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文化形态延续的思考

2013-04-01杨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景观文化

杨田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形态的现状及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城市形象及其景观环境正处于同质化时期,城市景观千篇一律,传统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逐渐褪去,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景观文化正处于消退过程中,此时对城市景观文化延续与发展的研究变得尤为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地区间信息交流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景观文化内部各层面发展速度不一,物质层面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而精神层面的观念演化趋势缓慢。

不可否认,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技术的进步,景观物质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无论在环境行为、环境心理还是在视觉方面均使景观变得更加适于人类使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进步和变化,物质形态的新颖与传统文化的陈旧之间的冲突越发凸显。根据时代的不同可以将景观划分为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也正是时代的不同使得景观在物化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体现。在功能化和合理化的材料技术被人们更快接受的同时,深层次的观念意识却处于缓慢变化中。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功能化景观着眼于技术层面,忽视景观的文化性内涵,演变为纯技术景观;二是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阻碍了新技术引起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演变为僵化的艺术。前者呈现出的是随处可见的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虽城市不同但形式内容基本相似;而后者呈现出的是一味仿古的设计,时常可见城市中崭新的“古”建筑和“旧”景观,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由此延伸的还包括一味追求西方景观建筑形式,照搬照抄其外形,如某大型城市将巴黎埃菲尔铁塔及其周边道路规划设计原封不动地用在该市的城市规划中,建造了1∶1大小的铁塔,并号称“东方埃菲尔铁塔”。诸如此类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我国当代景观建设正处于一个彷徨特殊、浮躁喧嚣的时期,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对本国文化的思索。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分化为不同社会阶级,产生审美标准的差异等等。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其中文化问题中的景观文化更是重点。而在景观文化的问题中,关键点就是如何保护传统并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如何使不同形态景观文化相互统一交融,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讨论有关景观设计文化顺应且延续时代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几个核心概念

(一)景观文化的本源

景观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与“文化”这一概念在广义上的理解相一致,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一方面其存在物质实体,必须以物质形态为基础达到发挥景观文化实际价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其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达到其理想中的需求状态。“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园林及风景审美活动是人们环境理想的具体体现。而理想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①

不难看出,景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包含了一切人类在营造和使用景观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意识、理念,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均以人类社会的需求为基础,以人为尺度进行实际的建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说明了人与景观文化的关联性。人们在景观建造活动中创造景观文化,在使用、观赏景观的过程中被景观文化所影响和塑造。同时景观文化既可以理解为空间布局方法、营造手法以及景观理念的总和,又可以理解为人在营造景观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依托。

(二)景观文化的结构

按照文化结构的层次划分,景观文化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社会与精神。

首先,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景观文化的表层,文化在任何情况下均以物质作为载体,在物化的情况下得以体现,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显性文化。当然,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区域,景观物质的显现也受到限制,人们对景观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南北气候性的差异、地质性的差异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物化的景观文化产生很大影响,新型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景观要素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物质层面是景观文化非常活跃的层面。

其次,社会层面是景观文化的深层内容,是面对人的世界而存在的。这与景观文化的社会性一致,景观营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造物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影响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塑造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具备完整社会属性的人。

再次,精神层次是景观文化最深层次的内容,它能使景观使用者观景观物后产生共鸣,从而对景观造物产生精神依托,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高度需求,这是景观文化存在的最终目的。

(三)景观文化的延续

每个时代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文化,这个时代文化既包含上一时代延续下来的文化,又包含了在当时代创造的文化,两者结合实际就是对景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景观并不是经过通常所谓的“设计”而得到的,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祖祖辈辈无数个别决策的产物②。这种文化景观的延续最终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得以展示。对于任何景观而言,设计师是对物质性的景观进行设计,而物质性的景观其最终目的是要展示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并且这里的文化一定是狭义的文化范畴而非广义的文化。因此我们在讨论景观文化的延续时,既要考虑对传统景观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又要考虑传统文化如何结合现有的技术手段、社会形态、意识观念等来发展自身。

以上几个概念均为景观作用于人呈现出的一些内容,从反映人的意识形态的景观文化,到满足人不同层次需求的景观文化结构,再到为了与人更好地融合的延续性景观文化,都属于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使用景观,景观对使用者传递信息、塑造使用者的意识,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从南京城市景观看景观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途径

从公元前秦始皇“埋金镇气”奠定了金陵城的王者之风,到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拉开民国历史的大幕,在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南京早已形成独具个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如何使这些已经形成的城市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相统一,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做好已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南京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历代古都遗迹沉淀下来的南京城市文化,其景观文化物质层面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历史遗留下来的景物和城市中即将建造的新景物。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南京城市景观文化发展的途径进行论述。

