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教育经费效益评价的研究综述
2013-04-02林道立刘正良
周 胜,林道立,刘正良,郑 群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经济支出一样,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对比问题,即效益问题,但教育经费产出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出,具有特殊性,因而,关于教育支出效益的评价研究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然而,这种研究却起源于对政府财政支出乃至整个政府工作绩效的评价,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实施《财务管理改进方案》,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提出了评价政府管理绩效与财政状况的一系列指标[1]。新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教育经费效益评价的研究大致沿着三条思路展开。
一、教育经费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
教育的效益首先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社会效益,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评价一开始关注的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明瑟(1957)从微观的个人效益角度提出评价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明瑟模型[2];舒尔茨(1961)则从宏观效益角度考察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结论是美国1929-1957年间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贡献率为33%[3];Cullison(1993)[4]、Anderson(1998)[5]、Kalyan Chakraborty and John Poggio(2008)[6]等将教育的效益定义为教育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技术效率;W.K. Kellogg Foundayion(2004)[7]认为应该按照财政教育投资运行的环节,从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影响五个部分评价教育的效率。
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加强了教育经费效益的评价指标研究,李玲(2001)[8]将教育经费效益定义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其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给宏观的整个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包括给微观主体带来的有形或无形收益,而由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构成的宏观效益是考察政府教育支出的重点;廖楚晖(2003)[9]把公平和效率两个基本目标的综合作为评价教育支出整体绩效的依据;朱志刚(2003)[10]指出,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教育投入的利用效率四大指标构成;吴建南、李贵宁(2004)[11]从总体状况、目标达成、合规性、直接影响以及间接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4项指标的评价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通用指标体系;丛树海、周炜(2007)[12]、刘晓凤(2011)[13]等将公共教育的评价指标设计为基础类、评价类,基础类指标分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类,评价类指标则分为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个方面;王敏(2007)[14]、张仿松(2010)[15]等,以财政教育资金运行环节为主线,按照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影响过程,构建了包括过程绩效、成果绩效、监管绩效在内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社会、短期与长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刘国永(2007)[16]引进学生满意度的主观性指标,从资源投入、产出与效果、发展能力三方面设计了由39个指标构成的高等教育支出绩效的评价体系;吕炜、王伟同(2007)[17]依据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建立了投入绩效、使用效率、配置结构、管理效率、产出结果、产出效率、产出质量、外部经济绩效、外部社会绩效等9大类42项指标体系;陈俊生等(2010)[18]从资源投入、资源耗用、产出与效果、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高等教育支出绩效的体系;廖开锐(2011)[19]在评价高等教育效益时,参照刘国永(2007)做法,也从资源投入、产出与成果、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但认为高校投入效益体现在公平性与效率性,公平性表现在配置(投入)过程,效率性表现在过程耗用和产出结果,最终设置了24个评价指标;郭华桥(2011)[20]将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分为教育投入引起的劳动者收入变化的微观经济绩效和GDP变化的宏观社会绩效;潘妹、徐晨(2012)[21]从经费结构、经费来源多元化程度、经费管理、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设定了高等教育经费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温涛、王小华、董文杰(2013)[22]从经济效率角度,将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分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可变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
二、教育经费效益评价对象的实证
相当部分的研究针对的是经费使用的不同主体,即对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学校效益进行实证评价。多数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效益问题为实证对象,郭华桥(2011)[20]分析了2007-2009年间我国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评价了教育财政支出的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但更多的研究是将教育层次与地区差异结合起来,刘国永(2007)[16]运用江苏省财政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10所省属院校进行试点评价,结论是生均教学成本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投入指标;胡咏梅、杜育红(2008、2009)[23]对西部四川、甘肃、宁夏、广西、云南等五省区部分农村小学、初级中学的学校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研究,结论是45.54%的小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3.57%的小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初级中学整体效率良好,不过仍有约20%的学校需要提升教育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陈俊生等(2010)[18]以江苏5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评价对象,对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生均教育经费等基本条件是关键性指标,高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经费投入结构,高校规模效益、人力资源与办学基本条件息息相关;白雪洁、房伟(2010)[24]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 