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南酉水流域民族民间碑刻遗存及其文化研究

2013-04-02白俊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酉水酉阳碑文

白俊奎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渝东南酉水流域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地处武陵文化地区,四省交界,地形复杂,历史上交通不便,对外联系相对较少。其残存的民间碑刻文学主要体现的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同时深受儒家等多种类型思想与文化的浸润,组成了渝东南酉水流域错综复杂、多彩多姿、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抢救和保护。

一、民间碑刻遗存中民族精神、文化因子与山川胜迹熔铸合一

渝东南酉水流域主要包括酉阳和秀山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民族民间文化及风俗习惯相通相融,诸地祖先很多是历代江西省迁来的移民,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巨大移民运动的产物,受到江西文化和湖广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强烈影响,这里的民间碑文及其相关胜迹颇有特色。酉水流域的很多历史遗迹如“江西义渡”,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规模巨大的移民运动在山川风物上留下的产物。大溪镇街头有“江西义渡”,大溪镇五板船村落所在的酉水河渡口亦有“江西义渡”。五板船“江西义渡”立有高大的石碑,碑上注明修建义渡的时间是嘉庆五年,距今二百多年,上有碑文交代当时山川风物之美丽,酉水河水平时给百姓过往带来的困难特别是洪水季节给百姓带来的凶险,有文学描写和叙述功能,后边紧接着是发起修建义渡的人员姓名、助力助物助钱者的姓名、捐助的具体数字等,将中华民族“义”的民族精神体现于“渡”上,寓意中华民族的仁义道德为先。笔者2007年夏季在五板船读嘉应五年碑文,看到助力助钱者有几百人,阅览碑文及周围古村落,静观宽广的酉水河、犀牛潭畔滔滔汩汩的冷热水洞,往古之事历历如在目前,以往人物形象生动,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功能。又如酉阳大溪镇大溪桥酉水畔悬崖峭壁上有勒石“江西义渡”,明朝和清朝时期这里有码头,解放前由当地大姓土家族知识分子彭心尧撰写的《冠军山序》,就显得很有汉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彭心尧撰写《冠军山序》①是在1941年,距今71年,冠军山仍然巍然屹立,此碑亦经风雨洗刷而沧海桑田,仿佛在诉说着历历往事。这种碑刻可作为历史的佐证,堪称“碑史”,“石”证如山。民国时期湘鄂渝黔边区土匪成灾,国民政府曾屡次派兵征剿,驻军在酉水流域留下许多遗迹,成为剿匪烈士,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流传着许多与剿匪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与这种碑刻结合起来,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珍贵信息。

二、民间墓志铭等碑刻遗存扬善彰贤,对社会世态进行规范引领

民间墓志铭是酉阳县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主人翁歌功颂德,以求勒石永存,名垂青史,万世流芳。这些墓志铭一般是应富家贵胄或文化世家之邀请,对死者歌功颂德,有时也对生者进行赞扬。文人常借机显示才学。这些文人精通古文,用的是文言文,铭文讲究对仗平仄押韵,撰写严格意义上的古体墓志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古人的创作要求,体现了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文化人的创作风格。这些文化人一般都是当地名士,有的堪称文豪,名动乡里,知识渊博,如酉阳后溪白果村解放前的文豪清末庠生肖廷杰就是其中之一。张秀莹也是有名的文人,他给柑子园挨山村白万锦写的墓志铭虽然是谀墓之作,但撰写者文辞精工,态度赤诚,时有佳句,颇具审美之价值。

如萧廷杰撰写的墓志铭:“白君世熙暨元配冉氏墓志铭:白君讳世熙,号吉堂,乃国华公之孙、万福公之次子也,生而颖,长更灵明,年未及冠,而生母刘氏辞世,诸弟仅离阿保,继母氏赵、庶母氏彭,其扶养均不甚力,无何而万福公亦旋即见背矣,君虽学而未成,其赋性沉默寡言语,殆循循然有儒者气,待昆弟以义闻,其三弟世岱(黛)、四弟世煦、五弟世济,一切教读婚配,皆君独力任之。且与诸弟同居数载,毫无私积。故宗族亲戚举服其义,厥后诸弟成立,始分居各爨,亦依然伯仲翼翼,兄弟怡怡,既而身任保甲,凡息事宁人,排纷解难,闾里咸称颂焉。……复作铭曰:为天之道,曰阴与阳;为地之道,曰柔以刚。乾男坤女,德合无疆;居则同室,葬则同坊。前徽显著,后嗣遐昌;千秋万世,永奉馨香。古思州文生萧廷杰拜撰。”萧廷杰祖辈是贵州省人,迁移到酉阳州秀山县,继迁酉阳州后溪,定居后溪萧家湾、瓦场坝和后溪场街道等地,这段人口迁移的历史随着萧廷杰的这篇墓志铭传达给广大读者,有历史学和民族学等价值。萧廷杰把白世熙的家庭出身、几代关系、居乡任职、社会贡献、为人处世等都描述得畅快淋漓,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手法,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类似的碑文很多,例如酉阳县酉酬镇沙子村后的张光照碑墓志铭、张天载碑墓志铭等都是著名的碑刻精品。此外,酉水流域碑文下边碑柱上往往有十分精美的对联,这是民间对联的精品,往往是撰写者即兴之作,充满灵感与智慧之光。

