拥有精神进化的历史遗产,有意识的生活是在本能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根基之上生长和展开的.[7]同样身为精神分析专家的荣格也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精神生活是古老的、动物式的、无意识的,意识生活是在这种动物式的生活中萌生出来的.“无意识是意识永不枯竭之源.意识在童年期由无意识发展而来……”“儿童的意识是由他的无意识精神生活深处产生的,起初像分裂开的岛屿,然后逐渐组合成一块大陆—一块不断堆积的意识大陆.”“儿童的肉身是进化历史的结果,儿童的精神系统也是进化历史的产物.”[8]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具有文化的意义.[9]在生命的初期,个体只是一个精神胚胎,就像儿童的肉体胚胎一样,是对生命历史的重演.儿童的精神胚胎也是对过去文明历史的复演,致使儿童的精神处于一种无意识中.儿童的无意思由于处于精神的胚胎区,因而需要得到保护,需要被适宜的环境所包围.刘晓东教授提到:“不要轻视儿童的本能和无意识的精神根茎的发育,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使个体日后产生各种精神症状.”[10]“本能与无意识是意识的发源地,是意识成长的根基.”[11]所以,儿童的无意识的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儿童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儿童生活体现着自然的特性,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种自然本性.“大浪淘沙始到金”,在进化的过程中,最终保留在个体生物学层面的人类精神肯定是最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发展、最灿烂最有价值的、合规率合目的的精神文化.所以,儿童携带的这部分潜能在现实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神奇的美、巨大的创造性和无限的可塑性.当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获得的精神文化的近现代形态后,儿童便主动迈入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所以说儿童的生活,是从内在的生物性开始,接受着个体和类的天性发展的指导,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接受社会文化的冲击,由无意识向意识发展起来的.
3.2 儿童生活的特点
儿童生活是自然的生活.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可以追寻规律,所以不受规律束缚.他们的生活是听任自然的,所以合规律的,因而能够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然而率性而动,所以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他们的生活不追求目的而又暗合了人生的大目的.[12]
儿童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游戏源于儿童内部的生命冲动,它是一种和本能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是一种与生命成长相关的活动.所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在一个游戏的世界里,但是这里的生活超越了日常的生活和常规生活.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中提到:“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13]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也提到游戏的巨大作用:“游戏对小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14]游戏对儿童来说,有着超越物质意义的意义,如同伴之间的快乐与默契、新的挑战、新的发现等等.苏联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游戏其实是儿童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愿望和儿童自身能力不足,这两者之间调和的结果.”他们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真正的生活.在游戏中,现实生活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已被儿童加工改造.儿童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的同化而不是顺应,即把现实变为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可以说,日常生活是游戏的源泉,游戏发生与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但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却不是事先确定的.
儿童生活是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当下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是一个连续整体,二者不应该被分裂开来.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思想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应该是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重叠.现在我们关注的大多是儿童的未来生活,并非儿童现在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虚拟的成人生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些恶毒的口号,蛊惑了我们.在这样的思想围绕之下,儿童的当下现实生活完全被忽视.我们主张的是儿童在当下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过一种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是指,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要知道这种生活并非是理想的未来生活,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可能.[15]这种可能生活是现实生活所允许的生活,但不等于现实生活,它是理想型的.与现实生活相比,可能生活总是合目的的生活,是人们所追求的更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想生活.这种生活对儿童的发展意义更大,因为儿童只有通过可能生活才能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意义,只有通过可能生活才能把内部的天性表达出来.儿童通过游戏和想象将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连接起来,通过游戏和梦想儿童生活在可能的世界里,通过可能生活创造出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4 研究之下的启示与反思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到:“开始,孩子们只不过是好动,后来变得好奇;这种好奇心只要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我们现在所讲的这年龄的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16]所以,了解儿童生活的本质与特点,学会尊重儿童,学会尊重儿童生活是树立新型儿童观,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正如学者周国平所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17]
〔1〕〔9〕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
〔3〕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4).
〔4〕〔16〕卢梭.爱弥尔(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74,215.
〔5〕胡延琴.论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生态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侯莉敏.儿童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8〕〔10〕〔11〕〔12〕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9,95,97,97,63.
〔13〕福禄培尔.人的教育[A].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13.
〔14〕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36.
〔1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与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22.
〔17〕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A].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58.
B844.1
A
1673-260X(2013)09-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