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分析
2013-04-01胡赛明
胡赛明,吴 越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1]。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要求,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等任务目标。地方高校靠地方政府进行财政供养和管理,是为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实现服务地方使命的有效形式。研究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厘清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有利于处理好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维持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有序进行。
一、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四大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为高校提供了办学经费的支持,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也得到提高。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
大学的价值体现在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杰出的人才。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实践绝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限制,地方高校存在着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学生虽然具备相对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毕业生整体竞争力不强,就业不良,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多种问题。地方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关注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科研机会,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充分体验科研创新的氛围与过程,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产业和教育两者都应以学生为一切活动的中心。[2]学生需要经过实践得到锻炼才能磨炼为人才,仅凭高校自身并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需要。而通过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开发的策划与建设,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工厂和适应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在产学研合作中接触和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科研成果,积极参与产品研发,一方面使得其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提高科研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其研究领域得以拓宽;另一方面,教师也更新了自身知识结构,深化了自身理论知识,丰富了实践经验,把在研发中了解和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还会使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更强。
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高校的办学质量获得提升,自身获得发展,社会影响力得以扩大,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首先,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地方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与水平也向社会展现了高校的教学实力。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实践中,更好地凝练自身的办学精神,同时使办学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其次,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会不断地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招生专业等进行调整与改革。同时,由于资源共享,企业的仪器设备弥补了地方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效益,实现高校自身的发展。再次,了解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更具针对性,进而研发出更具应用价值的成果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最后,高校的社会影响得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彰显。
(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补充教育和科研经费
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拨款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1986—199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4年我国在47所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制度改革,1997年该改革在1 050所高校全面展开,至此,国家包揽全部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离开我国的历史舞台,经费来源进入多元化时代。从1997年开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呈波 动状态,1997—2011 年 依次 为 2.36%[3]、2.41%[3]、 2.55%[3]、 2.58%[3]、 2.79%[3]、2.90%[3]、 2.84%[3]、 2.79%[3]、 2.82%[3]、3.00%[3]、 3.32%[4]、 3.48%[5]、 3.59%[6]、3.66%[7]、3.93%[8]。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竞争加剧,资源缺乏。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能够自给自足,所有组织都必须与其所在环境进行交换,以求得生存。[9]对资源的需求使得组织必须依靠外部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10]当前,我国高校缺少教育和科研经费,而企业又有大量资金,高校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稀缺的资源中分一杯羹,生存下来,就需要主动出击,从企业或其他渠道获取经费,补充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产学研合作是解决高校经费不足及其他资源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地方高校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经费拨款远不能满足自身应用研究的需要,但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但可以获得企业的科研投入,而且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获得经济收入,这样就解决了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加强了教师参与产品研发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针对性也更强。通过产学研合作,主动从企事业单位承担“横向课题”,从地方政府承担“纵向课题”,完成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地方高校获得了必要的发展资金,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
二、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追求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竞争已成为当今区域间最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减轻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所带来的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对产学研合作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同时希望通过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优势理论[11]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又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当今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极为恶劣,面临着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相对饱和及国际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与挑战。提高企业自身的内在价值、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12]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在社会系统和社会交换中,当一方不完全拥有达成某一目标的全部资源而又没有可替代的资源时,总是存在着对环境或掌握这一资源的其他组织的依赖。[9]很多地方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生产技术力量薄弱,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科研开发能力较强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集中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好可以满足企业的这些需要。2005—2009年,广东省通过1万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 000多个,实现产值7 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千亿元,并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自有品牌,孕育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3]通过产学研合作,地方企业能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与水平,获取新的技术发展动态,满足自身技术创新的要求,并从高校获得人才、技术、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支持,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规模以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情况为:申请专利386 075件,有效发明专利201 089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56 031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 49.093 9 亿元。[14]通过与高校合办专业、研究生班以及各类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进行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有效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促使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软实力。
