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
——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

2013-04-02卢月风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阿Q沈从文文学作品

卢月风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中国现代文学从发展到成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但是怎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黄曼君认为:“经典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1]童庆炳指出:“文学经典的建构离不开几个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以及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2]但无论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中总有一些作品可以称为经典,比如鲁迅《阿Q正传》,沈从文《边城》和矛盾《子夜》等等,也有一些作家因为其作品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成为文学史上“经典性”比较稳定的作家,比如,被称为中国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性”稳定的作家之一,虽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短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的体裁都不相同,具有原创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经过历史的沉淀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像“阿Q”这样的文学原型,影响到鲁迅之后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断的从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文章主要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来探讨现代文学中作家和作品的经典化问题。

一、鲁迅文学作品的经典性

近段时间关于鲁迅的《风筝》退出中学语文教材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褒贬不一,其实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作品早已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并不会因某篇文章退出教课书而降低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优秀作品被编入教材只是一种读者阅读的媒介和平台,毕竟能够入选教科书的作品数量是有限的,不能以此来衡量作品的经典性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作品中脍炙人口的语言、思想和文学体裁的选择是从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影响到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至于某些文章退出中学语文教材是因为其文章的深刻性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视野,随着教科书编纂工作自由度的增加,他们在教材的编选中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影响鲁迅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僵死和呆板的, 在时间的长河中, 经典要能够经常显示其创造性和常新性,只有持续不断地被解释、接受、传播, 其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鲁迅的作品成为经典也体现出了这种常新性和不断的被阐释,随着文学原型成为衡量一部作品经典化的一个标准,加速了鲁迅的一些作品经典化的进程,比如《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超越时空范围、凝结着人类某些共同的心理情感体验和集体无意识的特殊形象,寄托着愚弱国民精神劣根性的原型。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难以割舍的阿Q情结,这一文学原型在文学史上不断穿越时代,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在身份和地位上虽然与阿Q大相径庭,但其精神实质却有着浓浓的阿Q韵味,他的卑怯自私、毫无正义感和可悲又可笑的小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所具有的阿Q般沾沾自喜的心理被刻画的入木三分,使读者心中升起一种审丑的情感;老舍《赵子曰》中的赵子曰与阿Q一样是民族劣根性的象征,虽然这一形象生活的环境是北京城,是一个读大学的市井少爷,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阿Q”仍然没有脱胎换骨;巴金在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续写了灰色知识分子身上的阿Q性,特别是在新旧环境中左右为难,受尽煎熬的高家长孙觉新的形象,虽然与阿Q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其奴性心理与阿Q之间确有不少联系;当代作家刘震云在《一地鸡毛》和《单位》中所塑造的小林形象所折射的是当代社会的阿Q。由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当代知识分子“阔”起来的途径不尽相同,在单位里要遵守上行下效的规则,在权利的压迫下他的奴性意识得到激发,但是当他有机会坐到领导的位置,当自己身边有类似“小D”那样的弱者时,他便找到了做“主子”的感觉,始终摆出一副“前辈”和上级的姿态,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弱者时被欺负的感觉。历史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但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小林,他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与阿Q是如此相似,小林正是当代社会中“阿Q”们的典型代表。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不同时期的作家对“阿Q”这一原型的再塑造,足以显现出鲁迅那“超人的视力”,使其作品具有了预见性和超越时代性,呈现出经典文本的本体特征,拥有独特的读解系统和阐释空间,以此来使经典的文学原型持续延传、反复出现。如《阿Q正传》这种真正的经典作品应该是超越时代的,表现的是本民族中最基本的性格和感情, 并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借鉴和营养。作品的受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作家的经典性问题,鲁迅的作品自从出版之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是不能低估的,不仅成为后来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且还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关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现代的许多作家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但是鲁迅的地位及作品始终没有受到动摇,这些都奠定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经典性”稳定的作家地位。