(一)历史性景观的延展性设计

1.古迹与遗址

在历史悠久的南京,存在许多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迹和遗址,这些景观建筑已基本失去内部功能空间,丧失了基本的建筑属性,尽管存在一定的“利用”的价值,但仅反映在物质外部层面。这种遗迹式的景观,一方面是为了人们的观赏、追思与缅怀而存在,另一方面作为科学与文化的研究对象,成为现代人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人们在这种遗迹式景观中体味文化和历史,想象景观传达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此类景观文化的延续,通常采取完整保护的措施,在保护景观物质内容的同时,将历史文化进行传承,文物保护指的就是这一种。

历史性景观的延展性设计的途径通常有两种:一是加固修葺,遗迹式景观通常年代久远,为了保护文物遗迹的完整性,保证游人观赏时的安全,对其进行加固和修缮。按照整体性的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与原有的部分统一起来,以保证景观上的一致性。二是植物营造意境,植物配置在造园上对意境的烘托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场所希望传达的内容及意境,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更好地衬托主体景观,创造丰富的场所氛围。

虽然通过一些措施可以使遗迹式景观得到维持发展,但这样最多只能做到对遗留景物实体的维护,而未必能涉及更多关于文化社会生活内涵的保留。因此,遗迹式景观的延续,可能最终停留在短暂而片面的传达上,而无法实现景观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无法实现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持续发展,但它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信息,能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位于南京紫金山旁的明孝陵是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陵寝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经过600多年的历史,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但整个陵寝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神道、碑文等仍保留,空间布局也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整体景区内,仅在内部景观环境中增添了植被的种植,营造了更符合陵寝氛围的内容,人们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的气息,进而体味其中的内涵。

2.历史性景观

在城市中还存在许多历史性景物,或建筑物或景观环境,它们通常还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景物的调整改造过程中,一方面经历改造的传统景观文化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完整的继承;另一方面这些景物持续影响着使用的人群,塑造着文化共同体,从而使传统景观的内涵得以延续。

(1)独立性历史景观

此类景观形式依然拥有内部功能空间,必然与社会使用价值相关联。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增加,人们在使用功能、审美心理与价值观念上发生变化,有必要对传统景观本身进行改造,改造时形式本身、装饰内容以及布局样式都要与原有的景观内容相统一,以做到景物文化内涵的完整传达。

对独立性历史景观的发展改造途径,首先是复原重建。这些具有历史性的地方代表性建筑及景观,在复原的基础上重建是十分必要的,但因为重建在很大程度上会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在更多情况下需要在现有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复建。其次是改建增建。许多尚未失去原有功能的历史景观,由于本身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比新建的同类型的景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仅其构成元素、空间布局、造型色彩等物质层面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传统性,在其内部进行活动的社会层面也同样如此。因此尽可能地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用途和功能,是利用它的最好方式。

位于南京湖南路的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所在地,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的法国宫殿式建筑,曾先后被作为清朝江苏谘议局、江苏省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地。该处多年来保存较好,仅大门牌坊和照壁在拓宽马路时被拆除,近年在修缮和扩建工程中其外观保持原貌,内部进行了更新改造。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经历了明朝朱元璋时代的王府、清朝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宫殿、辛亥革命以后临时大总统府,经过数朝更迭、几代积淀,现在已成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府邸内总统府旧址、煦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长江路沿街高大的围墙和中轴线上庭院的空间布局依然保留,采用保护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保留民国以前的建筑,拆除1949年以后的新建建筑。在外围规划风貌协调区,保护扩建后博物馆的独特景观和优美环境。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品位的历史遗址型兼纪念性近代史博物馆。

(2)历史街区景观建筑

历史街区指的是保存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虽然属于存在年代久远的景观建筑类型,但并非其内部所有内容都具有文物的价值。对于历史街区,需要发挥更多使用价值,维持继续居住和生活的功能,在不断被丰富利用中维持它的繁华。

其延展性设计的途径,首先要对街区进行整体风貌的保护,大到街区整体的规划格局、风格诠释,小到路面、墙体、院落、街道小品、古树、河道等都应保持对原有状态的延续。建筑外部按照历史的面貌原样进行维修和装饰,内部则针对现代生活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其次要采取逐步整顿的方式,忌大拆大建,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重建之后,力求把原有的生活方式也一起存留下来,以再现完整的历史风貌。甚至对于一定区域范围内零星分布在街巷中的古建筑古民居,可以按照传统街巷格局,集中建立“历史街区”。

