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3-04-02蔡忠良
蔡忠良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型”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1]寻求何种途径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各个高校日语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国内诸多专家也对学生日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日语课堂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赵丹丹.2010),海外实践教学的建设(姚金安,樊长荣.2009),日语实践教学培养的条件(刘慧云.2010),日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目标(郭宁.2009),如何通过创设立体学习环境、扩大情景教学场所来提高日语应用能力(朴美颖.2010),毕业生的就业及社会市场的需求方面(卢贤梓.2011)等方面。由此可见,目前关于高校日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多针对教学法,且主要针对高职高专的院校,较系统、完整地对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基于此背景,探讨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体系的构建。
一、地方院校日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日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多个要素构成,所以要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全面考察并实施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各个要素。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衔接配合。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因为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还包括培养途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彼此协调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结构。”[2]因此,在日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日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延续扩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协调各环节,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不可或缺的系统因素进行整体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可行性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院系的师资力量,考虑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后的发展,构建切实可行的、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首先,要与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要素形态、策略应当是可以有效运用开展的;所提出的程序、环节、步骤,应当是可以操作实施的。其次,要体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阶段、层次以及年级的不同,采取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积累与深化的层次化教学改革形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需求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3]日语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适当拓展专业方向,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制定招生计划,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遵循实践性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适当增加社会就业需求的实践性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注意使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合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合社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人才。
二、地方院校日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师资培训,培养具有较强的“双师型” 日语实践教学教育团队
高校教师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主体,培育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团队是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为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善教师队伍应用能力结构。只有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加强了,才谈得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队伍的培养可以采取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养途径进行:
所谓“请进来”就是利用兼职合作的方式,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请到学校开展培训、指导实践,这样可以把行业、企业的实践知识、先进技术传达给师生。可采取“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途径。一是开拓“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拓宽与社会合作教育的渠道,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拓宽与企业、社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二是提高与社会联合教研科研的意识,争取横向项目,共同探讨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径。另外,也可以把日企事业单位的技能专家聘请到学校开展讲授某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日语课程,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方式来学校讲授某些专题;讲授某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日语课程”[4],如,日本企业、日语商贸礼仪等课程,使学生直接学习日本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专业技术。但这种方式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一是学校及院系的实践教学经费有限,能够支付给企业专家的课酬比较低;二是,专家与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有效指导师生;三是,兼职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只能抽空为师生指导,难以保证师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高校日语教师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实践能力提高。
专职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走出去”,所谓“走出去”就是鼓励日语教师到企业、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锻炼。院系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可以每年选派1-2名日语教师到日企或实习基地脱产挂职锻炼。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社会经验,也密切了与企业机构的联系,也为稳固、扩展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创造了条件。也可通过校企零距离合作模式让教师教师直接参与管理运作和项目实施,可以掌握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组织实施,这样教师既能从事实践式的教学科研活动,又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行业实践活动,在行业实践中使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日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5]地方高校日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凸显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更灵活掌握、运用日语语言知识、技能。特别要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的日语实训教学,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日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日语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6],让日语学生到有关企业及单位见习、实习,接受磨练,不断增长才干,全面提高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多方位创新日语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法和注重实践的这两种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多种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情境教学、讨论式、案例式等以学生为主的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把传统的理论课改成“理论+实践”课的方式进行授课,课堂内实践教学环节要调整课程教学模式,加大课程训练力度,注重语言实践训练运用的表达。“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讲授基本的知识理论,而设计大量的问题、任务。”[7]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任务,展开充分的讨论、设计方案、开展调研、撰写报告,使学生做到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学习日语。课堂教学时间要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常常提出一些实践应用方面的问题,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把教学转化成集讨论、辅导、个案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甚至可以把这些课堂活动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做有助于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的日语实践能力评价机制
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我省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生日语实践能力评价方式体系,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评价带有个人主观态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日语实践能力评价系统,若对学生日语实践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将使日语实践教学及学生日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要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注意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来源于多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在协作学习中做出的贡献;学生掌握日语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表现等。
其次,也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做到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但三者也应各有其侧重。
最后,要体现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目标为依据,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而学生日语实践能力评价采用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改变传统评价模式所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评价应该以传统的评价方法为基础,重视使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等方法对此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进行观察、监督和评价。
(四)整合校内实践资源,积极稳妥开拓校外日语实践基地
首先要加强校内日语语言模拟环境与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积极推进日语实验模拟教学。据调查,由于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校内的实训基地比较有限,所能利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外语实训室、语言实验中心、听力实训室等设备资源。
院校要加大日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筹集资金,也可利用网络多媒体设备与其他高校共享等多种途径渠道筹集实训设备的利用,共建校内日语实训基地。同时也可通过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笹川集团以及中日友好教育机构等筹集资金,促进实训基地和语言实验中心的建设,如建立日语多功能商务情景模拟实训室,日本茶道以及日本社会文化体验室等高仿真日语模拟实验室,拓宽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模拟环境。学生通过全真模拟操作就可以开展具有主体的日语语言实践表达。
日语多功能商务情景模拟实训室,可主要服务于会话实训﹑商务谈判、会展、导游场景实训等课程,具有商务活动、模拟谈判、招聘、推介、会展等各项功能。学生可实时上网进行信息查阅、搜索及模拟网上进行商务活动操作,通过演示、模拟操作等形式,可做到同步信息采集、同步信息分析,同步实训效果再现、分析、评价。这样就也可使日语专业的教学在课堂上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延伸,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实训环境,通过开放性、动态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日语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逼真的日语学习环境,训练了学生实践技能,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而知其用。也可建设如多媒体日语网络语言室、日语专业资源库等硬件基础,使学生有更多日语自主学习的环境、空间。
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无论实践条件多好,都无法与社会、企业的教育功能相比,因此,在做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开拓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优势。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是培养日语专业专业师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院校要建立日语专业对口实习基地,重视与企业之间达成有效的合作协议。一方面,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对日语师生进行培训、指导;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员工培训日语教育,并为基地所在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等。这种校企合作,不仅使师生深入企业,从而使双师型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实际,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提升现有员工的知识理论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校企互动,互惠互利的双赢。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的过程。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日语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只有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学生才可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回到课堂后才会有针对性地弥补相关方面能力的缺失。一方面高校要实施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日语教师。另一方面,高校要按实践教学自身特点和专业教学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及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最大化整合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也要根据建立一套与高校日语专业实际相适应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1] 于自强,李文君.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2-06-05.
[2] 唐人.外语专业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8,(4).
[3] 高淑娟.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4] 周晓冰.高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 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杨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
[7] 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