2007 年小学和初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接近,且均表现为较低的纯技术效率和较高的规模效率;辛斐斐、刘国永(2011)[25]针对江苏的职业教育构建评价体系,对江苏14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绩效进行了计量及排名,结果是各市综合得分和排名,基本符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也有部分学者对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的教育支出效益进行了研究,丛树海、周炜(2007)[12]以小学、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组成的简化体系为代表,评价了我国政府教育支出的整体绩效,结论是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显著偏低,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预算环节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于凌云(2008)[26]将教育投入分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以1996—2005年中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类比较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政府教育投入和非政府教育投入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非政府教育投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意义大于政府投入;刘晓凤(2011)[13]分别计量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绩效指标,进而得出整体绩效;程磊、颜敏(2011)[27]对贵州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教育对西部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各类教育指标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影响;李生滨等(2012)[28]从教育经费产出效率和相对损失率角度,对2005—2008年我国各地区教育投资的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使用效率相对最低,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比较高,“社会集资”和“其他教育经费”的相对损失率最高,“社会团体”和“学费与杂费”的相对损失率较低;温涛、王小华、董文杰(2013)[22]对重庆市各区县的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论是纯技术效率越低,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越低,但配置绩效呈上升趋势,财政教育支出占比与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成反比。
三、教育经费效益评价方法的运用
对教育经费效益的评价属于教育经济学范畴,因而早期学者(明瑟、舒尔茨等)一般都借鉴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教育生产函数,考察教育投入的产出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一开始大都考察一种投入(教育投入)与一种产出(经济产出)的因果关系。新世纪以来,这种方法仍然被经常使用,于凌云(2008)[26]运用Lucas(1988)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根据理性人的消费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最优路径下一个经济体的均衡增长函数(汉密尔顿函数),将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投入分为政府教育投入和非政府教育投入,并将两类投入引入增长函数,运用1996—2005年中国的面板数据,经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通过OLS回归分析教育投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胡咏梅、杜育红(2008、2009)[23]将学校资源投入与学业成绩产出分别作为自变量、因变量,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找出联系密切的变量,采用追求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CRS(不变规模)和VRS(可变规模)的DEA方法,计量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部分中小学学校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影响资源配置技术效率的因素;杨斌、温涛(2009)[29]采用DEA中固定规模报酬下C2R模型(A.Charnes, W.W.Cooper & E.Rhodes, 1978)下的纯技术效率值(PTE)与规模效率值(SE)来衡量教育投入效益,同时以DEA效率值作为因变量,采用Tobit回归模型(截面数据模型),分析判断各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程度;白雪洁、房伟(2010)[24]利用2004—2007年我国31个省的数据,构建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模型,采用非参数的“Kendall’s tau-b”秩方法(相关性分析的一种)对中国31个省的教育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投入导向型的DEA 模型(产出一定下投入最小化),分析了小学和初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与我国各省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松弛程度(冗余度);严筱菁、徐闯 等(2011)[30]通过平稳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武汉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李生滨等(2012)[28]也采用DEA中C2R模型下投入导向型的DEA 模型,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等为投入,以“高校在校生数”等为产出,分析了各地区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并构建了区域人均教育投资状态方程、政府教育投资比例状态模型和优化函数;温涛、王小华、董文杰(2013)[22]将教育资源的配置绩效分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效率、可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技术效率(TE)再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的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静态研究,同时引进了Malmqusit指数法(一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不同期间的配置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除了运用生产函数方法之外,设置指标体系,计算指标得分,也是一般的评价方法,但指标评价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各指标权重的设定,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吕炜、王伟同(2007)[17]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载荷因子设定各指标的权重,对各省2004年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了评价;陈俊生 