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及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

2013-04-02曹成刚田兴江崔淑婧田书芹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民工学院社区

曹成刚,田兴江,崔淑婧,田书芹

(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质量逐步提升。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截止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量达到2.6亿,比2011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在2.6亿农民工中,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此,提升农民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社区学院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面向普通劳动人民群体和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转学教育功能的完整教育体系。其发展的经验对于我国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提升农民工素质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

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初创时期称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s),是美国一种两年制的大学教育,1851年由密歇根大学校长H.P.拓培安首先提出,1896年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伯创办历史上第一所初级学院,因此他被称为“社区学院之父”。美国初级学院学会认为初级学院是提供两年制严格学院级别水平的专业教育机构。拉玛尔·约翰逊(Lamar Johnlon)认为初级学院是灵活实施两年制高中后教育课程的机构,其教育的对象是所有愿意接受这种教育的人[1]。12世纪中叶以后,社区学院专指公共资金支持的、综合类两年制学院。社区学院也叫“城市学院”“县城学院”“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中心”“人民的学院”等。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转学教育三种职能。职业教育是成熟时期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包括职业生涯教育、半专业训练、职业教育、进入专业的教育、终结性教育等;社区教育是繁荣时期以来社区学院的主要教育职能之一,包括成人教育、补偿性教育、社区服务教育、继续教育和合同培训等;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初期的主要教育职能,主要是为升入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做好准备的教育。按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变化,本文将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以转学为主的初级学院(1896—1945)

社区学院的创建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事件。美国南北战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为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至少建立以农业和机械制造为主的农工学院[2]。农工学院为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是,工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既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又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依然短缺。美国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其由农业生产国向工业生产国转变,美国工业由以采矿和重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才能进行制造业的生产。20世纪前三十年里,随着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劳动力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有50%的美国工人从事农业、渔业和林业的工作。到20世纪30年代,只有21%的工人以这些领域作为谋生手段。在工商业的发展中,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得到青睐,“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日渐代替“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3]。内战之后,美国公立中学发展迅速,造成美国声誉较好的名牌大学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同时,规模较小的文理学院却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急需调整。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建立二年制初级学院,一方面可以让高中毕业生就近接受两年的大学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挑选出知识能力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更高年级深造。

最初初级学院创建的途径主要有四种:其一,把四年制大学的前两年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初级学院。例如,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将芝加哥大学分为文理学院(Academy College)和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1896年文理学院改成初级学院。其二,延长中学两年,成为初级学院。这种初级学院建立在高中初级学院部,主要是为高中毕业的学生开设大学前两年的文化课程,为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1927年,亚利桑那州授权高中建立初级学院。密苏里州同年也同意高中设立初级学院[4]。其三,将教育质量低、规模小、经费不足的四年制学院改成初级学院。其四,创办新型初级学院。例如路易斯学院是美国第一所新型初级学院,它既向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年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创建初期的初级学院主要是承担转学教育功能,为升入大学三、四年级做好普通文化知识的准备。职业教育和终结性教育在初级学院创建初期处于次要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此相适应,这时期初级学院的课程主要是适应转学的需要。其中普通文科课程(英语、古代语言、现代外语、数学、科学等)占3/4,农学、商学、家政学等职业课程只占1/4。

一战之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最强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生产中电力和机器广泛使用,一方面,使得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为社会生活和产业界服务的第三产业(旅游业、饮食业等)也快速发展起来,对各种级别使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初级学院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1925年,美国初级学院年会决议中指出初级学院不仅应该为升入三、四年级的大学开设课程,同时还要结合当地不断增长与变化的关于社会的、职业的、宗教文化的实用性课程,对于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定位是高于高中阶段课程。这样职业教育的地位在初级学院教育职能中有明确规定,为各地初级学院进行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截止1940年,美国各州有关初级学院的法案文件,有50%以上都明确规定初级学院必须提供终结性职业教育[5]。这个时期初学学院课程仍以为转学而开设的通识课程和普通文化课程为主,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渐增加,由18%上升到33%。这个时期职业教育课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比较丰富,开设有农学、家政学、建筑学、商学、测量学、普通工程、机械绘图、电子工程、印刷术、新闻学、土木工程、教育学等。二战期间,美国的社区教育致力于为战时国民经济和军工业服务,职业教育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与转学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教育职能。

(二)繁荣时期引进社区教育的社区学院(1946—1970)

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扩大初级学院的职能,使初级学院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并为社区发展和全体社区居民服务。在这个报告的指引下,初级学院更名为社区学院。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职业教育职能继续增加,成为主要教育职能之一,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的职能引入,并获得发展。社区学院在校生人数增加10倍,学院数量增加2倍,平均在校人数增加5倍以上[6]。

