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山派篆刻溯源

2013-04-02徐国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虞山印谱篆刻

徐国清

(常熟博物馆古琴馆,江苏 常熟 215500)

虞山派篆刻溯源

徐国清

(常熟博物馆古琴馆,江苏 常熟 215500)

虞山派篆刻,其渊源可追溯到元代缪贞,明代以戈汕为最著。清初,以邑人沈和、林皋、王瑾为代表,见重于印坛,而尤以林皋最杰出,创一代印风,形成虞山印派,并为时人所公认。清中晚期,以严源、毛琛、翁苞封为代表的一批印家,吸浙派、皖派之长,尚古朴之气,使虞山印派愈趋成熟。近代,虞山印坛出现了一位继往开来的巨擘赵石,得吴昌硕之亲授,然学吴而不为所囿,晚年突出封泥一路,创出独特的“赵派”印风,时人谓之“新虞山派”,蜚声海内外,对后世印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虞山派篆刻;林皋;赵石;影响

清初,常熟(虞山)印人林皋篆艺独步当代,其镌刻诸体,无一字不合法,无一笔不灵动。所作印章,白文用汉印法,朱文多小篆,间有缪篆,章法布局巧妙得体,刀法稳健流转,可谓精彩绝伦,其传布之广,影响深远达二百余年,至今犹未衰退。世人遂以地域之名称之为“虞山派”,也有以姓氏谓之“林派”。至清末民国,邑人赵石(字古泥)宗法印坛大师吴昌硕,深得其精髓。赵晚年以不懈努力,脱吴之窠臼,另辟新径,摹印文字上冲破古人“秦文不用汉合”的禁忌,章法处理上又匠心独运,非常显著地突出了对称性和装饰性的特征,刀法上打破了“转折忌方”的传统,变吴昌硕圆笔为方笔,开一代印风,从之者众,世人谓之“新虞山派”(又曰赵派),蜚声印坛。其弟子邓散木,将虞山派印风发扬光大传播到上海、北京、东北及台湾等地,并使之流传深广。虞山印派不仅在中国大陆,还深刻影响到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常熟的一些文化典籍,对虞山印派的出现作了这样的描述:“在虞山派形成之前,在印坛上涌现出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和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虞山派主要师吴门派,但又吸取徽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而又不失清新秀丽,沉稳凝重而又不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从而与海内诸派争雄。”[1]255建国后编修的《虞山镇志》[2]680等地方文献及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多沿用此说。笔者在对虞山印派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梳理中,并经多方资料印证,认为上述论断失之偏颇。虞山印派应是在元明清三代虞山印人努力和积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自成一脉而非从吴门而来。在其历史进程中,虞山印派从不固步自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汲取吴门、浙派、皖派等艺术流派的有益营养,不断走向艺术高峰,虞山印坛更是才俊辈出,代有传人,各领风骚。

元代,由于赵孟頫(1254-1322)在印学上的成就和作用,使中国篆刻艺术臻至成熟和完善。而虞山篆刻正是始于元代的缪贞(仲素),他是常熟琴川世家后人,好古博识,精于篆、隶,著有《书学明辨》[3]。其篆书宗法宋代张有和元当代名家虞集(号邵庵)。缪贞还是最早传承赵孟頫圆朱文印的虞山篆刻家。据明代龚立本《(崇祯)常熟县志》载:“至其摹印,得乎赵文敏公①赵文敏公即赵孟頫,他是刻肉筋篆印的,肉筋篆印即圆朱文印。,则又以正为变,又变为正,极乎精微,夺乎天造”[4]。