三、民间宗族条规与宗族事务碑文及其法律行政等功能

宗族条规以碑文的形式出现在酉水流域土家族宗族文化中,在民间碑刻遗存中占有一席之地。酉阳县后溪乡保存有强宗大姓白氏新寨宗支的祠堂,白氏家族于光绪二十五年所立“万古常青”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现仍屹立于原后溪乡政府办公原址门口,除少数字迹毁坏外,其它字迹清晰。笔者录之于下:

新列章程十条:议祠中子孙,先须孝敬,如有大逆不道,子伤父母,弟伤兄长,祠众公议,黑办无辞。议祠内人等,有以下犯上者,恁从祠众公议,杖责无辞,上欺下、强凌弱者,亦然。议祠中子孙,入文武之半者,给钱伍十串,赴乡试者,给路费钱十串。议祠土钱谷,不准首士并房族人等借项,如有横行估借者,公议杖责。议同姓为婚,大伤风化,永不准行祠中。有为私事兴讼,不准支取钱银,并不得需索□□(钱谷)。议春秋二祭,祠首前数日预备猪羊等物,不得推诿,店租贴项,同心收取,不得徇情□□(枉法)。议侍奉香灯者,每月给钱□斤,不准屯留面生歹人,冷落香烟,侵蚀什物钱谷。议词内有亲戚朋友,不准寄百物等件,倘或估占至有失落,不得与香老滋非。议值年首士,由众公举,不得恃势混入私收店租帐项等情。议祠内人等有侵蚀公项者、永绝子孙,尽力者,长发其祥。

孝敬父母,恭敬兄长,不得忤逆,否则就会遭受“黑办”的重惩;不得以下犯上,否则遭受杖责,以上欺下,以强凌弱,也要遭受杖责;文生、武生都要受到宗族的优待和资助,祠堂钱谷物质不能随意让任何人借贷,如有强行则接受公议和杖责,不能同姓结婚,不能好作争讼,更不能资助好作争讼的人,族长每年春秋二节都必须准备猪羊等物祭祀,不能推诿,店租贴项,一视同仁,平等收取,不能有偏私,祭祀祖先的专门人员必须得到薪俸,不允许留宿长相凶恶的陌生人,以防歹徒从中为害,宗族内任何人都不能在宗祠里寄存物件,否则物资丢失,不得与族长无理取闹,族长由宗族集体选举推荐,以防别有用心之人趁机混入宗族捣乱,宗族内贪赃枉法者必须接受法律的严惩,若有贪污腐化,绝子绝孙。这种碑文分明是新寨白氏宗族的民族习惯法,有法律效力,若有违抗,必受惩罚,至今此地白姓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大多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一宗族习惯法,这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无形中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当然,世事不能用“凡是”来判定,白姓从政者也有人不知此宗族习惯法,也有违反规定者,这不能归咎说宗族习惯法软弱无力,它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在仅仅是历史的陈迹而已,但它在学术研究、民俗文化等方面仍不乏研究和借鉴价值。

酉水流域强宗大姓还有合族的纪事碑,如酉阳酉水河镇即此,这是土家族为防止敌对势力灭亡宗族而采取的自我防护手段。民国年间,酉水流域水巷子祠堂白姓合族之中就树立了纪事碑,这碑现存三梧山下邓龙卫(已故)家,现由邓的夫人白金蓉保存。合族碑记载了合族的社会政治、历史、民族、土匪成祸、宗族安全等背景,让人们感知当时险恶艰难的时世,其叙述、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都运用得十分纯熟,堪称碑刻文学、政论与说明文章的典范之作。

