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2013-04-02邢瑞娟
邢瑞娟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进入了一个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做了诸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学习的主体看,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虽然已经开设了若干年,并且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改革,但大多数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不高、主动向性不强。有的学生本身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抱有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徒劳无力,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这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兴趣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精髓;有的学生只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而迫使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而出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这种缺乏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不可能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真谛。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没有很好地针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整体环境和个人思想意识的变化来进行教学。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克服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弊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趣味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看,人文精神没有很好的培育起来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从理性、人性和超越性而言的“求真、求善和求美”。当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代社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特别是在高校,学生们普遍追求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价值,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1]。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问题。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深入研读,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的学生,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人文精神将成为他们的一个标志。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乃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拨。
(三)从教育对象看,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
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参加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的主观世界才能得到改造。正如列宁所说:“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2]这个道理对大学生也同样适用。当前高校学生,特别是刚刚跨入高校门槛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有的尚处在朦胧状态。这种态势,一方面为教育者提出了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任务,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塑作用更为有效。但是,也应该看到,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了西方社会思潮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给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带来了不利条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毛泽东曾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3]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主义服务,做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中,起着“脊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加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实际,利用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案例来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如果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只讲授空洞理论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探讨
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是实施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没有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面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思维方式变化、接受新知识方式变化的实际,要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开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一定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要实现这一转变,要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各种各样贴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并给出多种观点或多种答案,由学生组织讨论或辩论,同时,学生又可向教师提问。教师与学生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他们对所需掌握的理论和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 促进他们思想的交流和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训练他们的辩证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辩论或质疑问难等形式集中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努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给他们一个沿着科学道路前进的“行动指南”。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益匪浅。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复应用,反复实践,反复体验。比如,如何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变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等),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学习同社会工作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等等。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反复用,才能逐步有所领悟,提高应用能力。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那种关在房间里死啃书本,学而不用,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也毫无用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4]此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三个渠道。其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高,而且训练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在课堂上和校园内难以得到的。大学生既从思想上有了深刻的体会,又懂得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能尖锐地触动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则是一副良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之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事物和问题。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在具体课程的内容编排与设计上, 每门课程都应打破原来的章节限制。将本门课的教材内容,概括为几大部分即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应编制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 在适当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精选精讲一些学生急需的、能产生共鸣的、对其思想和行为有触动、有影响、有指导作用的重点章节、重点知识和重点问题。
其次,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这个“实际”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特别是他们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5]。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就在于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当今世界的重大实际问题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密切相关。诸如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腐败问题、人权问题、失业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祖国统一问题等, 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感困惑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各种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强烈现实感和时代感。
再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使他们对整个社会有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指导思想。要经常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高校学生全面、及时的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认清形势,使自己的思想紧贴时代跳动的脉搏,进而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贡献力量。同时,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例如,可以开展以中国梦为专题的研讨,包括专家讲座、学生演讲、小组研讨等方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到我国的日益崛起和中华民族的日益复兴,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舆论宣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形势,观察和解决问题。
(三)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育实践表明,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主动吸收知识比被动灌输知识的效果好的多。教学方式的确定必须贯彻自学为主、方式多样的方针。通过自学掌握的,可以不用讲解。课程大部分内容可以自学来掌握。除了自学和讲解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研究报告、学术讲座、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方式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加大教改力度, 摈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实行互动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缩短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距离; 对涉及时事性很强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可进行研讨式教学, 师生平等对话; 有些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去体验,因为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脑、入耳、人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关于考试方式的改革
目前通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考试是闭卷式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答卷,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考试的范围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种考试模式的实质是判定学生的记忆和复述水平,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思考能力。这种考试方式存在重理论知识检查的问题。在这种指导下,学生的应对策略就是背诵课堂笔记,谁背得熟,谁就能得高分,许多学生考完之后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考试方式不仅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学习方法,而且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养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后患无穷。改变上述状况的措施之一,就得改革考试方式。考试目的影响考试方式,而考试方式又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测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形式可试行开卷考试或写作论文进行考核,因为开卷考试或者写作其实就是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表达学生关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当然在形式上要有明确的规定,考试内容应以老师公布的选题为范围,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练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们从事调查研究,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样考评的目的和意义就不再是为了分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锻炼, 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它们能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可以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意义会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加自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三、结束语
研究表明,大学生们渴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获取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也渴求获取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理论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必须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大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心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产生共鸣。
[1] 杨德广.自主创新锐意进取: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回顾[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江潭瑜,徐海波.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