明代的虞山印坛,印人甚多,有戈汕、王亮、陆瑞徽、陈鸿、严栻等,均有事迹流传②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2-3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在钱谦贞所著《未学庵诗稿·尺五集》卷上,有“陆二兆登(陆瑞徽)以阮步兵‘轻薄好弦歌’手篆石章赠余酬之以诗”[5]的记载。严栻,字子张,号鬓珠头陀,严文靖公(严讷)之孙,曾为南明重臣、抗清名将瞿式稆刻“丙辰进士”印③此印现藏于常熟博物馆,藏品登记号:CB02884.,印有边款:“万历丙辰(1616年)余在京邸,适稼轩先生高捷南宫,作此以贺,清和月上浣栻。”作者把刻制此印的事由、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名字都在边款上写得明明白白。这是一方有纪年的名人印文物,是目前所见的虞山印人作品中最早的一枚实物印章,弥足珍贵。陈鸿(字煌图),崇祯十五年(1642年)副榜,官南京翰林院待诏。入清后,隐逸山林,终老不仕。工诗文善治印,著《印可》四卷④常熟博物馆藏《印可》上中下三册系清末邑人藏书家赵宗建(1824—1900年)之品(依据该书第一页钤印“非昔居士铭世之品”),藏品登记号:CB07233.、《隶释篆韵》六卷。在《印可》后还附有《有明印史》一卷,有陈鸿手摹明初刘基至明末董其昌等名人私印300余方,并有注录及小传[6]。王亮(字开度),明万历十六年(1618年)诸生。《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载其:“篆刻印章,刀法超绝”[7]86。在娄东(太仓)张氏《学山堂印谱》、虞山顾氏《小石山房印谱》卷五和《名印传真》卷四,均能见其印作。⑤参见归之春、马一超编著《馆藏常熟·印坛翘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从印作的艺术水准来看,其中当以戈汕的功力最为可观。据《重修常昭合志》载:“戈汕,初名国祚,字庄乐。善画”[8]753。另据王小龙的研究,戈汕与明代虞山琴派开创者严天池“同为琴友,又均擅长书画、诗词以及家俱品赏”,严天池为戈汕的《蝶几谱》作序《蝶几谱说》,事迹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引《光绪常昭合志稿》三十二“画家门”等资料称“戈汕字庄乐,能诗,善篆籀”。[9]75其代表作有“苍林”(白文)、“朝阳鸣风”(元朱文)留存[10]9。

清初的虞山印坛,人才济济,蔚为大观,沈和(字石民)、林皋(字鹤田)、王瑾(字亦怀)为代表性人物,成三足鼎立之势。沈和追踪吴门文彭,但其能从文彭入而又能出,刀法恬静沉着,苍润秀丽,名重一时。清周亮工著《印人传》载:“如石民真能自得师,真能以一灯绍国博者”(国博是吴门派鼻祖文彭的官名)。[11]8王瑾(字亦怀)并无明确师承,其篆刻动刀甚微,骨格青苍,气韵风秀。叶舟著《广印人传》中称其“画笔入古,王翚称之,篆刻亦高出时辈”⑥转引自归之春、周贤著《虞山印人录》,广陵书社2012年版,第17页。,有自刻《王亦怀印谱》[12]一册,是其后辈所收拾,成书于清雍正六年(1658年)。三人在艺术成就上,当以林皋为最。

林皋,字鹤田,一字鹤颠,更字学恬、学憩。生于清顺治十五年丁酉(1658年),并据对林皋刻“七十老翁何所求”(白文印)考证,卒年最早应在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13]12。他祖籍福建莆田,因随父游宦,定居常熟,是从小在常熟长大的,尝刻有“寄居仲雍山(即虞山)下”、“家在子游阙里(常熟城内西门)”、“虞山林皋”,有《宝砚斋印谱》⑦《宝砚斋印谱》,清康熙嘉定赵虹(饮谷)订,钤书本,常熟博物馆藏,藏品登记号:CB11302。(一卷本)首页自署“琴川林皋鹤田氏篆”等字样可证。[14]98

林皋少时,即锐意考古,凡《六书统》、《书学正韵》、《许氏说文》、《广金石韵府》等书,无不殚精竭智,穷搜极辨。在十六岁时,就携自己所刻的印作向虞山著名学者钱陆灿请教,钱氏赞叹不已,称其为“晚年印人中第一友”[15],并为林皋的第一种《宝砚斋印谱》作序⑧林皋自辑的《宝砚斋印谱》有三种,第一种即为他第一次自辑的印谱。。关于林皋篆刻的字法,南京人吴暻在其为《宝砚斋印谱》所作《序》中说:“入印全用汉篆,不杂史籀及钟、彝、敦、盘之文”,却又“最能逼肖秦、汉铜玉印神理”。[16]其篆法与章法,能以印章的大小方圆、文字内容的多少,“功侔造化,行微妙于笔墨之外,研变化于规矩之中,繁简相参,布置不紊,始得谓之神奇之巧”。[17]34

