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探新

2013-04-01伊海燕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政治

伊海燕

(安徽省行政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59)

新媒体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设备终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新媒体的受众身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二者身份同时兼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做了这样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出现较晚,但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新换代快是新媒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其次,它还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开放性等特点[1]。

了解一定深度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及其背景,熟悉和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工作是对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要去面对和学习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新媒体软、硬件环境变化为导线,来讨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跟进。

1 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以学生群体信息接收与发布的软、硬件环境为视角

1.1 学生群体接受与发布的软硬件环境分析

从根本来说,新媒体对于所有人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发布和接收的平台。了解网络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历史和特性有助于我们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中国国内第一个开放的网络论坛平台曙光BBS成立,此后众多院校建立了自己的BBS。BBS除了提供发布信息的平台之外,还提供实时聊天的功能——聊天室,这项附加功能后来演变成各大网站的公共聊天室。BBS不仅仅是一种新文化的开端,而且也成为互联网的主流文化。随着互联网自身的不断发展,BBS也逐渐完善,同时演变出了各种聊天工具,BBS的聊天功能逐渐淡化。从1999年开始,即时通讯(IM)软件开始在国内的互联网上迅速流行,包括ICQ、腾讯OICQ(后改名为腾讯QQ)、微软MSN、新浪 UC,网易泡泡等。从2002年开始,即时通讯工具移植到了手机上,但是由于当时的手机上网资费较高,使用人群并没有迅速扩大。2005年博客开始出现、国内著名的SNS社交网站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成立。2008年全国各大网站的公共聊天室全部关闭。随着手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2009年中国手机上网资费大幅度下调,手机上网人数迅速增加[2],也使得有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实时传播方式在普通人群中流行起来。到了2010年,之前非常热门的博客也被使用手机发布的微博所超越。2012年微信、飞聊、米聊等跨平台的通讯工具开始流行,博客也出现了语音博客。

从软件的角度来看,在即时通讯工具流行之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依然可以控制在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之下。BBS很多人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即使后来全站同时在线人数最多也没有超过3000人。而且,BBS账号的注册需要进行身份审核,发布的信息主要在校园网、教育网内部流传,从而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监管。因此仅仅以校园内部网络环境来说,根据现在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网络环境是相对容易的。但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特别是其中的某些功能的出现,例如QQ群,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可能被排斥在教育对象的群体之外,例如当在没有加入某个群之前,你无法确切知道群里有哪些人、交流哪些信息。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带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只要对方不同意,普通人对于对方身份信息的确认变得彻底无法实现。如果说QQ群的人数还是有上限的话,那么曾经在各大网站非常热门的聊天室里则是人数众多,最新的博客、微博、论坛等交流的对象人数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甚至如飞聊、微信等最新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帮你找到附近的、全国的甚至全世界的处于同一平台下的陌生人。因此,在现在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发布的信息内容、交流的人群的监管往往只能局限在校园网范围。从硬件的角度来看,在2009年之前上网的前提条件主要还是需要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由于台式机的特性决定了上网地点相对固定,上网时间不可能太长,上网频率不可能太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现在相比也慢了很多。这对于信息发布、接收的监管是有利的。随着手机上网变得越来越方便、公共无线网络技术(WIFI)的发展,上网已经成了只要在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能实现的事情,很多人常常二十四小时都挂在网上。这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学生发布信息的地点和交流的内容无法了解。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信息来源变得无处不在,即使在政府的强力监管下,只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所谓的“翻墙”依然可以实现。

1.2 新媒体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软、硬件发展的特点,对于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多的挑战:(1)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消失了,在接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育对象选择的主动权增强。(2)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无处不在,因为所有的信息来源点都可以认为是阵地,想都占领却又往往力不能及。(3)堵和灌输的办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完全行不通,教育者发布的信息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内容很容易通过网络进行获取或验证,导致一部分受教育者甚至比教育者了解的知识更多、更全面。

