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流行语的流变及思想教育价值
2013-04-02方雅婷何云峰
方雅婷,何云峰,张 丽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谷 030801)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中国在新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解读时代流行语,可以从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中揭示出人们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1]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语言文化,也是其现阶段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关注校园流行语的流变,有利于各高校准确捕捉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极高的思想教育价值。
一、高校校园流行语的概念
随着文化浪潮的高涨,流行语已从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演变成为一种站在风口浪尖的时尚文化。其内容来源的新颖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内涵的解释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按照四川大学语言学教授杨文全的定义,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汇、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2]。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轻松的生活状态、自由的学术氛围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园流行语这一文化从萌芽到成长并逐渐成熟,在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高校校园流行语较流行语而言,在外延方面有着更严格的限定。其可以定义为:在高等学府中,学生主体普遍使用的特殊话语,是学生根据独到的价值认知模式,将其对于实际的校园生活以及国内外时势、政策、新闻的评价,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加以时尚俏皮的流行元素,表达出的语言模式。
随性的生活方式,特殊的生存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高校校园流行语的知识性、趣味性与高雅性。与一般流行语不同,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学生根据当下的时势潮流,结合自己的课余生活,创造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字词、短语、句子,流传开来,形成口中的语言。知识的积淀以及素质的提升使其与社会中的流行语相比,带有一定的高雅性。较中小学校园中的流行语而言,活跃的校园元素、广阔的知识视角、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幽默的心态影响着流行语的发展,使其内容更加新颖、独特、犀利,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因此,高校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有着其短暂的发展过程,并为各高等学府的主流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二、高校校园流行语的流变背景及其阶段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思想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与社会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受到不同社会范畴的影响的结果”[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外的文化潮流与国内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服饰的时尚感鲜明,饮食营养的健康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便捷,社会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多样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同时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尤其是挑战着青年大学生的言行。高校校园流行语的流变有着浓厚而强烈的时代气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以新世纪的钟声和硕果累累的奥运年为界限,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钟声敲响
“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量引进国外新鲜事物,加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步伐。从农村改革开始,很快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形成一种大众潮流。高考的恢复,使人们重新将教育放在时代进步的首要位置。新潮先进的文化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保守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潮成为了这一阶段流行语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择业视角更加宽阔,“创业”这一新名词走进了大学生的视野;自由恋爱的思想盛行,婚恋自主权加大,许多青年大学生也公开地“谈情说爱”,“约会”“看电影”成为了学生们挂在嘴边的语言;在休闲、消费、娱乐方面,“香波、摩丝、果茶、果奶、时装表、情侣装、度假村、移动电话”等都带着鲜明的时尚感。学生们快速接受新鲜事物,丰富了校园生活,活跃了校园氛围。
(二)第二阶段:“千禧龙年”到“奥运年”
随着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加入WTO,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乘着“高铁”飞速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发展。互联网引入国内,使得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完美结合,流行歌曲、影视文化繁荣,风靡大学校园,大量的流行文化迅速将个体“武装”起来。因此,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凸显,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各方面的情感更加丰富,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商业浪潮和文化思潮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一大批生动反映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生活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应运而生。”[4]青年学生的恋爱观更加自由时尚,“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非典”引起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社会生活的积极思考;“做人要厚道”反映了大学生强烈呼吁校园生活和社会生存要有良好的环境。“奥运”“读10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偶”“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酸酸甜甜就是我”“出国热”等,各种各样的流行语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但这种飞速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第三阶段:“科学发展”的深入实践到“中国梦”的提出
随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五代领导集体的确立,中国已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社会主流文化的大力宣传,公民素质道德的迅速提升,学生们的视野、心理状态较前一个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主体参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中国梦”等国家大事成为了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大学生也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新颖,“光盘行动”广泛开展,生日、节日、毕业日的庆祝方式独特。比如:山东某高校毕业女生集体拍摄婚纱照,集体旅行等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使得流行语内容的文化内涵愈渐丰富、高雅、知性。“背包客”“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这种高情趣的流行语在流行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高校校园流行语的现状及其特点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鲜明,语言文化深受其影响,与时俱进。高校流行语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大学生在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以及校园物质精神文化的流变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考证派”与“爱情党”——直击大学生对于未来生存发展的观点
与上个世纪大学生紧张而单一的学习氛围不同,新世纪的大学生生活状态较为自由,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及束缚,个人兴趣爱好相对宽泛,再加上各种娱乐设施的完善以及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生活空间相对较广。大学生虽然远离了父母的直接监督和管教,逐渐步入社会,但在经济和心理上依然不能完全独立,外界相对隔离的较为单一纯粹的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内容,这是与上世纪大学生最大的不同。因此,兼具校园味道与社会氛围双重特点的新世纪流行语流传开来。
1.两极化的学习状况