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影响下,1947年,美国发布《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提倡社区学院应该立足于当地社区的发展,为社区人民服务。指出“社区学院对于当地居民的作用在于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学校无法继续接受教育的社区居民通过学习继续保持探究的精神,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公民素养。所以,社区居民最关心的是用自己的税收建立的社区学院是否能够为自己提供最优价值的教育服务。”这要求社区学院必须根据当地社区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使社区学院更好的适合受教育者对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需要。同时,社区学院必须承担本社区成人教育的职责,成为当地社区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管理教育机构。此时,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成为社区学院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源泉。社区学院与经济生产和劳动力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区学院除提供原来就有的转学教育、职业教育服务以外,还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服务教育等社区教育。社区学院提供的成人社区教育,使所有社区各种年龄阶段的居民都有机会继续接受所需要的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与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能满足失业人员、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社区学院面向当地社区服务,其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图书馆、学习中心、体育场、剧场等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免费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社区的生活,发挥了社区学院对社区发展的引领作用。与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扩大相适应,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也非常广泛,有农业、渔业、计算机、航天技术、石油化工、宗教、自动化、艺术、摄影、服装设计与裁剪、种花、美容理发等。所有社区学院专业与课程的设置都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并涌入城市,进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工作的劳动力和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急剧增加,从事这些工作需要劳动者既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同时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区学院扩大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空前扩大。这个阶段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达到与转学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社区学院提供各种职业类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社区学院毕业之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汽车、空调与冰箱、电视、无线电广播、空腔护理、形象艺术、内燃机构造等。

(三)成熟时期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1971—1989)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不断调整与改革,社区学院进入成熟时期,其发展重点不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升。社区学院实现了职业教育、转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职能的整合与发展。社区学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实现了从主要以提供转学教育服务转变为根据国家市场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以培养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就业,适应生活需要,获得所需要的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7]。19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引起石油危机,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为了满足失业劳动力再就业的需要,社区学院承担了再就业培训的教育职能,这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学院职能向职业教育转型。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推进,美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以农业和工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者持续减少,从事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7%左右,这些失业人群主要是从事农业、重工业和受教育层次较低的人,这些人要实现再就业必须接受培训,否则要增加政府负担。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社会各种职业对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技术革命也促使美国工作转换的几率越来越大,使得以前希望通过一次性接受学校教育就能适应一生工作需要的情况不再存在,要求个体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这要求社区学院既要为那些希望通过教育更新知识技能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要关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学生为将来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的服务。同时还要满足社区内成员终身教育的需要。

这个时期美国的基础教育全面下滑,美国政府意识到了教育领域的危机,全面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以政府法令、调查报告等形式干预社区学院的调整与发展,要求社区学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1988年美国发表了《建设社区——对一个新世纪的展望》提出把建设符合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作为社区学院将来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及改革社区学院的具体建议与做法。1983年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该法案要求社区学院积极参加协助各个州政府改善、更新和增加新的职业教育的工作,以帮助国家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减少结构性失业人数,提升劳动生产力,为国家经济生产奠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美国政府还以政策法令的形式增加对社区学院的拨款,加大对社区学院学生的资助力度,放宽对处境不利学生接受社区学院教育贷学金的限制,减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以使更多的美国民众接受职业生活所需要的高中后大学前两年教育[8]。社区学院转学教育职能出现萎缩,职业教育职能进一步凸显,且转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界点逐渐模糊,正在走向融合。以前具有终结性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其终结性逐渐消失,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职业化的背景下,既可以就业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年级继续深造。到1980年在社区学院接受教育的学生主修职业课程的人数超过60%。在此时期,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职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与职业教育、转学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职能,社区学院为了满足社区成年人工作利益的最大化和职业升迁,办学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化。注册社区学院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生活能力,提升公民基本素养和学习找工作技巧。

随着教育职能的调整,社区学院课程也做了调整,通识课程中人文课程比例下降,实用性较强的通识性课程比例有所增加。职业课程继续增加,并正在与通识性课程融合,职业课程与美国市场用人需求紧密结合,社区学院积极地与相关公立和私立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规模、形式与途径进行调整与完善,帮助社区学院的学生获得实习机会,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与转学教育的整合

受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思想的影响,此时社区学院课程进行了整体性改革,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知识的深度都得到较大提升。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的最主要职能;转学教育进行了调整,克服了衰退的趋势,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和新能源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实现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动美国产业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依托高新技术带来的科技创新,美国成为最早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的国家[9]。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从业的劳动者必须接受较高的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专业工作适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要求教育给未来的劳动者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创造和发明技术的人要有数学和科学能力,同时使用技术的人也应该对他们的技术有所了解。美国劳动统计局对1998—2008年十年间增长最快的职业进行统计,发现增长最快的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交通运输业、健康业等。这十年市场要求具有副学士学位的劳动者数量增幅为32%。增长最快的是副学士学位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如:兽医技术人员、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环境科学与保护技术人员、牙医技术人员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主要以提供优质教育培养从事知识经济产业的劳动者为主的形式,来保持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对于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社区学院作为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支持社区学院发展,社区学院职业课程尽量吸收最新的高科技成果,为美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掌握熟练技术的劳动者。