对于林皋篆刻的风格特点,篆刻界普遍认为是受娄东汪关、汪泓父子的影响。[18]105其实不然,汪氏父子的白文多拼笔,是他们的创造,林皋却无;汪印下垂之笔出锋处或方或圆混,林皋的白文在下垂之笔出锋处则较尖锐,是用双刀切刻所成,有秀丽之气。林皋朱文则完全承袭赵孟頫、缪贞、戈汕等传统圆朱文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所作朱文,转角圆润,线条亦柔亦刚,又有浑朴古拙之趣。如“子游里人”、“九牧后人”,章法严谨,匀净工整,平实而不板滞,线条流动而又挺劲,是从元明人特别是赵孟頫的圆朱文中变化而出,别有新意;又如“晴窗一日几回看”,线条细而不弱,笔意生动,全印七字,布置时把“晴”、“几”两字与上边相接,其他几字笔画安排繁简适度,疏密得体,聚散有序,条而不分,紧凑贯气,耐人寻味。[19]28当时书画名家如恽南田、王石谷、王麓台、吴渔山、马元驭、杨子鹤、僧目存及徐乾学、王俨斋、高江村等的用印,大都出自林皋手笔。其代表作如“杏花春雨江南”、“晴窗一日几回看”等无不脍炙人口。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奉贤人鞠履厚辑自刻印《坤皋铁笔》二册中就有仿刻“晴窗一日几回看”一印。[17]34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安徽歙县篆刻鉴藏家汪启溆在其所著《续印人传·卷二》的《丁敬传》中说:“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丁敬)力挽颓风”。可见在丁敬之前当时浙江东、西两道的篆刻爱好者齐学林皋,并把林皋的印风简称为“林派”[17]34。在山东潍县乾隆五十五年“御赐翰林”郭伟绩所著的《松筠桐荫馆印谱·序》[20]50中,则以林皋所在的地域命名,称为“虞山派”,又称“虞山印派”。故林皋是虞山派篆刻艺术的宗师。[17]34

从虞山派成名先后的历史阶段看,林皋居明代嘉靖时吴门派文彭和清初皖派程邃之后,略早于清乾隆时的浙派鼻祖丁敬。林皋、文彭、程邃、丁敬这些开派人物都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他们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在他们各自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林皋艺术风格特点,香港金石篆刻家易越石评曰:“以汉印为法度,能够在工整肥润中兼有疏宕剥落的情趣”[21]82。台湾冯作民辑《中国印谱》林皋条说:“他的篆刻绵密秀劲,极尽清丽之妙趣。”[18]105为我邑顾氏小石山房《名印传真》作序的太仓学者季锡畴(1791-1862)概括地说:“近代,鹤田以工丽胜(虞山印派),燕昌以飞白名,他如丁龙泓之魄力雄俊,陈曼生之结构谨严,小松次闲之笔意鹘突,尤为西泠诸贤之冠。”[22]丁龙泓即丁敬,浙派①张燕昌、丁龙泓、陈曼生、黄小松等均是浙派人物。的开山鼻祖,张燕昌则是丁敬的得意弟子。各人的印风,各人的个性,但流派的形成致非易事,不是每个篆刻家都能做到的。虞山印派当代传人,现年91岁高龄的印坛名宿归之春曾援引前人所述概括地说:“印之有派,如文之有派,创者无心,师者有意。于是名立派传”。林皋为虞山印派宗师,并非林皋自立,是后人师法其艺术的风格特点和成就而崇奉的尊称。

据篆刻、版本学家邑人庞士龙所辑《常熟印人录》载,在常熟当地传承林皋篆刻的有“钱湘灵之甥徐锦”,写兰竹而“铁笔绝似林鹤田的钱鉴(宏士)”。②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6、10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在清嘉庆年间,有叶岫云“先师法三桥(文彭),后成林鹤田之流亚”③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11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而成的《耕南草堂印谱》。至近代则有庞士龙的父亲庞裁初学文彭而后“醉心于林鹤田”④“醉心于林鹤田”为归之春语。参见归之春《虞山派篆刻的继承和创新》,载台北中华民国篆刻学会年刊《篆刻》,1993年第八期,第36页。所辑之《兰石轩印存》。

