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实效性检验标准研究

2013-04-01施咏清钱立生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三进价值体系价值观

施咏清,钱立生

(安徽科技学院 a.教务处;b.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1 引言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简称“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培育和塑造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体现。要检验和增强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实效性,应紧紧扣住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认知、价值认可、价值践行,以认知为基石,以情感为酵素,以意志为保证,最终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笔者于2012年9月10日——11月27日,向安徽科技学院各教学院部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70份,回收问卷517份,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5.16%。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座谈会、个别访谈等调查方式,充分收集一手资料。以下数据均来自此次调研。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检验标准探讨

2.1 检验标准之一——价值认知度

知,认知,是指人脑收集、加工、整理、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即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发展态势、与他物的联系等本质规律的把握。价值认知,从价值哲学意义上来看,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1],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体据此对客观事物进行是非、好坏、善恶判定,采取相应行为的内在标尺。相对于价值认可、价值践行来说,位于初级感性认知阶段,是后两者得以实现的先导、依据和前提。只有在感性认识达到一定深度的前提下,通过思辨和已成形的个人价值观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才能经由“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即达到价值认可阶段。所以,要检验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实效性,首先要考察大学生对其科学内涵、战略任务、主要内容等基本理念的实际掌握程度。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100%的学生能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居于核心地位”;97%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93%的学生能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获取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报纸、电视、朋友”分别占 31%、26%、16%、19%、8%。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体系有着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其认识较为肤浅,仅停留在词语理解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的快速兴起,促使海量信息跨地区、跨国界自由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和无国界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逐步加剧,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民族认可感和国家观念。作为民族文明最新成果的辐射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价值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高校应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建立网络课堂,利用网络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多视角、全方位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力求其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强意识传播的实际效用。

2.2 检验标准之二——价值认可度

认可,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认、肯定。价值认可,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2]。即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是一切社会认可的基础,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让人迷惑不解、歧见纷呈的价值论事实,具有深刻性、稳定性等特点。有了价值认可,人们之间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情,情感,属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观念去评价他人品行,或心理需要有无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感认可是人们在与事物发生联系过程中,当其“认可”这种联系时,愿意保持这种关系,并对该事物产生极大兴趣,乐于接受其影响的一种情绪。在社会政治、文化交往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心理相向性在情感上的体现以及主体对客体在情感上的认可,是价值认知在个体内部升华形成的信念,是一种起着中介作用的内部驱动力,通常表现为对某种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一经形成,就会对价值认知有巨大的强化作用,对行为认可有导向作用。可以说,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可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头脑,内化为个体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个体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检验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实效性,就是紧紧扣住“情”这一心理要素,充分发挥其对价值认可的强化作用,检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可程度,检验学生是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由此引发强烈的情感去接受、认可其价值观,乐于接受其正面、积极影响。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80%的学生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非常必要”的,56%和21%的学生分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显著或比较显著,76%的学生认为“坚持与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端正社会风气是非常有益的”。在“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的重要意义”问题中,81%的同学都联系 “骑车男见义勇为抡自行车制服抢劫犯”、“佛山两岁小童被碾压数次无人施救”、“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未果走上不归路”、药家鑫事件、城管执法、暴力拆迁等社会热点话题,有理有据地详细阐述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与同龄人相比,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更为敏感,对现实的思考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3]。当然,人们的价值观是受情感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肯定,必须契合人性、顺应民意。“三进”工作,仅仅依靠宣传、灌输、说教抽象理念,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无法达到有效的群体认可,必须立足于普遍的社会情绪,诉诸情感,以民生为切入口,把情感认可作为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先导和中介,尊重事实在前,价值引导在后,将引导寓于传播载体中,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形成执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同时,美国著名学者威廉·F·斯通在其所著的《政治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师对于某一理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情实景,采用事件再现、情境模拟、情感熏陶、精神解读等形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不断补充密切联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理论问题,彰显体系的理论魅力、实践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结合当今大学生情感丰富易变、易受感染的特点,剖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等具体问题,把蕴含在教材、读本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高效地传递出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促使其产生思想、情感、心理的共鸣,深化其情感体验,实现其价值认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亲和力,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增加“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2.3 检验标准之三——价值践行度

价值认知、价值认可这两阶段,仅仅是从价值观念的层面,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感知、价值的认知、情感的认可,完成了个体价值观内化的第一步,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只有形成价值行为习惯,把一时行为转化为一贯行为、自觉行为,真正形成某种品质,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意,意志,是个体自觉克服内外障碍,完成预定行为,实现动机的过程,对个体行为的产生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具有果断性、坚韧性、自控性的特点。价值践行,以价值认知为基础,受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和驱使,同时又对价值认知、情感与意志起检验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表现,与检验其成效的最终尺度和最高标准。所以,要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实效性,就是要检验大学生是否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外在的具体行动,“三进”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明确道德要求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关于“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阻力”,依次是多元价值观冲击占40%,社会风气影响21%、个人利益考虑18%、教育形式化11%、就业压力10%。关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非常同意占62%。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形式”,选团队形式的高达63%,个人形式占37%。关于“大学生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社会实践分别占34%、30%、36%。

由此可见: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格局调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多变、多元、多样的方向发展,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精神信仰方面,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社会价值取向并存,突出表现为社会精神支柱有所倾斜,马克思主义信仰薄弱;在道德信念方面,思想观念进步与道德行为失范并存,突出表现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怀疑态度,荣辱观错位问题较明显,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念动摇。“三进”工作的开展,就是要明确教学内容的切入点[4],搭建道德实践、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支持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调整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利用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知耻改过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明辨是非荣辱,加强自我约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义务感,主动投身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人生追求。其实效性完全可以通过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行动体现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习惯,把社会主义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明理念等设计成具体活动,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群众中去感受、到模范中去学习、到爱国教育基地去参观,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培育需求,使其在自主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努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的紧迫感、现实感和真切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力量及真理性,并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5]。因此,我们必须从价值认知度、价值认可度、价值践行度等方面着手,检验“三进”工作的实效性,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

[1]姜国峰,李敏.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多维模式的心理学解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1(3):72-74.

[2]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l8-20.

[3]田华丽,宋海龙.高校“两课”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43.

[4]杨家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十七大精神的“三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11-113.

[5]杨勇.对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战略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2(3):58-60.

猜你喜欢

三进价值体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棋乐
藏垢纳污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