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成语中的动植物文化
2013-04-01周锦国张洁
周锦国,张洁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诗经》共305篇,记载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周代的社会制度、先民们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被称为周人“全景式”生活长卷。
《诗经》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对这些成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经》。根据笔者对《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的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共计346条,其中直接包含动植物名称的成语,笔者称其为动植物成语,共70条。像“参差之采、左右采获、骎骎日上、跋前疐后、尾之灾”等成语,虽然意思也与动植物有关,但因只是描写动植物而不直接包含动植物名称,则不将其收为动植物成语。在这70条成语中,动物成语有38条,植物成语有32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在对程俊英先生所著的《诗经注析》通读的基础上,对《诗经》中动植物成语进行分析研究。从远古社会的鸟图腾崇拜、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和婚恋风俗、上古社会的政治讽刺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将动植物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挖掘出来,以便人们更好地从动植物这一角度理解《诗经》,感受周代人的生活。
一、远古社会的鸟图腾崇拜
图腾既是氏族的族徽和标志,还被看作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图腾崇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现象。在古代的人们看来,能够生育子女,是因为图腾童胎进入妇女体内产生的结果①。《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说“简狄,有娥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殷商族男系祖先)”②。《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氏族的始祖伯益是颛顼的孙女吞玄鸟卵而生。根据这些记载,结合图腾的含义,可以看出,当时鸟是很多氏族部落的图腾。在《诗经》动植物成语中,包含鸟图腾崇拜的有“凤凰于飞、凤鸣朝阳、鹤鸣九皋、鸟革翚飞”。
(一)凤图腾崇拜
凤,是中国人心中的神鸟。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凤的崇拜与喜爱以及赋予凤的吉祥喜庆之意随处可见。如结婚时新娘戴的凤冠霞帔,洞房内点的龙凤蜡烛,以及中国人望女成凤的心理等,都体现了凤的神圣地位。“凤凰于飞”和“凤鸣朝阳”都源于《诗经·大雅·卷阿》,前者意思是凤和凰相伴而飞,用于比喻夫妻和睦。将夫妻比喻为凤凰,可见人们对其十分喜爱。后者指凤凰在太阳初升时鸣叫,比喻稀有的祥瑞,体现了人们赋予凤的吉祥之意。古有凤现则天下大安之说,更体现了凤的达天、兆瑞、成王的神性以及人们对凤的崇拜与尊敬。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有专家认为凤凰是长翅膀的鸟禽融合而来,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及太阳、风等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③。这一说法,和《诗经》中描写大量的鸟类以及商周时期凤图腾崇拜达到高峰期结合起来看,倒也是很有道理的。还有学者认为,《诗经》之所以把“风”排在前面,是由于对凤图腾的崇拜,(风和凤是同源同构)。而商周时期是凤图腾崇拜的高峰期,所以又把“周南”“召南”排在前面④。
(二)鹤图腾崇拜
在中国人心中,鹤的神圣地位与凤不相上下。中国人对鹤的崇拜也是由来已久。3200多年前商朝武丁时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只“玉鹤”,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以及曾侯乙墓中的“鹿角立鹤青铜器”,凡此种种说明我国古人在那时就已将“鹤崇拜”纳入礼制祭祀范畴⑤。《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是说鹤虽身在沼泽之地,鸣声却可以传遍天下,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们赋予鹤的神圣性。与凤崇拜相比,鹤崇拜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贴近人民的生活。鹤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0~80年,这在《诗经》那个战乱连连、生存环境恶劣的时代算是长寿了。对鹤的崇拜,也是先民们对生命的重视和表达希望长寿的愿望。这一点与后来的“千岁鹤归、松龄鹤寿、鹤发童颜”等成语也是相通的。
鸟图腾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其祖先含义与长寿,另外的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太阳是由一种神鸟驮着,每天由东方飞至西方降落。《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之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尧典》记载尧是一个治理滔天洪水的英王,当时最大的苦难是由水造成的。在恐怖的水灾中,最令人羡慕的是能飞翔的鸟,只有借高飞的鸟才能躲避灾难,于是鸟成为人们崇拜的精灵⑥。当然,除了凤和鹤,还有很多鸟图腾崇拜,如燕、鸡等的图腾崇拜。