师法林皋并把林皋作品收录在他们所辑的《印谱》中的计有:丹徒包桂生自辑的《问经堂印谱》[23];先居常熟、后迁松江的吴晋自刻印《知止草堂印谱》⑤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9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顾湘、顾浩昆仲合辑的《小石山房印苑》[24]与顾浩自刻印《印原》[25]二卷本;严熙豫(杏斋)辑《述古堂印谱》①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14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钱宝汾(仲甫)各体俱备的《秋曝楼印章》四册等。②参见庞士龙辑《常熟印人录》(增订稿)第15页,1964年刻印本,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炎藏。此外除林皋自辑的《宝砚斋印谱》[26]外,在清康乾时期编辑出版的《学山堂印谱》[27]、《赖古堂印谱》[28]、《飞鸿堂印谱》[29]中,都收录有林皋作品。林皋篆艺历康、雍、乾、嘉四朝盛传不衰,道光、咸丰年间,丹徒著名篆刻家包桂生因专学林皋有极神肖之能,成《问经堂印谱》而一举成名。当代书法篆刻大家沙孟海(1900-1992)先生曾评价林皋治印“自具信心,不肯随波逐流”,“常刻细朱文,比文彭更高明”③转引自吴苇为常熟博物馆编《林皋印谱》所作之《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在中国印坛上,虞山派并不满足于一枝独秀的情状,总有不断创新前进的历程。林皋以后,乾隆年间有印人严源(素峰),系明相国文靖公严讷后裔,得家藏古铜玉印和印谱八卷,朝夕摩挲,悉心研究,又承名师徐浩庵指授,遂“得丁敬精髓,直窥浙派堂奥”④参见归之春《虞山派篆刻的继承和创新》,载台北中华民国篆刻学会年刊《篆刻》,1993年第八期,第35页。,成为一时新秀,篆艺一时无双;其印刻划遒劲卓越,如快剑斫阵,又如追风逐电,看似不拘常法,实仍深得秦汉印的精神,时可颉颃丁敬。其平生所作甚丰,曾汇集成谱,惜因财力困乏未能付梓。后汪启溆在其编辑的《续印人传》、《飞鸿堂印谱》中收录严源印作六方[13]20。此后直追浙派一路的虞山印人还有毛宝子、邵士贤、张嗣初、张雨生等。另有印人毛琛,篆刻能摄众美,兼取浙派之长,印风沉厚朴茂、风神流转,所治印作见顾氏《小石山房印苑》卷十一、《小石山房集名刻》、《名印传真》和孙思敬辑《漱芳书屋集印》卷二。[19]39严源、毛琛及稍后的翁苞封,他们各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巩固了清中期(乾嘉时期)虞山印派在国内篆刻界的地位和影响。

至清代晚期,林皋所创的虞山派渐趋式微,而沿文彭、沈和一路者,日趋工整,徒袭面貌,流于板实,当时皖派诸家为时人所好。虞山印人翁苞封(1806年出生)适时而出,篆刻以皖派邓石如为基础,兼取宋元法则,独辟路径,自成一家。以生动多致的笔意,坚实灵活的刀法,一扫康乾以来虞山印人墨守之风,彻底改变了虞山印人的积习。有《翁苞封封印存》传世。[30]74杨沂孙(1813-1881),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师从翁苞封学篆,曾着力研究过段玉裁、王先谦两家的文字学。篆籀从邓石如出,又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书体笔法,久而有独到之处。他的篆刻把文字学和书法两者有机结合,故成就非凡。在他提倡下,虞山印人讲究文字学蔚然成风。杨的学生殷用霖(字伯唐),技法新颖,朱文一划靠右切去,刀刀有顺次起落的痕迹,但亦并不松指,右面笔划完成以后,从靠左切去,那么整笔也就完成了。此技法,刀刀有法,切痕整齐,尤如机制,令人叹为观止。师生合作,杨氏篆其文,殷镌其石,成《可园印印》。[1]258殷氏另有自篆自刻印谱《臞鹤轩印谱》行世[30]85,杨之再传弟子陈俊贤、胡振飞等皆一脉相承。至此,在虞山印坛上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多元化群体,推动了虞山印派的繁荣和发展。