随着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升,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得到回升。社区学院职业教育职能更加具有市场应变能力,培训措施得力,得到企业培训方的欢迎。社区学院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为企业的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提供培训和资源服务,帮助企业采用最新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帮助政府理解国家条例和规定。社区学院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合同培训。同时,这个时期社区学院成为美国成人教育的主要机构,据统计,到1991年,46%的成年人注册了学习与自己职业工作有关的职业发展课程和个人发展课程。2004年,50%以上的成人教育是在社区学院完成的。此时期,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共同开发适宜需要的转学课程,人文学科的课程重新受到重视;通识性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达到50%以上;职业课程中证书课程的比例增加,副学士学位课程比例减少;开发了IT领域新课程,这些课程保留数据库管理、信息技术核心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网络课程、媒体技术模块数学与科学等;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课程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继续教育关注的领域扩大,主要涉及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社区经济发展、儿童看护、阅读能力、老人服务等。补救与发展课程进一步发展。

二、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对我国农民工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使用在经济建设的各领域,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成为农民工,但是这时农村转向城市的农民工所受的教育普遍偏低,没有专业技术能力,大大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美国社区学院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普通劳动者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一)整合、新建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院校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各种类别的职业高等学校众多,但是众多的职业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对于学校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仍然存在着姓“高”还是姓“职”的争端[10],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分科过细,课程设置出现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且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较少,没有发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美国社区学院将自己定位为立足社区,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尤其是职业教育职能和社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功能更是为社区各种人群接受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为美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劳动力。当前我国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整合专业过细、发展规模较小的高等职业院校,以县为单位每个区县至少成立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规模较大的镇或者街道可根据实际需要成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分校。将职业院校定位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多样的设置课程,提供高中后的职业课程,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入本科类型的职业院校,同时也可以直接就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承担当地居民的各种类型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为当地居民参与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作提供培训服务。高等职业院校还应该面向本地区开放各种资源,例如图书馆、资料室、体育场等设施。并且利用一些契机组织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各种活动,在当地文化的发展中发挥指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要与当地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接受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参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政府立法保障以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劳动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了使劳动者素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历届政府均重视教育的发展。社区学院的建立、发展与成熟是20世纪美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事件,社区学院应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机构的转型而转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急需要劳动者的素质逐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政府重视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普通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处境不利人群接受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关系到美国各种职业劳动者的素质,美国为了使职业院校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注重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指导承担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6亿,成为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2.6亿农民工的素质偏低,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劳动生产力。政府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责任,规定所有农民工均有权以灵活的形式参加工作所需要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用人单位要保障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三)财政拨款为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资金的支持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美国联邦、州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对于全日制职业学校的财政拨款补助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农民工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的拨款补助还没有涉及,因此有必要配合关于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法律文件,明确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为农民工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免除经济的压力。根据农民工的经济情况决定财政补贴的等级,对于特别困难的农民工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由用人单位缴纳学费的形式接受继续职业教育,对于一般农民工采取财政拨款、企业出资、个人自己缴纳三者分担的形式进行继续职业教育。在以财政拨款的形式为农民工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国家各级政府还应该明确自己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地位,明确规定用于高等职业学院发展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等职业院校还应该通过为企业服务、接受个人捐赠等形式多渠道筹措用于自身发展的费用。

(四)课程设置实用性与人文性并重

纵观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史,社区学院转学教育职能、职业教育职能和社区教育职能由此消彼长到逐渐互相融合与渗透,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普通文化课程、职业技术课程的纷争,但是,无论哪个时期,这两种课程都是存在并进一步发展的,在以转学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发展时期,主要以普通文化课程为主,职业技术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发展时期,职业技术课程获得扩充与发展,但是普通文化课程仍然存在。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认为应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既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同时又具有专业素养的合格人才。人文性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知识,实用性专业知识是成功适应某一职业工作的基础知识,两种知识综合才能培养完整的合格劳动者。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职业劳动者也是社会公民的角色。因此,国家应该在高等职业课程委员会中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教育与继续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和设置课程,对于农民工的继续职业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着眼于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合理规划人文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Park Yong.Reevaluation of the Junion College Curriculum-A Prerequisite for Instruction Innovatio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mprint,1968:3.

[2]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M].周展,谢爱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5.

[3]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30.

[4] Arthur M Cohen, Florence B Brawer.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M]. 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2003:19-20.

[5]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9.

[6]续润华.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57.

[7] Rendon, Laura1,Nora, et al. Salvaging Minority Transfer Students: Towards New Policies That Facilitate Baccalaureate Attainment[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mprint,1988:3-4.

[8]牛蒙刚.美国社区学院发展政策因素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42.

[9]王文礼.20世纪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442.

[10]李慧.美国社区学院发展探析及启示[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78-81.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学院社区
初等教育学院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社区大作战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学院掠影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