四、报恩碑及牌坊碑等对传统美德的彰显功能

渝东南民间报恩碑、牌坊碑等对传统美德具有彰显功能,例如报答师尊的纪念碑。现存酉阳县后溪镇街道的“纪念后溪肖典模先生的门生碑”,就是其中的代表。此碑原来屹立在肖典模先生的坟墓前,文革期间被毁损了一小半截,但大半尚存,至今屹立在后溪场口操场边。这是一方用上好青石镌刻而成的名师碑,碑上镌刻着著名塾师肖典模的姓名,下边是他有名望和势力的学生们的名字,正反面的人物都有,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着力扶植的地方土匪势力头子田绍安、湘鄂渝黔诸省实力人物田品三(1889—1925)等。田品三名维江,绰号田麻子,酉阳县酉酬人,家贫,当过雇工,少年投身行伍,1912年他在李伯诚麾下当兵,李响应辛亥革命,田品三作战勇敢,李伯诚赏识,1916年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田品三参加了李善波率领的革命军,复兴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势力范围扩展,势力增大,1922年被川东边防军总司令石青阳任命为酉秀黔彭四县联合清乡总司令,所领部队整编为三个团,共二千余人,在他统治酉东的几年间,为军民多做好事,约法三章,奖惩严明,令行禁止,农民安居乐业,治安好转,商贾不绝,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田品三1925年被黔系军阀何璧辉诱骗杀害于龙潭,清末庠生白树煊②撰写的《田司令官品三墓志铭》至今屹立在田品三的老家沙田。碑文记载,田品三被害后,百姓“相向哭皆失声,环而哀者若堵”,与肖典模门生碑比对可知,当时风云人物的姓名都出现在肖典模先生的石碑上,师以生荣,生以师尊,至今肖氏家族还以肖典模先生的德才学识而充满自豪感,历史文献资料、民众口耳相传,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民族精神之“碑”。

还有一类报答父母恩亲尊长的纪念碑,如鞠传先、鞠传英等人为其母亲在大路旁边镌刻的石碑,风吹雨打,至今仍在。人过此地必见此碑,读其碑文上歌功颂德的文字,对传主当年如何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成人、婚配、生育、抚养子辈,如何远距离地搬运亲人的遗骨回八大拐鞠家祖坟地重新安葬,交代仔细,字字句句蕴藏着饱满的感情,读之,无论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都会热泪盈眶,感慨万端。笔者当年在酉阳第一中学(位于龙潭镇)读高中时常常从官沙溪、八大拐唐家寨、鞠家寨路过,每见此碑时,总是体验到子女报答父母尊长恩德的拳拳心意,面对碑文,肃然起敬,纯心静虑,拜读多次,常常热泪盈眶。笔者当年与唐世明、鞠传科等人多次谈起此碑,都认为这是土家族苗族地区教育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

类似的碑文还有酉阳县后溪镇(今为酉水河镇)酉水河东白氏家族老祖婆龚氏的牌坊。这是酉水流域碑刻文学中的好作品,它主要以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主,对当时的家族历史事实进行记载,例如尊称龚氏“老孺人”,就是对她的最好褒扬。龚氏当年坚贞贤淑、克己奉公、与夫君同舟共济、对子女宽严相济、遵纪守法、乐善好施、勤俭持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长辈、对上孝敬、对下仁慈、仁义道德,堪称楷模,后世愚顽拙劣之徒对龚氏老孺人坟墓碑茔的不敬导致白氏家族的愤怒,随即强烈抗议并给予严厉的惩罚,都记载在牌坊的碑文里,碑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们无限崇敬的感情,其民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丰厚内涵与研究价值,已有学者作过研究与论述,本文不赘。