(二)追求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为一种典型的营利性组织,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改善或更新相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利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各种各样的利益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利益是物质利益,亦即经济利益,因为物质利益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15]企业通过从当地高校购买应用价值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通过与地方高校共同研发产品,然后投入市场,可能会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据相关资料统计,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266 232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6 845.94亿元,新产品产值约100 890.46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约 100 582.72 亿元。[14]通过从地方高校招聘实用型技术人才或者将本企业的一些员工送入当地高校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最终能为中小企业不断获取客观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高校的仪器设备进行产品分析、检测和测量等以支持自身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四川省科技厅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关于产学研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在对问卷中97家企业的数据统计中,涉及到1 39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为316 882.5万元,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995 576.93 万元。[16]可见,产学研合作给四川省的企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通过更新设备、增加产学研投入、奖励员工等一系列举措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彰显执政能力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等多种职能。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的特点,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宏观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及教育文化政策等,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人才和成果共享,引导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政府本应肩负的神圣职责,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17]
(一)增强区域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地方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增强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指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中介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及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18]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是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必由之路。[19]地方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提高地方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进而增强地方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职责又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延伸和发展。[20]产学研合作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年9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部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自2008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梯队,技术自给率从2007 年的 53.9%快速上升到 2011 年的 66.8%。[21]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9月到2012年3月,广东开展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省财政投入22亿元,地市财政投入近10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产学研经费超过900亿元;吸引了来自全国6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2万多项,累计新增产值1.1万亿元,新增利税1 500多亿元,获得专利2.5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近8.3万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22]可见,广东省产学研成果显著,既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支持和保障合作进行,维持合作主体互惠共生
地方政府要通过为产学研合作制定政策法规和搭建互动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来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进行,维持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企业的互惠共生。共生理论认为,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11]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共生系统。“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外生条件,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23]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11]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地方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构成共生单元,三大主体之间是互惠共生关系,三大主体之外的因素共同构成共生环境。企业的发展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更具实际价值。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能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变得更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外,高校还可以为地方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高校代表了当地的学术水平,高校和企业的发展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还可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地方高校往往是地方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地方高校在引领先进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将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向当地社会外移,可引导地方民众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形成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地方政府要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或法律保障,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以维护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地方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驱使着合作各方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希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企业希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则通过引导、支持和组织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其执政能力。但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要注意合作的基础不是各合作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共同利益实现的最大化。同时,产学研合作还要处理好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承担问题。地方高校要践行服务地方的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企业要加强主体意识,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适当加大经济投入;地方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政策法规为产学研提供保障。只有产学研各主体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各合作主体稳定健康地发展。
[1] 万剑,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51.
[2] Chaffanjon M.Industry & Education-France[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4,10(2):36-40.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 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08-12-01(2).
[5] 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86-87.
[6]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10-10-07(2).
[7]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1-12-23)[2013-02-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112/xxgk_128871.html.
[8]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2-12-31)[2013-02-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212/146315.html.
[9] Jeffrey Pfeffer,Gerald R Salancik.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8:40-43.
[10] W Richard Scott,Gerald F Davis.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38.
[11] 李民.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8-30.
[12] 杨春平,刘则渊.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6(4):12-13,17.
[13] 刘炜,林雄.广东产学研合作与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S1):62-65.
[14]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2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4.
[15] 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0.
[16] 田云辉,鲁若愚,张昌松,等.四川省产学研现状与政府应对措施建议[J].软科学,2002(3):36-39.
[17] 罗震,荆扬,杨明海,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6):72-74.
[18] OECD.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M].Paris:OECD,1999:21-24.
[19] 丁厚德.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2-56.
[20]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8-23.
[21] 匿名.“十二五”开局,广东产学研创新成果质量俱升走向高端[EB/OL].科技日报,2012-03-11(2).
[22]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作动态[EB/OL].(2012-04-11)[2013-02-22].http://cxy.gdstc.gov.cn/HTML/jlyd/13341061438604682698560769590979.html.
[23]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