二、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经典性

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中,文学经典化的因素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单纯,但是作品内部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一因素是不变的,也是衡量文学经典的基本要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读者的关注已经从作品的外部向作品本身的审美性转变,作品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及背景不再是读者关注的重点。“艺术品被看成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3]读者对作品关注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作家的经典化,比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品在文革的年代曾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影响到其经典化的进程,但是在当代社会他的作品因其浓厚的审美气息又重新得到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如果从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框架内分析,并没有多少意义,然而一旦我们的阐释框架回归到文学本体,便凸显出丰富的审美价值。文学经典除了具有一般的经典特质外, 还有自身的特点, 其文学性要比历史和哲学表现的更加突出,更富有心灵的感动, 凸显出其审美的内容, 所以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反映社会和塑造人物形象,这些特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得到彰显。读沈从文的作品读者的情绪一定是放松的,像在散步,又像在与老朋友聊天,从《边城》到《湘行散记》都充满着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在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中,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山水人物仿佛呼之欲出,作品中的那个湘西世界已经成为多少读者的向往,他的作品近些年不断的被今天的读者所阅读和喜欢,虽然沈从文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在五四时期或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中华民族在探索在寻找未来出路的年代,他的作品可能并不会吸引太多读者的眼球,但是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读者都倾向于阅读一些轻轻松松的文学书籍,而沈从文的作品总是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读者的身心在阅读中得到享受,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超越物质上的享受。一部作品能否激起读者重读的欲望也成为评价其经典性的一杆标尺,那些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是经典,而沈从文的作品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读者迫于研究的需要还是消遣的需要)不断的被重读。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代文学界很受读者的青睐,近几年在学习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中,把沈从文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增加,沈从文的故居凤凰县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些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想亲自去感受一下是怎样的环境培养出沈从文这样的文学气息,所以其作品的经典性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经验,如果从作家作品受关注的程度来分析作家的经典性问题,沈从文可以称为现代文学中“经典性”不断增值的作家。

三、现代文学史上典型文学作品的经典性

“纵观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大都体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古与今、中与外文化思想的大融会与艺术审美品格大整合的特征,这些特征越持久越深刻,作品占的地位就越高。”[4]现代文学史上能够称得上经典的作品除了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矛盾心理分析的典型《蚀》三部曲;老舍充满京味语言特色的《四世同堂》;郭沫若《女神》体诗集;丁玲的内心自白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周作人的闲适体现代小品文和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等等, 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无论是从选材、语言和结构都有经典化的因素影响着一代代的读者,表现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性格特点和普通人性中的某些片段。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文学作品也要在这个熔炉里接受检验,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历史的沉淀会更加凸显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的被当代和后世的读者与批评家反复阅读、重新阐释和评价,加速经典化的进程,而另一些经不起时间考验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品就只能慢慢的远离经典的视野。

在当代这个多元文化价值相互交织和碰撞的时代,影响现代优秀作品经典性的因素也在变化,但最基本的是作品内部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性,这是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属性,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应该以其鲜明的审美性表现出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而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应该审视其是否具备了文学的审美属性,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

作家的经典性主要与其作品的关注程度息息相关,如果作家的作品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都很受社会的关注,这些作家就是“经典性”比较稳定的作家,因为不同时期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他们所关注的作品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就影响到作家的经典化进程,比如在战争年代,读者可能不会去过多关注那些纯粹描写浪漫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读者会更倾向于阅读那些审美性比较强,没有过多的政治意识形态参与的作品,而那些战争题材的作品由于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可能会遭到暂时的冷落。但是这种现象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即使很经典的作品在某个时代如果没有引起读者和社会的关注,那么就会直接引起到作家的“经典性”流失。

四、结束语

文学的经典化主要是作家和作品的经典化,而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作家和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作品的经典化就是那些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经久不衰意义价值的作品,而作家的经典化与其作品受一定时期读者的关注程度息息相关。

[1]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延转[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2] 童庆炳.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5] 姜振昌,姜异新.历史不了情:阿Q精神话题的“当代性”[J].东岳论丛,2004,(2).

猜你喜欢

阿Q沈从文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阿Q和老A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