近代常熟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印坛巨擘赵石(1874-1933),号古泥。赵二十岁左右时,在常熟名人沈汝瑾家中治砚时得遇吴昌硕(1844-1927,号缶庐)。当吴看到赵石的刻印后赞叹不已,说:“当让此子出一头地”⑤智龛《赵古泥和封泥》,载《印林》第二卷第三期第12页,台北印林杂志社1981年。转引自高德胜的硕士论文《赵古泥篆刻艺术研究》第25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1999年。,由此赵便入室吴门,得吴亲炙,深得其心传。至中年,赵石治印与吴昌硕如出一辙,他的印谱就称为《缶庐拜印存》。中年以后,赵石积极吸收古陶、钟鼎、石鼓、诏版、瓦当、封泥等形式和字法入印,熔魏晋以前各种金石文字和秦汉印为一体,打破了过去“周文不与秦文合、秦篆不与汉缪篆合”⑥周文即钟鼎文,秦文即小篆。等禁忌,篆法字形结构上紧下宽,如宝塔形和梯形,其层次如层楼重叠,又稳如泰山;于章法上别有会心,深得分朱布白之奥秘,一印入手,反复布置,务求精当,非常显著地突出了对称性和装饰性的特征,线条分布停匀,左右对称,重心平稳,富装饰美,使字与字之间和谐协调、浑然天成,印面显得生动活泼、一派灵机。晚年,赵石技艺几近圆融,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深感“汉凿印无圆转者”,大概也是“熟后求生”,谋求突破,遂变吴昌硕的圆笔为方笔,虽貌与吴离,而神与古合。如印作“劲草庐主”和“范曾灏印”等,打破了“转折忌露方”的传统,其效果更见劲峻、峭拔和生辣,益显得从吴昌硕的印模中挣脱而出,另具面目,时人称为“赵派”。为与清代赵之谦之风区别,后人遂以地域之名尊称为“新虞山派”,赵石当为“新虞山派”宗匠,也是上承常熟清初“虞山印派”之后创新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31]赵弟子甚多,最著名者为上海邓散木。邓散木得赵教诲,获其心髓。他进一步突出赵氏风格,其作品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在篆法章法上又有新发展,有胜蓝之誉,与齐白石齐名,有“南邓北齐”之称。所著《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8次,印数达14万册,在日本有译本出版。赵氏独生女赵林(1907-2005年),字晋凤,寓居上海,自幼受家庭熏陶,尽得父亲家传,刀法猛利、生辣,印风苍劲爽浪,不让须眉,为当代寥寥可数的女篆刻家。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赵古泥印谱》和《邓散木印谱》之后,于1993年1月由日本东京堂出版了《赵古泥赵林父女印谱》,遂有“父女神刀”之誉。其自刻印有《晋凤印谱》10多本。

与赵石同时代的篆刻高手庞裁(1875-1938),初学文三桥一路的朱冶亭,后学林鹤田,刻有《诗品印草》、《仿古印草》、《游戏印草》、《残石印草》、《桃李园序》等18册,惜于日本侵华常熟沦陷时散失殆尽。[32]781新中国成立后,其子庞士龙承其业,收拾残本,辑《兰石轩印草》[33]劫余集2册;搜集赵石遗作辑《赵古泥印谱》一卷本[34]、二卷本[35]等两种;因受赵之影响,所刻印亦近赵石,唯少残破。并辑《常熟印人录》一卷和自刻印成《云斋铁笔》[36]一卷。

1956年,常熟政协成立金石研究组,庞士龙任组长,这是本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篆刻社团组织。当年即创作了《虞山十八景印谱》①《虞山十八景印谱》为金石研究组集体创作第一种,政协常熟市委员会刊印,1956年钤印本,现藏常熟市图书馆。和《毛主席沁园春词印谱》,并于1959年汇订成《笔歌墨舞》,向国庆十周年献礼。[2]6801961年,县文化馆举办第一届书画篆刻展,“虞山十八景”篆刻参加展出获得好评。“文革”中,篆刻艺术横遭摧残,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名人印谱散失大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邑人言公达等在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发起成立常熟市书法篆刻者工作协会,并于1989年9月同常熟市文化局合作编印出版《常熟名胜书法篆刻选》②《常熟名胜书法篆刻选》,铅印本(常熟市教育印刷厂印刷),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归之春收藏。,入编篆刻68方,参加篆刻作者有言公达、蔡绍心、归之春等10多人。这是解放后篆刻作品编印出版的第一次结集。1986年8月,虞山镇老年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文娱、宣传金石组等组织。1987年,在庞士龙前辈支持下,吸收中青年篆刻爱好者组织“虞山印社”,至今已有四届。首任社长蔡绍心,第二、三任社长归之春,现社长吴伟,成员五十多名。2002年,虞山镇建立篆刻艺术馆。2004年,扩建篆刻艺术馆。2005年,虞山镇被评为省特色文化(篆刻)之乡。2008年,依托文保单位,将篆刻艺馆术迁移至荷香馆张宅更名虞山派篆刻艺术馆,该馆集展览、创作、研究、交流为一体,为虞山印派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年,虞山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篆刻)之乡”。2009年,“虞山派篆刻艺术”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虞山印派,雏形于元明,开创于清初,变革于清中,发展于清晚,迄今300余年,在常熟与“诗、画、琴”并称虞山四大艺术流派。虞山印派,已深深融入常熟山水之灵秀,成为中国印学界之亮点。

[1]何振球,严明.常熟文化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

[2]虞山镇志编纂委员会.虞山镇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庞鸿文,编修.人物志十一之一[O]//常昭合志:卷三十二.光绪甲辰活版排印.常熟图书馆藏.