首先,与原先单一的流行语不同,“考研”(考研究生)、 “考托”(托福考试)、“考G”(GR考试)、“考证”(考各类证书)、“英语四、六级”等等流行语层出不穷、脱口而出,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不难看出,学习仍然是其生活的主旋律。由于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观念倾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伴随着学习的热忱,各种各样的考试纷至沓来,学生们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呈现出积极努力的心态。但是,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的负面情绪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体现为“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点名帮我答到”“翘课”“挂科”“必修课选上”等等。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对于一些趣味性少的、理论过于抽象的课程,学生很少感兴趣。考试临时抱佛脚更是家常便饭。这样周而复始,会产生消极的态度与抱怨心理,逃避现实,造成心理扭曲畸形。再加上在中国初高中的这种教育体制下,“生产”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强,部分学生面对导师所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便会产生厌烦心理。据调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5]。这种消极的学习生存状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2.随意化的恋爱观
随着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已从高中的“高压”环境步入大学“自由、宽松”的环境,难免会失去生活的重心,投身于恋爱中。因此,“毕业我们一起失恋”“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流行语形成一股势力,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的话题。但从这些语言中,不难发现,多数大学生过多地关注爱情,忘记学习,顾此失彼,对待爱情不认真,持玩闹的不负责态度,谈恋爱的动机也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寂寞,空虚寻求陪伴或随波逐流等,并且同居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恋爱的状态是处于危险边缘的,促使校园爱情越来越苍白,严重影响到我们健康价值观的构建。
(二)“寂寞哥”和“杯具姐”——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意识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外国文化大量涌入,再加上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轻松、诙谐、幽默的氛围使我们感受到大学生蓬勃的朝气以及鲜明的时代感。
1.轻松的生活心态
当代大学学生群体的主力军是90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元芳,你怎么看”“神马都是浮云”“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犀利”“给力”“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又找不到出路”“我不是个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等,反映了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一面。轻松幽默的谈话氛围,新潮且紧跟时势的语言,展现个性、张扬自我的夸张表达方式,喜欢求新求变、与众不同的风格,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谈话时的焦点,融入集体中,增加安全感。这种交流方式使得这个群体更能心有灵犀,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密,有时还可以化解矛盾误会。自我嘲讽、戏谑,表现出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自我治愈能力的提升,对于困惑、挫折基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幽默地迎刃而解,这是我国在高等学府思想教育方面最成功的一点。
2.多样的情绪宣泄
“人生就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校园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是校园生活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浓缩与写照,有时也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压抑寻找到了可以发泄的途径[6]。生活心态的轻松化同时也意味着当代大学生情绪宣泄的多样化。从另一层面上讲,情绪宣泄多样化也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面对规律性突然降低的生活和大量的闲暇时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规划自我人生,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人际关系中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以及抽象的理论课程和轻松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学业感到迷茫,对未来的路也没有方向,“我晕”便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临近毕业,还要为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创业等等问题所困扰,“郁闷”便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各种宣泄情绪的流行语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三)“范跑跑”与“拜金女”——追问大学生科学三观的“缺失”
在老一辈人眼中,90后大学生社会道德观、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文化风气”。但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的道德观较原来有了显著的提升,礼貌、素质、文化涵养等方面呈现一种积极的状态,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处于健康良好的体系中,只有一少部分人的思想“出轨”,整体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
1.高尚的道德观
曾风靡一时的校园流行语“我爸是李刚”以及“宝马车主李天一”成为了大学生热议的焦点。钓鱼岛事件所产生的流行语——“钓鱼岛是中国的”也反映了其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从学生对于此事件的态度反映来看,大学校园对于学生的爱国、伦理、生态、职业等道德观念建设还是十分成功的。“范跑跑”“打酱油”“道德飙车”“老太太摔倒千万不要过去,别说是你撞的”“表叔”等等不良事件在学生中激起千层浪,多数学生嗤之以鼻,道德观逐渐高尚化。同时,从流行语表述的变化上,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大学生在信仰上由盲目地随波逐流开始转向对自身素质提升与个性发展的关注。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人办事,有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2.偏激的金钱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钱”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随之产生的“拜金主义”“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提前消费”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金钱观。“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有很大价值,能够更好地生活、享乐,并且对于建立、维持、提升和改变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7]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对于金钱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影响逐渐加深,社会上不良的金钱风气打破了他们的价值体系,使其认为金钱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浅显的“理财”意识。这种所谓的“理财”,大部分是一种对奢侈品牌的盲目追求,以及娱乐消遣的无限挥霍。
(四)“创业者”与“拇指派”——品析校园精神文化交流平台的现状
大学生活越来越趋于弹性化,大学校园文化也越来越趋于人性化。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探究时代的新鲜事物,乐于创新,引起大家关注,与时俱进,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语言,而倾向于使用与当下生活最为密切且最时尚的语言。
1.丰富的校园文化
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盛行,使其对于未来的看法和选择更加丰富和多样,属于他们的流行语中增加了“公务员”“创业”“GRE”等相对于过去来说新鲜的词汇,为其兴趣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是对时下大学生的素质能力需求和社会主流文化流行趋势的暗示。此外,在大学校园里迅速流行的宅文化是虚无主义思想的文化体现。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与韩剧、泰剧等国外肥皂剧,“当宅男、宅女”,爱幻想,“信春哥,得永生”,爱做白日梦,好高骛远,不参与人际交往活动,逃避社会现实。这种虚无主义价值观将会打击学生的思维认知模式,阻碍其对于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为消极怠工、生活空虚、孤僻自闭等思想行为偏差。
2.活跃的校园氛围