等(2010)[18]在其建立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中,用德尔菲法(专家评价法)对各指标的相互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根据重要性量化矩阵,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功效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最后线性加权得出总评价分;刘晓凤(2011)[13]根据经验法,设定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绩效的权重0.4、0.3、0.3,对评价类指标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权重设为0.3、0.3、0.4;廖开锐(2011)[19]对每一指标确定一个上限值、下限值,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档,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即功效系数,采用专家评价法设定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综合;辛斐斐、刘国永(2011)[25]在评价江苏职业教育投入绩效的体系中,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每个地区在资源投入、产出与效果、发展能力、社会评价4个方面中每个方面的主因子,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确定每个方面主因子的绩效系数,计算各市教育财政支出的综合绩效得分及排名;潘妹、徐晨(2012)[21]根据指标值的上下限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5所高校经费绩效进行实例验证。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教育经费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取得进展。评价指标体系方面,逐渐由经济性指标转向综合性指标,由单一的结果指标转向经费的投入、活动、产出的全过程指标,所用指标的数量与复杂程度也日益提高;在评价对象方面,从对某一层次、某一地区的教育评价逐渐转向教育层次与区域特征结合的交叉评价,从对整体研究转向深入个别地区、个别教育类型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逐步从静态方法转向动态方法,从利用生产函数考察单一投入下的边际产出转向利用数据包络方法(DEA)考察多投入、多产出的研究,对指标筛选以及权重确定的方法日益多元化。但迄今为止,教育经费效益评价的研究还不成熟,众多学者所用的评价体系与评价结果不尽相同。进一步充实相关理论基础,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构建完善可行的评价体系与创造科学的评价方法,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长期趋势。
参考文献:
[1]Aaron Wildavsky.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Budget Reform: A Retrospectiv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2(52): 594-599.
[2]Jacob Mincer.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8):45-50.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1.
[4]Cullison W. Public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1993, 79(5):19-33.
[5]Anderson L, Walberg H, Weinstein T.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Chicago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1989,1991,1993[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8,34(4):484-504.
[6]Kalyan Chakraborty and John Poggio.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School Funding: A Case Study for Kansas[J]. 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2008(14):228-241.
[7]W. K. Kellogg Foundation. Logic model development guide. Battle Creek[EB/OL].[2013-06-12].http://www.wkkf.org/pubs/tools/evauation/2004,pub3669.pdf.
[8]李玲.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经验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2):8-15.
[9]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104-110.
[10]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1-121.
[11]吴建南,李贵宁.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型及其通用指标体系构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5-31.
[12]丛树海,周炜.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 财贸经济,2007(3):37-43.
[13]刘晓凤.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 西部财会,2011(10):7-11.
[14]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 .经济经纬,2007(6):130-133.
[15]张仿松.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学术研究,2012(12):91-94.
[16]刘国永.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理、方法及运用[J]. 教育与经济,2007(3):30-35.
[17]吕炜,王伟同.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2007(12):54-63.
[18]陈俊生,彭宇飞,张燕.高等学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 教育与经济,2010(4):44-48.
[19]廖开锐.浅谈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1(8):18-23.
[20]郭华桥.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以高等教育投入为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101-106.
[21]潘妹,徐晨.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J]. 财会通讯,2012(3):77-79.
[22]温涛,王小华,董文杰.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与改进路径——以重庆市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8-57.
[23]胡咏梅,杜育红.中国西部农村小学资源配置效率评估[J]. 教育与经济,2008(1):1-6.
[24]白雪洁,房伟.中国义务教育效率的省际差异及投入拥挤研究[J]. 当代财经,2010(3):32-39.
[25]辛斐斐,刘国永.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因子分析法的视角[J]. 教育与经济,2011(3):50-55.
[26]于凌云.教育投入比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J]. 经济研究,2008(10):131-143
[27]程磊,颜敏.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提高与西部经济的崛起——以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95-101.
[28]李生滨,李延喜,栾庆伟.区域教育投资效率及其布局优化控制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2(4):23-30.
[29]杨斌,温涛.中国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9-36.
[30]严筱菁,徐闯,田晓红.武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