[4]龚立本.常熟县志[O].明末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5]钱谦贞.未学庵诗稿·尺五集:卷上[O].清初汲古阁刻本.常熟图书馆藏.

[6]钱浚,吴慧虞.常熟博物馆藏印集·引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7]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K].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8]重修常昭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修常昭合志(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王小龙.几则有关严天池的新史料[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

[10]顾湘,顾浩.小石山房印谱:卷三[O].石印本.清道光八年.常熟图书馆藏.

[11]周亮工.印人传:卷二[O].铅印本.西泠印社,宣统二年.常熟图书馆藏.

[12]王瑾.王亦怀印谱[O].清雍正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13]归之春,周贤.虞山印人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2.

[14]常熟图书馆.常熟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M].常熟:常熟市彩龙印务发展有限公司,2003.

[15]常熟博物馆.林皋印谱·序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6]常熟博物馆.林皋印谱·序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7]归之春.虞山派篆刻历史钩沉——林皋研究[M]//《西泠印社》社刊:总第二十九辑.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18]冯作民.中国印谱[M].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发行所),1990.

[19]归之春,马一超.馆藏常熟·印坛翘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20]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21]易越石.历代印学家概述[M].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2]季锡畴.序[M]//顾湘.名印传真:卷一.光绪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23]吴苇.序[M]//常熟博物馆.林皋印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4]顾湘,顾浩.小石山房印苑[O].海虞顾氏藏板钤印本.光绪甲辰.常熟图书馆藏.

[25]顾浩.印原[O].清道光二十八年自刻石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26]林皋.宝砚斋印谱[O].清康熙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27]吴启淑.学山堂印谱[O].清乾隆刻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28]周亮工.赖古堂印谱[O].清康熙刻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29]汪启淑.飞鸿堂印谱[O].近代影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30]戈炳根.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1]归之春.二春草堂金石文集[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25-27.

[32]瞿鸿烈.常熟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3]庞士龙.兰石轩印草[O].(兰石轩珍藏)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34]庞士龙.赵古泥印谱[O].一卷本.师米斋钤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35]庞士龙.赵古泥印谱[O].二卷本.赵石刻印.兰石轩朱墨拓本.常熟图书馆藏.

[36]庞士龙.云斋铁笔[Z].民国钤印本.虞山派篆刻艺术馆藏.

On the Origin of Yushan School of Seal Cutting

XU Guo-qing
(Changshu Museum&Guqin Museum,Changshu 215500,China)

The origin of Yushan School of Seal Cutt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Miao Zhen in the Yuan Dynasty.The most famous one was Ge Shan in the Ming Dynasty.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Shen He,Lin Gao and Wang Jin,all of whom were from Changshu,we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rt of seal cutting.Lin Gao was the most prominent,who created the style of that time,and established“Yushan School of Seal”,which was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of that time.In the mid and late Qing Dynasty,the representatives of seal carvers,such as Yan Yuan, Mao Chen and Weng Baofeng,absorbed the strengths from Zhejiang School and Anhui School,advocated a quaint atmosphere,and increasingly matured Yushan School of Seal.In modern times,there emerged a giant by the name of Zhao Shi in Yushan School of Seal,who was the student of Wu Changshuo.However,he learned from Wu in⁃stead of being limited by Wu.In his late time,he created the unique seal style of“Zhao School”,which was called the“New Yushan School of Seal”by the people of that time and renowned at home and abroad.Thus,he had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on the later seal learners.

Yushan School of Seal Cutting;Lin Gao;Zhao Shi;impact

G127

A

1008-2794(2013)01-0117-06

2013-05-17

徐国清(1967—),男,江苏常熟人,副馆长、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虞山艺术流派史。

猜你喜欢

虞山印谱篆刻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古意盎然说印谱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篆刻
特殊的“古籍”
瑩波篆刻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虞山城门
麦积山石窟艺术印谱
——王明亚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