学生们在流行语的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诙谐幽默的心态和紧跟潮流的语言内容也自然影响到大学校园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也就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修课丰富多样,更加趋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并且在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社团活动中更注重添加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比如外教社、京剧社、瓶瓶绿光、小广场英语、滑轮社、农民之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肯定,鼓励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与自我素质的提升,形成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相协调的主流校园文化环境[8]。同时,“娱乐至死”的趋势,网络数字信息化和拇指文化也影响了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在校园流行文化现象中,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等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有的青年学生对主流文化仍抱有玩笑娱乐的态度。这种娱乐心态会弱化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9]由此观之,只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设,将校园流行语积极的一面给予推广,并与校园特色文化相结合,主流文化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才会更加和谐。
四、对校园流行语的理性审视及思想教育引导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从学生中创造并产生的新型文化,丰富多样,诙谐幽默,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直观地折射出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动态,具有深远的思想教育价值。当然,这种自发的文化在其发展方向上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发展失调,可能会出现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因素,将会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状态,形成所谓的“亚文化”。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者对校园流行语所反映出的问题,能够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科学看待,加以引导,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认识到大学生信仰与理想上的缺失部分,积极引导其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教育
“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生活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等流行语彰显了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多元自主的价值取向。以其反映出的大学生对待未来生存发展的看法为角度,我们发现学生在认知模式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这是值得教育者们深思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潜力,只有将一种文化自觉的新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知识文化中,以科学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推广普及,使其耳濡目染,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三观”的构建,才能将其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竞争的软实力,促进其蓬勃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加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方向确立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0]。通过校园流行语这一载体,准确掌握学生的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挖掘流行语产生背后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其成为主流文化,将“八荣八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新思维,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增强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时的自主参与意识
轻松的生活心态,多样化的情绪宣泄,处处体现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时下生活多姿多彩,80、90后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地表达自我的观点。教育者可以抓住这一特性,注重增强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时的自主参与意识。学生是校园流行语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教育的主体,其张扬的个性以及叛逆不羁的心理特点,要求思想教育者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注重引导,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发地发现自我心理或认知上的缺陷,从内心深处彻底根除不良的文化因素,避免其因文化冲突而产生消极心理。注重双向沟通是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多渠道沟通的机制,如QQ、微博、MSN、心理咨询室等,并在沟通中引导其思想,形成良性互动。教育者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有创意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问题,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三)创建以多元教学为主的校园精神文化平台
“创业者”和“拇指派”启示我们,校园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多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流行语,但需要一定的物质空间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各高校在创建校园物质精神文化平台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墙壁、走廊、草坪、雕塑等传递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信息,把校园景观与寓情及寓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小组、学习社团等组织的文化建设作用, 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座谈研讨等多样丰富的活动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11]。荀子曾经说过,“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带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创造流行语,成为建设校园物质精神文化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其内涵,并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既是创造者又是践行者、受益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这种多元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流行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将社会变迁的影响融入教育活动中,丰富教育视角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教育和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充分理解学生的处境,寻找社会变迁对其心理产生的影响。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应当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例如,毕业生“啃老族”的出现,就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之而来的是从‘严进宽出’演变为‘宽进宽出’,功利化的教育迟滞了大学生们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化进程”[12]。因此,高校教育者在规范其学术生涯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王全权. 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 江西社会科学,2007(9):234-235.
[2]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5-130.
[3]刘英. 社会变异与流行语[J].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5(1):23-24.
[4]盛婉玉. 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变迁和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9):15-16.
[5]方雅婷,芦建兵,杨文杰,等. 农科高校校园流行语的发展动向研究——以S高校为例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科技创新版,2012(1):81-83.
[6]郑欣. 流行语: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从校园流行语调查看当前城市青年流行语[J]. 青年研究, 1999(10):12-14.
[7]谢超. 当代大学生金钱观结构及其特点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44-45.
[8]王萌. 大学生流行语与大学校园文化初探[J]. 文科爱好者, 2009(6):14-15.
[9]彭思雅,李江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0(2):75-77.
[10]沈洪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28-32.
[11]庞乃燕,何原. 大学生社会主义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6):87-89.
[12]胡解旺. 论大学生毕业“傍老族”——一种教育社会学解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