二、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
农耕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自然,人是主要的劳动力。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为了增加部族人口,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种族的繁衍便处于一个极其重要而神圣的地位,因此先民们便产生了对生殖现象的竭尽崇拜⑦。《诗经》中出现的大量的动植物,便蕴含着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之情,具有深刻丰富的象征意义。像“熊罴入梦、梦兆熊罴、螽斯之庆、椒聊繁衍、绵绵瓜瓞”等成语,都体现了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
(一)宗法制下的生男崇拜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下,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在这种男权文化秩序的影响下,就出现了像《诗经·小雅·斯干》中“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现象。生下来的孩子分男女给予不同的待遇,男孩则拿名贵的玉给他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而女孩则给她纺车上的零件,寓意将来从事女红。以熊罴来比喻生男的征兆,大概也是因为熊和罴都是体积庞大的猛兽,先民们希望子孙像熊罴一样健壮、勇猛。
(二)生产力极低下的数量崇拜
《诗经》时代,人是主要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寡与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家族人口的兴盛成为那个时代先民们的追求。在《诗经》中,先民们借动植物表达了追求子孙旺盛的愿望,像“螽斯之庆、椒聊繁衍、绵绵瓜瓞”等。
1.螽斯
《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又叫蝈蝈,以豆类植物和瓜果为食,本是害虫,而这里以螽斯起兴,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心理。古有螽斯一生九十九子的说法,而在当时生产完全靠人力、部落战争频繁的情况下,人口的兴旺是必然的要求。在日常的生产劳作过程中,人们观察到螽斯成群成对,繁殖能力极强,便希望自己能像螽斯一样,子孙“振振”。
2.匏瓜
《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诗中的瓜瓞指的就是匏瓜,即葫芦。此瓜籽多,寓意子孙像匏瓜中的籽一样多。《开元占经》卷65《石氏中宫占篇》引《黄帝占》云:“匏瓜星主后宫,匏瓜星明,则……后宫多子孙。星不明,后失势。”⑧据《中国风俗史》记载,大理白族在狂欢盛日“绕三灵”,在节日期间有个绕桑林活动,一男一女在队伍前面抬着一根杨柳枝,柳枝上悬挂着葫芦⑨。据当地人说,葫芦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与生殖崇拜有关。又因葫芦形如女性婚后怀孕的模样,而且葫芦多籽,远古先民将直接感受到的多籽葫芦作为象征女性生殖器来崇拜,其目的是要将葫芦多籽的特点转变为妇女的生殖能力,繁衍出很多的子孙后代,如同绵绵瓜瓞。
3.花椒
古时,人们经常以花椒的多籽来比喻子孙旺盛。《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中以花椒起兴,先写花椒籽一串串,采摘下的花椒装满了容器,捧满了双手。后又写“彼其之子,硕大无朋”,笔者认为这句话是写女子身体健壮,而以花椒起兴,暗喻此女子身体健康,生殖能力强,同时,这也表达了希望自己的子孙像花椒籽一样旺盛的愿望。
在生产力低下、战争频繁的情况下,凡是生殖能力超强的动物和多籽的植物,如螽斯、葫芦、花椒等,人们都十分崇拜,希望自己也能像它们一样,能够繁衍更多的后代。因此,后来螽斯、葫芦、花椒等也成为子孙旺盛的标志性事物。
三、农耕社会的婚恋风俗
周代实行聘婚制,即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如果婚姻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势必“父母国人皆贱之”。然而,《诗经》中的很多成语描述了似乎与此相反的婚恋现象。如“投瓜报玉、投桃报李、桑中之约、采兰赠芍、摽梅之叹”等,就是描述“仲春之月,奔者不禁”的与正统聘婚制截然不同的婚俗现象。很多学者说这打破了“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正统聘婚制,笔者认为,其实不然。
(一)正统聘婚制下的“野合”
从上文所述的生殖崇拜可以看出,周代对子孙后代的繁衍非常重视。在当时,为族娶妇为重,为己娶妻为轻。男女结婚的首要目的是繁衍后代,扩增宗族人口。所以,周代对男女的婚龄有严格的规定。男子婚龄20~30岁,女子15~20岁。如果男女达到婚龄极限还未嫁娶,则要被强制执行。《周礼·地官·媒氏》中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⑩。《诗经·郑风·溱洧》就是一篇描写“婚会”的诗歌。诗中说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以看出,其实官方就是这些青年男女的媒人。这样的男女相亲盛会,这种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它体现了周人一方面严格要求实行正规的聘婚的礼仪程序,以求培养人们“非礼勿为”的廉耻观和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它又根据人情道义的需要,变通地减损礼法,以求达到调谐阴阳玉成男女的目的⑪。
(二)投瓜报玉的婚俗