渝东南酉水流域还有明朝前期的无字古碑,这是所有白家老祠堂后人的始祖——明朝洪武三年入酉阳后溪的白象祖及夫人祖夫人杨氏的合葬碑。碑址在上寨天井坝杨桂塘,明墓在山洞里,外有铁锁封锁墓门,墓门由几扇大石门围拢而成。清代酉阳州著名文化人冉崇文、冯壶川撰写的《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称为“铁锁坟”,是总管族白象及其总管后裔顶礼膜拜的风水宝地,清末秀才、落魄文人戴尚荐(1764年出生)为元末明初来酉阳后溪担任白总管的白象无字明墓碑作如此评说:“读无字明墓,是耶?非耶?功耶?过耶?任尔千秋评说;观隶书高碑,成否?败否?兴否?衰否?凭他万般考证。”奇异斋主、三梧山下结庐作,后溪长潭戴尚荐,清嘉庆元年举人,本邑授从九品超然公长女故士白兴琮之配龚氏坊,坊额横书。他另有“巾帼须眉,乾坤正气。左右坊眉楷书。节操凌苍松翠竹,孝思纪彤管丹书。凤藻龙章光宅里,冰心玉骨曜尘寰。正中坊门楹柱前后各以行楷制联两幅如左。清咸丰三年,戴尚荐书,时年八十有九。”戴尚荐先生的这些创作,代表了后溪镇解放前部分汉化的土家族在对联、祠堂文学领导的某些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五、破坏“龙脉”的碑及镇碑之俗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传说中都有一些“鸡不鸣,狗不叫”内容,容易造成家族之间的矛盾等社会问题。传说一:原酉阳县后溪乡龙洞村(现在与原长潭村并为长潭村)龙洞坝传说,龙洞坝的上寨在解放前埋葬一位远处(后溪大江里柑子园)白姓老祖人(白维胜的夫人,庆铎、庆铭、庆钟、庆锦、庆铨的生母陈氏老孺人)后,原先热闹的村庄变得“鸡不鸣,狗不叫”,人们还听到坟墓中仿佛传出牛的叫声,震动天地山川,令人震怖恐慌,酉水河沿岸的其它村庄也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一时间人心惶惶,慌乱中的人们一筹莫展,坐卧不安,其中有主见的人建议以巫术的方式来解决,当时的情势似乎万分危急,情急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急忙请阴阳先生观察,阴阳先生说,村庄后一所坟墓占据了龙脉,破坏了风水,才造成“鸡不鸣,狗不叫”局面,后来,龙洞坝白姓特意请来巫师作法事,建筑了一幢龙洞祠堂,并且搬弄烟子锅玩弄法术,才镇住了风水,上寨又变得“鸡鸣狗叫”了。传说二:后溪镇上寨原先没有高碑,上寨一带鸡鸣狗叫,热闹非常,后来,民国年间,在上寨酉水河畔建筑了高碑之后,镌刻“特赐四等勋童刘公振之老大人之神道”,高耸的石碑屹立在酉水河岸边,雄视古今,昂首挺胸,此后,原本十分热闹、人丁兴旺、家业发达的上寨,竟突然之间变得冷冷清清,鸡不鸣,狗不叫,让人觉得非常惊疑,风水先生言之凿凿地告诉人们是高碑镇住了龙脉,把上寨的吉地破坏了。……类似的传说不少,风水先生们为谋取私利,蛊惑群众,故作神秘,影响团结,有时甚至激化民众矛盾,导致宗族械斗、流血事件、词讼狱案等,对此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加以扬弃。

综上所述,渝东南是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其酉水流域的很多碑刻遗存,将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因子、山川胜迹、语言文字、宗族条规与宗族事务碑文、报恩精神、坚贞不渝、团结一致等优秀文化素质蕴藏其中,扬善彰贤,宣扬传统美德,对社会世态进行规范引领,宗族条规有法律行政等功能,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抢救保护。与碑刻相关的所谓破坏“龙脉”的传说及相关民俗举动引起民间仇视及矛盾冲突,对人民内部团结不利,应加以移风易俗。笔者曾撰文建议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村,对民族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加以保护与开发,利于多种民族文化的共存,这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文涉及的酉水流域民俗文化材料是笔者2004年主持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公室课题“重庆市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文学调查研究”2007、2008、2009-2011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重庆市酉水流域花鼓戏的调查研究与抢救保护”、“重庆市酉水流域瓦乡话的调查研究与抢救保护”等课题过程中,在民间收集的,在此向民间父老乡亲致谢,本文引用的材料与观点如冉崇文冯壶川《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等,在此一并向提供资料与信息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致谢。《冠军山序》是酉阳自治县大溪镇税务所田群及同事抄写寄给本文笔者的,在此致谢。

②白树煊在白氏家族中的姓名是“世国,号久安,榜名树煊,别号槐卿,前清庠生,于光绪甲辰年,郑考取文,生性朴讷,少华靡,教授门徒,相从甚众”。笔者小时候常常听父老乡亲赞颂白世国,敬称“先生”,白世国居住的房屋遗址,乡亲们敬称为“先生屋基”,白世国(树煊)葬凉水塘,小地名“七斗米”坡上。白世国(树煊)在民国乙丑年白氏家族《南阳氏族谱》(湖南省常德石印《白氏族谱》)中自称槐卿,谦虚谨慎,白树煊平生文章颇多,但绝大多数失传了,他运笔空灵,字句精炼,精妙绝伦,是酉水流域有名的土家族文化人。

猜你喜欢

酉水酉阳碑文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湘西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酉水:奔腾的湘西血脉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酉水:武陵故地 山河故人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关于酉水
酉阳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