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教研融合”教学方式

2013-04-02刘子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研融合发展

刘子贤,齐 炜,杨 明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上海锐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

目前高校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师资力量的管理、培养和再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一方面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通过为教师提供多种锻炼和培训平台,尽可能地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大力鼓励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完善.通过这些努力,教师队伍水平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主要原因大概如下:一方面教师的“教、研”压力明显增加,而工作时间有限,很多教师无法兼顾“教学”和“科研”同时发展;其二,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学”和“科研”是两种性质的工作,前者需要“记忆、积累”,后者强调“突破、创新”;前者是教师“外化”的释放,后者是“内在”的提升.因而要把握好“教、研”工作,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三,高校缺乏健全的“教师教研发展指导体系”,不能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完成“发现自身问题→寻求解决途径→树立个人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评价阶段实施效果→反馈主要问题→教师持续进步”这样个人发展的过程.

为了促进高校教师“教、研”全面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教研融合”的教学工作理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师在科研上发展中的‘个性化’因素,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互补和带动作用,促进‘教研双向发展’”.在此观念指导之下,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教学工作时间,使教研一体化发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发展效果”.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对高校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有所帮助.

1 “教研融合”和“学研结合”有什么区别? 意义何在?

目前,主张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1].其中“学研结合”指的是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比如美国许多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而学院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政府、企业的各种纵向和横向的科研项目,出席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2].

“学研结合”充分地运用了校内外资源,使其相互补充,良好互动,锻炼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但与此同时,由于实践和研究资源的有限、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学研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科研双向发展的问题”[3,4].

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不同,如工作对象不同,具体目标不同,思维和行动方式不同,准备实施过程不同,导致高校中出现了两种颇具典型性的教师群体:一种是“教学型”教师,这部分教师花在备课、授课过程中的精力和时间较多,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上课饱含热情,能有效的将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容易形成固定呆板的思维模式,缺乏开拓创新的教学思路,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不新鲜”;另一种是“科研型”教师,这部分教师花在科研项目上的精力较多,善于发现新的思维点,在某些问题上有较深入的了解,有着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在专业领域有效的产出创新性成果,但是未必能在授课时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能会让学生“听不懂”.

本文所讨论的“教研融合”理念不同于“学研结合”.首先,它强调把“教学”和“科研”融合成同一个“工作过程”,通过此过程使“教研双向”提高.其二,它强调的不仅是“教学和研究内容上、思维特点上的补充和丰富”,而是主张“教、研”在更广泛意义上的融合,比如通过“教学之短”窥见“科研之弱”,通过“科研之乏”反省“教学之缺”等等,如果在某知识传授过程中存在问题,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师对该领域的研究和认知有一定的不足,因而“教、研”之间有着深刻、广泛的理论和实践联系.

建立“教研融合”工作理念的意义列举如下.(1)“教研融合”能帮助高校教师节省工作时间,减缓工作和发展压力.(2)“教研融合”充分发挥教、研的互补带动作用,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3)“教研融合”能帮助教师在保证科研发展的同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教学工作中,避免目前高校中“重个人发展,轻教学教育”的不良现象.(4)“教研融合”便于学校统一管理教师队伍的发展,将“教学和科研两头一起抓”变成“教研一体化管理”,有效节约教师队伍发展成本和投入,有利于高校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知名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5)“教研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学术科研感受”,真正地学到“方法”,学会“思考”,懂得“运用”.(6)“教研融合”从教师工作实际出发,能帮助教师形成稳定有效的个人发展模式,同时也满足了高校师资建设要求.

2 教学和科研怎样融合? 具体怎么实施?

传统的教学强调和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教育,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教学”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研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要达成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自身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师的“个性化”因素,即“教学一定要体现出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科研水平和发展方向,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个性化组织教学的内容、步骤、形式、方法——体现教育思维的立体化理念”.

“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能不能同时体现于教学活动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教研融合”的教学理念并不会引起教学知识体系的改变,而更像是对“产学研结合”理念中“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能力,也包含了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借鉴和理解;其次,“教师自身科研能力”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师熟知和擅长的领域,也兼具教师不了解、不深入的知识;最后,“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仅指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科研,还包含了在教学领域的创新.因而“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展示自己所长”的平台,还是教师“发现自己薄弱点,学习新鲜专业知识”的“科研”平台.

“教研融合”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监督、检验和提升.“教研融合”式教学主张“依据自身科研水平和发展方向,个性化组织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这将有效促进教师“教研双向发展”:(1)教师对科研方向的个性化选择能引导教学组织方式向着多样化和灵活化发展,而教师为了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把握性”,必然会加快、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便教学的顺利进行;(2)教学目标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能很好的控制“教学的个性化”选择,促使教师不得不去面对自己薄弱或者一知半解的专业领域,避免了教师在科研中单方向发展;(3)和学生一起完成每节课所设计的“项目”,教师更像是“项目负责人”,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推动项目进展,这是对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综合考验,也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训练;(4)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逻辑是对教师的挑战,在检验教师教研水平的同时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教师科研思维和视野,能帮助教师迅速找到制约自身科研能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亦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热情;(5)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逻辑还能启发教师产生更浓厚的科研兴趣,寻找到新的科研方向.