说到这一男女相亲盛会,就要提到这相亲盛会上的“道具”——瓜果、花、桑等植物。投瓜报玉和投桃报李都源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男女定情,男子赠送美玉给女子,女方赠送给男子瓜果作为定情信物。那么,为什么男子赠送的是价值不菲的美玉,而女子赠送的却是随手可摘的瓜果呢?原因就在于瓜果籽多,果实累累,寓意子孙旺盛。女方赠送瓜果给男方,代表愿意为其生儿育女,也寓意自己有很强的生育能力,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采兰赠芍,源自《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赠花,也是因为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寓意女性的生殖能力,赠花即表示女子愿意为男子生儿育女。桑葚的累累果实也自然不用多说。
四、上古社会的政治讽刺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诗经》中对时政、君侯、婚姻、战争等特定内容和对象进行讽喻和批判,内容含有强烈怨愤和不平的诗篇统称为怨刺诗⑫。《诗经》中有大量的篇章是描述统治者的残暴不仁,民不聊生的情景,表达了对统治者以及弊政的讽刺,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诗篇中的部分动植物成语,如“哀鸿遍野、琐尾流离、狐裘蒙戎、伐檀之刺、蜩螗沸羹、维鹈之刺”等进行分析,探讨那个时代的政治,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伐檀之刺”,源自《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写出了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诗中以人民劳而无获与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对比,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尸位素餐、贪婪无能的统治者的怨恨。“蜩螗沸羹”,源自《诗经·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写诗人哀伤厉王无道,周室将亡。通过描述文王指责殷纣来讽刺厉王,说他搜刮聚敛,残暴不仁,以致怨声载道,以致国事到“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地步却依然不醒悟。“维鹈之刺”,源自《诗经·国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以鹈鹕不捕鱼来讽刺统治阶级的不称职,庸才居高位。
(二)流民的痛苦不堪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通过流民以鸿雁自比叙述悲苦的生活,反映西周后期政治统治黑暗。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庶民、奴隶大量逃亡。“琐尾流离”和“狐裘蒙戎”都出自《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写出了当时整个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诗中写流亡的人因受不了本国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而逃亡到别国,乞求他国身着“狐裘蒙茸”的贵族的同情救济,而贵族们却用帽子两旁悬挂着的玉塞住了耳朵,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
《诗经》中的怨刺诗大约占了整个《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这些怨刺诗大都反映了周王室开始衰微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统治黑暗,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形。作者以动植物做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和人民的痛苦不堪。这些怨刺诗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动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被赋予文化色彩义后,与人类更是密切相关。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诗经》中动植物成语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动植物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先民们的崇拜心理、婚恋风俗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社会,更方便人们解读《诗经》。
注释:
①②龚维英:《从殷商玄鸟图腾的衍变论图腾崇拜和生殖器崇拜的兴替》,《贵州丛刊》,1986年第2期,第106页,第106页。
③④彭鲁:《解读中华龙凤图腾演变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38e7701008vh7.html,2008年4月4日。
⑤蔡军:《“鹤崇拜”文化现象折射出人的伟大》,《齐齐哈尔日报》,2012年8月18日。
⑥郭健:《探析传统文化中鸟图腾崇拜及其时代意义》,《科教文汇》,2007年第4期,第178页。
⑦陈兴锦:《〈诗经〉生殖崇拜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22页。
⑧张连举:《〈诗经〉中的生殖崇拜密码读解》,《北方论丛》,2001年第2期,第95页。
⑨田怀清:《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第105页。
⑩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第110页。
⑪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49页。
⑫章岿然:《浅述〈诗经〉中的怨刺诗》,《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