2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2.1 平等信任的交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

以上论述更多的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讨论的,是一种俯视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当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信任,并把教育者当作良师益友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寻求教育者的帮助,反之,当他们不信任甚至提防教育者的时候,即使教育者已经加入了他们所建立的虚拟平台(如QQ群),教育者依然无法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有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会抱怨:“有正常的渠道不采用,到网上去乱说”,但是他们往往并没有思考自己所说的渠道是否真的畅通、是否真的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没思考自己的学生为什么有事情不先与自己交流而是发到网络上。其实,除了极少数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会优先选择能解决所遇到问题的正常渠道来反映各类问题。现在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各种观念,但他们在思想上并不完全成熟,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时容易感到迷茫、容易出现疑惑,需要有人能给予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同时,他们也比较单纯,更加容易接受他们认为信得过的人的话。因此,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淡化自己监督者、管理者的身份,努力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才是最重要的方法。

2.2 多环节联动是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是无法完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政教师、团学组织、学校甚至社会等各个环节共同做好这一工作,具体来说,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跟进要做到四个“坚持”。

(1)思想政治课坚持与时俱进,虚实相结合。

在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有以下现象:学生集中坐后排,前排空荡荡,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在座的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这表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式已经与时代严重脱节,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更生动的、能吸引注意力的教学氛围;在课下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的、主动的向学生传递理论和实践知识。达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教育效果。

(2)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疏导的方法,正面引导为主,网上网下相结合。

首先,需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应该建立各自的BBS网站,让学生对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方便的提出,并做到提出的问题有人回答、有人落实。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有助于将有关学生的各类问题解决在校园内部。

其次,加强网络监督员的队伍,及时引导舆情。虽然外部环境是学校无法掌控的,但是学校内部的网络环境是可监管的,例如学校的BBS、各类网站等。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监督员的队伍建设,及时引导舆情。好的舆论环境可以使得学生更愿意到这个平台来发布信息。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正面引导既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在网下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听证等方式进行。网上、网下互动结合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请进与走出相结合。

请进来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能够吸引大学生眼球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类平台应具备以下特点,浏览顺畅、界面友好、内容有亲和力(采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有实际意义并辅以理论指导(例如能方便的找到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事例等)。这样的平台可以使得学生减少在网上漫无目的的到处浏览的时间,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走出去是指对于学生自己建立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以隐藏的身份或者真实身份主动要求进入,尽可能多的占领可以占领的阵地。在这类公共平台上的交流,应淡化自己监督者的身份,更多的体现平等、自由的交流态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态度更能了解到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4)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实践带动思想的主线,理论实践相结合。

首先,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针对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各类特长的特点和状况,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举办各类学生喜欢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也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些老师不能理解团学活动的真正意义,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钱,从而阻碍甚至反对学生活动。这是不正确的,学生生活不仅仅也不可能只有学习。学生多余的精力如果不能在正常的有监管的渠道中挥发,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无法监管到的渠道中发挥,并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而且,根据实践中的情况来看,毕业以后发展前途好的人,往往是那些在校期间既学习成绩优良同时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当学生干部的同学。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希望招收有一定专业知识、品行端正、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中的“舆论领袖”。学生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对于新媒体技术更加容易上手,学校可以主动支持各类团学组织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方式浏览的平台,如微博、主页,自己的同学建立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团学组织中的学生干部通常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应对这类学生加强指导,使他们成为“舆论领袖”。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2.3 坚持不懈的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需要了解一定的新媒体知识;熟悉常见的新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语言;具有较强的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的沟通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辨认网络中的各类信息;努力使自己成为“舆论领导”。学校应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及时的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并尽可能的建立一支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3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复杂性增大了很多,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这一工作是当前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由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更新认识,利用好新媒体,多环节联动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45-46.

[2]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3-12].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0nrd/201207/t20120710_31687.htm.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