位于南京颐和路、西康路一带的西式洋楼,是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高级住宅区和使馆区。在民国时期这里云集了当时的旧官僚、新权贵,许多国民党高级官员都曾在这里居住。在这片西式建筑风格的住宅中,几乎找不到重复的建筑,美式、法式、西班牙式、日本式……这里几乎成了各国住宅的云集地。在对这一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修复中,院落布局、大门、围墙、门头样式色彩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公馆周边道路的建设也与公馆区相协调,沿街部分的新建建筑原则上不高于12米,高层建筑适当后退;保护和恢复院内的大树、特色植被、花架小品等。现在这个历史街区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部分作为江苏省、南京市的机关用房,一部分作为省内官员及普通老百姓的住宅。

(3)废弃建筑用地

除上述对历史性遗留景物的保护与改造外,在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建筑物,即被淘汰或已废弃的、缺乏较高景观文化研究价值,但它们仍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景物。对于它们的存在,最好的方式便是对其进行再生利用,在产生新功能的同时,通过这些景物要素传达一定的历史景观文化信息。如废弃工厂改造为创意街区、城市公共景观等,这种设计类型在近十年中发展极其迅速,已经成为景观设计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旧厂房遗留下来的高大烟囱、破败钢架,老建筑存留下来的时代印记等,这些景物要素都被当作珍贵的历史符号融入新的景观造物中,发挥了新的景观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此类景观的功能转移,应尽量使建筑、结构、地段、环境、小品等做到最少改变,从而更有利于原有场地各方面价值的保存;在保存原有外观、结构以及形态的基础上,其内部可进行改造装修,增加适合现代人使用的设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位于南京长江路的“南京1949时尚街区”是由南京卷烟厂原厂区改建的主体创意园,园内设置高端会所、书画村、拍卖行,以及文化娱乐、餐饮美食等场所。由4幢联体建筑组成,全部在原厂房基础上装修而成,建筑外观上的三根香烟标志着这里曾经是南京卷烟厂所在地。

(二)新建景观的延展性设计

任何景观建筑都是时代的产物,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达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从物质层面而言,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新型材料能够展示强烈的时代感,而这种当代的工艺技术与材料,最终是为属于精神层面的当代文化的散发提供物质基础。

从某种程度而言,新建景观或是待建景观本身不存在原有场地和景物在形式要素、功能需求、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约束,因此在设计中有较强的灵活性。但这种文化不仅要展现当代,更要展现未来,如此才能达到延展性的目的。因此更需要考虑景观环境与当代城市文化的融合,以及在人文作用下进行维持和延续。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包含的三个重要方面。城市地貌、气候环境、植被等是能直接影响景观面貌和带给人们最直接感受的地景元素;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习俗观念等是人文环境包含的主要元素;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制度等是直接制约景观设计发展的社会性因素。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若要使新建景观得到延续与发展,即景物能在自然状态下得以维持,在设计中需要遵循生态性和人本位两项最基本的原则。根据生态性原则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对具体的场地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地形设计,并使它们与场地之间的关系符合生态的原则,使其能够自然地生存和延续;而景观文化进行持续性的贯通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新建景观而言,并不是把传统景观文化的所有内容全部继承展现,而应该从当代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基本需求、价值观念、审美方式为基础,对传统景观文化的内容进行提炼。

位于南京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的南京1912街区是近年来南京非常著名的以民国文化为建筑特点的全新商业建筑群。此街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4个街心广场组成,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尽管是用作商业用途,但1912的设计风格仍然和与之毗邻的总统府建筑群总体风格保持一致。按照最初规划,这片地区均在“总统府”范围内,计划使用功能是展馆,但最后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设计成为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的休闲消费场所。

景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并不仅仅指将传统的景观文化进行全盘持续,其根本目的也并非为了景观文化自身得到延续性发展,而更多的是需要将景观文化本身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尊重人的主体,根据人的需求、审美、观念进行设计。这种对心理层次和精神文化的要求包含了人们的景观情感、景观思想、景观观念,从通过景观物质要素得以满足的低层次物质,到需要景观文化社会和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高层次心理,都是景观使用者所追求的目的,当然终极目标自然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只有景观使用者在意识上对景观事物进行继承和发扬,物质层面的景观文化才能得到延续。

总之,景观文化是维持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系统,它的延续与发展需要考虑整个系统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注释:

①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②(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猜你喜欢

景观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谁远谁近?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