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2013-04-02刁辉均
刁辉均
(韶关学院 政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会,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放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关系密切.所以经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引导.就像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有经济基础来决定的,但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个人理性的自利性决定了他永远摆脱不了违背道德常理的倾向,但这种惩罚总有一天会出现的.因为市场经济是依靠理性来获利的,它有别于以往靠暴力、欺诈和明目张胆的掠夺来获利的行为.因为个人理性是在受到一系列显性的法律规则和隐性的道德意识约束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着双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好的一面.其积极的影响主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能推动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也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的一面是: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者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具体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这些无疑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对我们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2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我们大学德育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虽然从理论上都很重视德育,重视德育理论的教学,知识的传承,但从根本上还是忽视了学生们思想道德的培育与灵魂的塑造.对于德育课,老师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的大讲特讲对学生来说只是催眠曲.学生对德育课的东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根本没有将其转化为情感、信念、意志,最后到行动,更别说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达到预期的道德水平了.正是这种思想状态,加上当前转型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非常淡薄,不为他人着想,过分强调自身的个人利益、自由而不顾他人及社会、国家的利益,更别说他对社会、对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因此,部分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为了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不计后果,不惜牺牲他人的社会的甚至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还不顾他人的生命.二是少数大学生连最基本的道德素质都缺失,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比如,在公车上,不尊老爱幼,不帮助他人,对待别人的困难,当做不知道.在食堂里,没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奢侈浪费,也缺乏最基本的环保意识,随意损坏公物,不为他人着想,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公德意识.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讲诚信,缺乏正义感,甚至还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部分相当学生的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的理想志向,他们更多只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能过上好日子而学习,学习目的过分功利化.有的学生读书不努力,为了混个毕业证,考试舞弊小抄,论文抄袭作假,科研活动也是造假,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日趋严重.对于种种不道德行为其他学生不但不加以制止,甚至还以友情的借口而给予协助.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平时在学习表现不好,不努力,当面临就业时,不惜作假,相关证书、信息都造假,就业行为失范.这表现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而且还不诚实,弄虚作假.还有不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讲诚信,随意毁约,等等.四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他们的休闲时间通过网络帮一些不良分子在发布假消息后来跟帖,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扰乱了整个网络秩序,破坏了网络规章制度,产生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而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坏了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这些都说明当前大学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
3 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主义改革和转型的今天,如何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首先要有的就是德,德育为先,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为这个社会国家服务,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1 深入研究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高校道德教育的盲点提出了深入研究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动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出了道德教育需要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对于当今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动性和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动性在社会上高校研究者心中都是有共识的.但是,目前,总的来说,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动的内容和载体以及相关缘由是把握的相当不足的.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者难以真正从实际了解大学生现实的思想道德需要和整个情况,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的存在着相当的困难的.因此,要想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个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入研究,从而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动态有个整体的准确把握.
3.2 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对大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往的大学生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遵循人的个体发展规律出发,应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的转变德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变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优势,构建一套实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水平.我们都知道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所以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点.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关系的本质要求.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能“是不能等同的.所以德育教师应该通过认真剖析,让学生深入认识到为他人服务,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奉献,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自己.通过这些来从根本上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3.3 不断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培养,也要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6].因此,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可增加对生命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家庭美德与恋爱道德观中可以适当增加对性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新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值得进行重点加强的.
3.4 改进大学生德育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手段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调动一切资源,使道德教育丰富多彩.要在利用好课堂、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等载体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确保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会受到来自于物质、文化等方面现实生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正确理念,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其中,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推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家庭与学校在德育的标准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首先要使家长能与学校具有一致性.然后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所以各自的任务与内容不同.明确各自的职责后,通过网络或者手机来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因为离开家庭教育的任何教育都不能达到最好最根本的效果.
3.5 充分发挥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实现的.要使道德规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宣传教育十分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所和机会,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应少做商业广告,多做公益广告;商店、医院、车站、公园、街道、公共汽车等公众场所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是道德评价的基本方式.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提倡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反对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正气,抑制社会消极丑恶现象,促使道德与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体到高校,我们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加强宣传教育.通过高校学生工作部相关领导的真抓实干,对一些错误的道德观,进行批判,必要时还可以与优良的道德榜样进行一个对比的教育宣传.
3.6 加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引导
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课程教育以外,有关负责人,如辅导员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学生的管理进行一些可行的有的放矢的正确引导.因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问题很多时候是与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过或者遇到过的事情息息相关的,是存在于他们的生活学习中的.所以,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课程教学教育,给予他们系统的道德理念和思想之外,对于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引导教育是非常可贵的,是不能少的.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思想道德教育它有着隐性的特点,而且能使大学生有着切身经验的感受.所以是绝对不能轻视和忽略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渠道.我们应该加强对相关负责人的这种重视和落实.
〔1〕田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龙兴海.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J].求索,1998(6).
〔3〕余玉花.简析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4〕胡建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5〕李志勇.道德与经济效益关系浅析[J].云梦学刊,1998.
〔6〕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