3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落实“教研融合”理念?

在“教研融合”的工作理念中,“教学”和“科研”的思维要同时贯穿于每个工作环节.

首先,在教学内容准备环节,教师对于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背景要了解清楚,重点领域深入把握,专业动向了然于心,经典课题心中有数,前沿问题经常跟踪,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炼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专业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不同,“教研融合”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个性化”因素的介入,也就是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不同认识,但是主要内容仍应该是目前的成熟理论或者主流观点,并且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指出自己的认识的不足之处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总之要保证学生认知的客观性.用这样“个性化”的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可以促使教师不再停留于自己“熟知的知识体系”,还必需知道:“发展中的专业领域,自己感兴趣的前沿问题,以及自己还不了解的新兴理论”等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改变“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研资料收集、思路梳理的过程.

第二步是教学计划制定的环节,“教研融合”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章节安排可以根据教、研计划“个性化”调整,但前提是符合专业学习的逻辑性、合理性,并保证最终能良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以下几种典型的教学方式:

3.1 在自己专业能力较强的环节,可以采取“行动教学法”以关注学生的能力学习.比如:“课堂对话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模拟法、录像法、项目教学法、张贴板法等”.“行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以及学生积极参与、行动,在师生互动中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应用力、理解力、执行力等能力,同时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度、把握度、运用度、反应速度等能得到巨大地激发和考验[5].本杰明说过一句话:“你告诉过我什么,我可能会忘记;你教给我什么,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会印象深刻.”“行动教学”比传统“一言堂”方法难度要大,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较高,不仅仅考察了教师传统教学能力,而且能较好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素养,教师就像一个科研项目负责人,而学生相当于项目组成员,所以,在教师的教研计划周密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在一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2 在自己较薄弱的知识环节,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教师需要选择体现多侧面、多角度、多思路的不同案例,以由浅入深、浅显易懂的话逐步深入到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的同时多用提问法,留给学生和自己足够的思考空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又便于教师梳理思路、组织语言,最后在总结案例经验和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和学生们讨论互动,利用教学加深自身的学习和记忆,找到自身学习的“障碍点”加以改正.

3.3 在保证基本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发展,调整课程的讲授顺序,只要能将所讲知识的专业地位正确地传达给学生即可.这样既符合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也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有意思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授热情较高,教学内容往往更加生动深刻,教学效果更好.

3.4 “教学型”的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方法,多采用前沿案例、新鲜理论、新兴研究课题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互动,接收来自学生的多种声音,考验自己的科研项目组织和实施能力并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激发研究热情.

3.5 “科研型”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科研”专长,应用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前沿课题以丰富教学内容,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接收学生的反应、质疑和提问,推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广开科研思路,缩短科研周期.

4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教研融合”的实施

“教研融合”理念实现了在“教学”环节达成“教”和“研”双重发展目标,由于在很多教学环节遵循教师的“个性化”安排,课堂氛围和节奏要比传统教学难以预测和把握,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和调节,所以“教研融合”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建立健全有力的评价、跟踪、检验、反馈、指导机制,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跟踪管理和考核,以协助教师顺利的实施教学[6],同时,高校应建立“教研一体化发展”管理模式,并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师教研发展指导体系”,基本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学、科研质量评价体系”,保护正处于教学和科研发展过程中的教师,既评估已有的教研成果,又要记录阶段性的成效,建立及时、人性的考评、监督、奖励制度,以此保障“教研融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督促和激励“教研双向提升”.(2)设置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具体的科研立项计划,使专业建设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有效保障教师“教、研探索”过程;(3)对学生学习过程跟踪考核,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督促和保证学生对教师授课反馈地有效性和课堂互动地积极性;(4)建立良好的学生评价、反馈制度和渠道,并及时反映给教师,以便及时改进教学.

5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教研融合”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了其意义、可行性、实施、目标,并对其保障评价体系进行了简明的描述.“教研融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研双向发展”,有效缩短教师“教学”和“科研”时间,并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有效调动教师自我完善的热情,不仅为高校节约可观的教师培训投入,还有利于教师队伍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持续、良性、高速地发展,帮助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获得最好的发展效果和收益.“教研融合”理念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

教学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占用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所以利用好“教学”这个平台来发展“科研实力”,保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是每个教师都乐于建立的理想工作状态[7],“教研融合”的工作理念正是基于此需求而产生,希望它能被广大教师接受和采用,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有所帮助.

〔1〕杨久香,罗东坤.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基础和演变趋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104-106.

〔2〕贺哲.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2009(5):287-292.

〔3〕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2011(1):62-65.

〔4〕吴洪富.国外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四种路径[J].江苏高教,2011(4):65-68.

〔5〕王丽.德国的教师、课堂及教学方法——一个中国教师的体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4(30):50-53.

〔6〕霍妍.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125-128.

〔7〕钟铧.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80-85.

猜你喜欢

教研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