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背景下健康老龄化的思考

2013-04-01江锡富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养老

江锡富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项有效而积极的战略对策和目标。1987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就个体而言,健康老龄化是指人进入老年之后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与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就群体而言,健康老龄化包含老年群体的和谐,主要有老年群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及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和谐发展。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1990年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1995年10月,我国人口学家邬沧萍教授对健康老龄化的涵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科学地指出健康老龄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概念,是围绕“健康、保障、参与”的目标,从而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种主体思路和战略对策。其主要内容与我国提出的做好老龄工作要达到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六大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我国人口迅速老化进程中,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未雨绸缪,围绕“六个老有”目标,以“关心、帮助、服务老人”为中心,加大做好老龄工作的力度,逐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统计,2000年底,中国 65岁以上人口达8872万人,占总人口的7.0%,表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亿,比重为13.7%。2013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预计2013年至2033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比重高达34.1%,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比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1亿。与此同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目前2100万增加到2050年的1.08亿,比重由11.4%提高到22.3%。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率达30%以上,9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率高达50%以上。可见,我国将来能否公平、健康的养老,这个问题不容乐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也日前凸显,公正对待老年人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和谐社会便不可能实现,发展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1]。我们对老龄问题的认识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应该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认识老龄问题。

2 人口老龄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冲击

在我国现阶段,老龄问题不仅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且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诸多方面,必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1 养老负担加重引发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激增

首先是生活的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老年人口绝对量增加,使国家、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异地转移,特别是城市“4-2-1”家庭结构形成等使社会和家庭抚养系数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城市老人养老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工资,生活的自立能力越来越弱,农村老人甚至在高龄阶段还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其次是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进入老年社会,更多的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自身原因导致体弱多病,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威胁,如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癌症、糖尿病、支气管炎及脑血管疾病等,此外,老年痴呆、白内障等疾病也在增加。据统计,老年群体60%以上均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而且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延长,根据我们现在国家的平均健康状况,一个60岁的老年人,他的平均预期寿命还能活十几年,但是这十几年里,平均有一半时间都患有慢性病,就是说带病在那里活着[2]。特别是在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下,这些疾病更为常见。在治疗中,不但花费大,而且对身体消耗也很大,又势必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说,往往采取“大病治小病扛”的办法。从节约医疗费用角度出发,老年人就诊的途径总体看是市级以下医院,在城市城镇主要是以县、市级医院为主,而乡村主要是以社区医院为主,另有大约20%的老人不去医院和诊所就诊,而是得病后进行自我医疗[3],导致残疾率较高。这些疾病的缠身和折磨,致使晚年生活的幸福感缺失,严重者是苦度晚年。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老人幸福养老”。虽然国家也已实行基本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目前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保障程度低、覆盖面有限,一些老人总觉得晚年生活有着落、能安度的保险系数不高,尤其是在物价不断上涨情况下,收入变化不大,而支出增多,生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不但没提升反而还在下降,更谈不上生活质量提高了,感觉自己为社会贡献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生活还不能安定,于是难免顾虑重重,甚至是牢骚满腹,怨恨社会。所以,老年人只有在经济充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健康水平,拥有一个健康的、安定的晚年生活,这不仅关系到生活安全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社会照料服务压力凸显

老龄社会中老年人口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离不开人们的关心和照料。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高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或丧失、生理机能的衰退、疾病的缠绕,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老年家庭“空巢化”、中青年子女照护失能以及养老资金匮乏,无力请人专门陪护,家庭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致使社会照料服务压力凸显。据统计,我国目前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8.81%,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总量已经超过1270万人,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龄人口约有200万人。在精神慰藉方面更为缺乏,一些孤独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早亡等现象时有发生。如社会报导的孤寡老人独死家中长时间无人知晓案例已不新鲜。社会对老人缺少温暖与关爱,没有完全满足老年人口的社会需求和利益诉求,忽视老年群体的存在,使老年人口的权益受到削弱或损害,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后果。显然都是违背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危害极大。

2.3 家庭或社会代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矛盾

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那就是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两代人关系却疏远了,孝道丧失了,严重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在家庭代际关系方面,由于老年人口增多,对于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不仅要承受经济上负担,还要承受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的时间支出,时间一长,使得部分年轻人敬老养老意识淡化,认为人老不中用了,看不起老人,歧视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甚至有的干涉老人婚姻、争夺老人财产、虐待老人、遗弃老人……这些人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传统孝道观念日渐淡化,致使代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谐,从而加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另外,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矛盾纠纷,严重的可导致尊严和生命价值的丧失。

其次,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从而使社会资金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而用于青壮年人的费用相对减少,结果可能导致两部分人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总之,这种代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际关系的不和谐就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4]。

