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课程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3-04-02丛惠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交际人才能力

丛惠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往特别密切,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发展的态势非常好.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新技术博览会,广西南宁的东盟博览会,在重要的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每年举办大量的国际研讨会、商贸会,展览会.在我们大连,有夏季达沃斯、有每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啤酒节等国际性大型高规格政治经济商贸洽谈等活动,这些都是对外交流的平台,这些对外交流的平台都需要翻译人才.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渐迫切.翻译人才是我们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对外交往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十一世纪翻译人才的任务不仅是把国外的先进东西翻译过来,而且还要把我国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和科技发展.因此,对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翻译人才的重要使命.

1 翻译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现阶段专业翻译人才全线告急.目前重要的外语编译工作中,皆为白发苍苍的中老年,平均年龄在60至70岁之间,青黄不接,断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许多留学回国的优秀外语人才.但是,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外语翻译人才的状况依然堪忧.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职业翻译6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70万,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了,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柴明颎教授认为,国内经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可以说是全线告急.会议口译、商务口译、专业笔译等都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翻译人才的紧缺,不仅缺在数量上,更缺在质量上.在上海翻译公司看来,相比“外译中”,目前国内“中译外”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据上海翻译公司不完全统计,如今国内“中译外”的专业人才缺口高达90%.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是从翻译产业的发展状态而言,中国并不能称之为翻译领域内的发达国家.正如上海翻译公司的产业评估报告所述,中国翻译产业整体处于低端水准,简单来说是满足于沟通的基本需要,而沟通的质量仍乏善可陈.

2 翻译教学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学人员呼吁翻译教学的改革,但外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主体却依旧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模式.不管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教学操作上,都没有太大改观.

翻译教学的普遍问题:翻译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明确.我国长期以来,翻译教材从编写到使用要体现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不够明确.没有考虑其适用对象,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和测试手段单一.在教学内容上,许多院校教师仍然局限于从词到句到段落的翻译训练,偶尔讲点翻译技巧,使学生停留于表层的文字转换而忽略语言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再由教师讲评,最后老师再给出标准译文.由于讲评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和老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双语修养的培养.

3 解决对策建议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若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各种翻译问题的能力,用再多的课时讲授再多的内容,恐怕也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Wilss在论述翻译学问题时说过,任何对翻译工作的具体问题有经验的人都清楚,译者随时都会遇到语篇片断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篇语用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非常复杂,要从多方面考虑.就算翻译教学中列出了最精密的解决方案,对译者的帮助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译者求助于创新性思维和特殊翻译方式.

翻译教学与研究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翻译教育工作者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和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3.1 翻译教学人员要转变翻译课程教学观念

传统的翻译教学存在种种弊端,亟需翻译教学人员首先在翻译教学观上有所改变,从宏观上指导翻译教学,以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翻译课程要突出强调翻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以翻译实践为主,加强翻译实践,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翻译技巧,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

3.2 翻译课程设置

在兼顾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国外企业巨头到中国的本地化已基本结束,但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才刚刚起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国的文化输出、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外援、外经项目日益增多,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扩大,中译外的比重日益加大.因此,翻译课程的课时分配,外译中和中译外的课时不能平均分配,应该侧重中译外.

3.3 翻译教学不应完全拘泥于教育部的教学大纲

各地区各高校在翻译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各自特色,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

3.4 应充分重视师资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以及实际教学经验

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和准翻译人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师资,任课教师应该是有翻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3.5 翻译课应夯实学生双语能力

语言基本功是翻译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语言素质越高,翻译质量也就越高.特别是较强的双语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其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课程设置中,应该开设“现代汉语”课程,解决学生汉语表达符合规范问题.

3.6 翻译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育,提升文化素质

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本国和外语国家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属性,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任何交际都是人际交际”,“人和人之间可以谈话而文化之间是不能谈话的”.跨文化交际中有效交际至少要求翻译人员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其一,文化敏感能力,指对对象国文化背景有足够的敏感,善于学习对方特殊的文化知识,如:语言规则、社会规范、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模式及民族性格等.其二,文化理解能力,它包括跨文化交际学者提到的移情能力和对话式交际能力.移情能力指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悟其话语之用意.其三,行为变通能力,指交际者以变应变、不拘一格对不同的交际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的能力,即灵活性和适应性.

3.7 翻译教学要重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翻译总是和语言打交道,而语言恰恰是思维的体现.不论是从事文学、科技,还是其它方面的翻译工作者,都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3.8 翻译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实践中,随时随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不能穷尽所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授之以渔,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论,方能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才是上策.

3.9 翻译教学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也是翻译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翻译本身是一项很苦的脑力劳动,同时也很耗费体力.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惰性和畏难心理,因此,翻译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和作风的教学任务.

4 笔者运用新模式进行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2004年笔者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之初就开始了.当时,笔者刚从翻译一线转行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此前笔者一直从事多领域的口笔译翻译工作,所以,入校后9年来连续担任了本专科的口笔译翻译课程的教学工作.改革的起因是因为教材.市面上翻译教材很多,但适合的很少.基本上是以翻译技巧为主,翻译内容偏向文学,日文文章大都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品选编,而当代正在发生的各行各业的变化基本没有体现.课后翻译练习以句子为主,相当于专业基础课的课后练习中关于“译”的单项练习.也就是说,从教材内容本身的安排,看不出通过翻译课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笔者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后即开始了教学模式改革.以下是笔者的翻译教学实践总结.

4.1 创新由课前教学内容准备开始

针对市面上翻译教材内容陈旧单调、欠缺实用性的问题,及时补充时效性极强,摘自中日主流媒体的新闻时讯、科普以及贸易动态等实用文章,十分注重翻译前沿的信息,具有先进性.

4.2 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生学会系统地思考问题,这符合当今教改方向.由教师为主讲授,满堂灌翻译“知识”,变为教师启发学生翻译实践,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练习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采用了“预习(学生)→排雷(教师学生一起)→试译(学生)→拓展应用练习(教师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学生)→点评补充(教师)”的循环互动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4.2.1 把翻译课堂前移到课前准备和延伸到课后总结归纳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与课堂要翻译的文章内容背景有关资料并整理,课上报告,其他学生及教师适时补充.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养成翻译的基本素养:翻译的第一步要理解原文,而理解不是单纯地解析文字表面语义,而是要搞清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不查找背景资料,拿起文章就译,很难达到翻译的基本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也就是准确.在这个课前准备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阅读原文能力,判断能力,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拓宽知识面,快速扩充知识,一举多得.

4.2.2 课中教学不直接讲授翻译方法技巧

先带着学生分析原文文章体裁、题材、语体、篇章结构及大意,再解决关键字词句,然后让学生试译,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教师补充点评时系统地教授翻译方法技巧.紧接着继续拓展应用练习,旨在熟悉掌握刚教过的翻译方法技巧,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

4.2.3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其他人补充,教师最后完善.课后还要继续消化、强化,达到固化的效果.

从研究的初步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符合教学理念科学性、教学方式创造性的特点.而任何的教学方式都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归结点,这一点始终是我们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奋斗方向和宗旨.

经过几年的努力,已见成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初步研究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基本具备,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献资料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基本掌握翻译技能,可以胜任一般场合的初级翻译工作.

〔1〕戎林海.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01).

〔2〕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中国翻译,2012(03).

〔3〕张泽芳.当代中国翻译教学的不足及其可能对策的实证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李钢,李金姝.浅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怀化学院学报,2012(03).

〔5〕王蕊.中国翻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8).

猜你喜欢

交际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情景交际
人才云
交际羊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