2.4 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子女忙于工作或打工奔波而疏于陪伴父母,传统的居住和养老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家庭成员上班、上学之后,老人就成了“孤家寡人”,“空巢家庭”的数量增多。目前在我国一些主要的大城市,空巢家庭已占老人家庭的1/3左右,其中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无人照料;未来十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由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条件、精神状况,加上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心理逐渐脆弱,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城市老人退休后一下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研究表明,离退休后约有1/3的老年人感到各种不适,尤其随着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倒置,空巢家庭的增多,老年出现抑郁、孤独、失落等负性情绪不在少数[5];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孤独、焦虑、无助感、无成就感都是“空巢老人”普遍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会使更多的“空巢老人”成为需要帮助、渴求同情、渴望抚慰的弱势群体。

3 健康老龄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而健康老龄化说到底就是指身体、心理、智力、功能和生活等方面正常健康的老年人、老年群体要与人的自身、自然、社会、组织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3.1 健康的老年人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老龄社会,健康的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由于自身所处社会地位以及特定条件等因素的决定,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包括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智力等。他们不是可有可无或无所作为了,不中用了,而是蕴藏着的巨大人力资源,尽管离开了社会工作岗位,只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仍然对社会对家庭能做出贡献,发挥余热,再次创业,成就事业。部分老人还自觉自愿成为维护社会治安、思想教育阵地方面的中坚力量。

3.2 老年群体的自身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如果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面对人口老化程度的加深,唯有让老人全面融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让老年人口能够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提高他们分享快乐、继续学习、健康工作和生活的源泉和能力,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促成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老年群体生活的和谐发展状态,而老年群体的和谐发展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3 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又包含着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首先要建立在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上。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5]。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应该体现在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实现上。对于老年人口来说,他们曾经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年老体弱之际,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照和“反哺”,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老龄人口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老年人更应该被看作社会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应该把他们从社会中分离出去、单纯作为受保护的对象。老龄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和谐相处,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体现。

4 实现健康老龄化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4.1 树立正确的老龄观

健康老龄化就是要求积极做好老年人的健康保障、保健和参与服务工作,体现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关爱,使人们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在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我们不能将老年人口视为社会负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经验、技术、智慧等人力资源,他们也是未来和谐社会建设一个组成部分。

4.2 构建“老年心理干预工程”和营造尊老敬老的伦理环境

全社会要重视对老龄问题的研究,根据老年人的特征,结合当前老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可塑性程度以及抗心理压力等状况,研究制定“老年心理干预工程”。即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的新风尚,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时时更多地关心老年人生活,创造条件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在老年人中树立健康新理念,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会,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例如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实行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老年证”,可以免费乘车、进公园,不仅方便了老人,也是很温馨的安慰,从而大大消除了一些老人孤寂、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还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如社区保健、家庭保健,建立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临终关怀、专科康复等形式的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并使之与社会、经济、资源发展相适应。

4.3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对老年人来说,社会保障主要是解决 “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目前我国虽已建立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但保障功能很弱化,随着家庭小型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下降,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来补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已是老年人的强烈要求。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制度已出台关键在落实。同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开展预防和监测工作。

4.4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认真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老龄产业模式,开拓适合老人无偿或低偿的的工种,设置适合老人工作的岗位,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服务。例如守门、看守仓库,生活技能培训、心理安慰、陪聊、家庭邻里矛盾调解员等。同时,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援助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交流平台,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5 进一步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老年教育说到底就是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继续受教育既是老年人享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同时又是提高老年人整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7]。通过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提高老年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变化及相关关系新的感悟与认知,使他们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促进老年群体优化,带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和谐。

4.6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不仅只为现在的老年人着想,也是为未来的老年人着想,应当从幼儿、少年、青年时期,就要注意人的身心健康锻练,为健康老龄化做准备,及早做出规划。同时,社会还要注重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工作。所谓老年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要考虑未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养老金的筹集与发放不能以牺牲未来的支付能力来满足当前的支付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到养老金的承担者的承受能力[4]。

5 结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实现健康老龄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创新养老模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强化对老龄人口的医疗和照料服务,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体系;依法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适合老年生活的和谐氛围,努力促进代际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许爱花.发展为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89-90.

[2]桂世勋.幸福养老与和谐社会[N].南湖晚报,2009-07-12.

[3]刘娅,王胜今,姜波.吉林省四平地区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人口学刊,2010(2):28-34.

[4]秦婧雅.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6(6): 34-37.

[5]金传斌,吴建国.基于可持续的我国健康老龄化路径选择[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7):10-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7]郭莲纯.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69-72.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