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文化复调与融合
——从流散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

2013-04-01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亚特露丝异质

李 琼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一 流散文学与美国华裔流散作家谭恩美

“流散”(diaspora)一词源于希腊语,指的是犹太人亡国后被迫流亡世界各地,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后来,流散主要指人们由于某种原因从自己国家无奈被迫放逐或主动迁移,背井离乡,久居异国,处于一种漂泊状态中,同时又努力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于是,流散者们开始通过书写创作来表达他们身处异国的心灵体验,从而就诞生了这种独特的文学方式——流散写作或流散文学。流散文学是“流散”这一历史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主题也主要围绕流散族群在居住地的生存境遇,在异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困惑与迷惘,被排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等等而展开。流散者们夹杂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内心经受着巨大的煎熬和折磨。在这些流散者身上很好地体现了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所阐述的“混杂性”特征:他们“一方面,为了生存和进入所有国的民族文化主流而不得不与那一民族的文化相认同,但另一方面,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记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他新的文化身份发生冲突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交融”[1]。因此,流散文学体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它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等重要文化事实的表征和反映”[2],体现了多元化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笔者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共存的格局中,流散文学正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着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谭恩美是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是美国华裔流散群体中的一名文化代言人。尽管在美国土生土长,但对于美国主流社会、主流话语而言,她仍算是一个流散者,曾不被白人认可,徘徊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文化背景环境的双面性赋予了谭恩美敏锐的意识,促使她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中西两种文化,在流散下书写了一代代生活在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之中的华裔移民及其后代,从这些流散者们的日常生活中揭示了他们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对文化认同的发展变化过程。《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流散作品,本文以这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流散文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人物在流散状态下的心灵体验,以及他们之间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并最终在文化的冲撞和交流中实现了中西异质文化的复调和融合。

二 流散下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离开祖国,流散在外的族群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他们夹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经历着强烈的思想震荡和精神折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经常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生活中矛盾与冲突不断。《接骨师之女》叙述的是流散在美国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华人移民母女之间的矛盾以及她们与西方人之间的矛盾而展开,描写了他们在流散中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体验,暗示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

(一)文化冲突中的母亲与女儿

小说中的母亲茹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成长,拥有着中国式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标准;她带着伤痛流散到美国后显然很难融入美国这个崇尚自由与独立的国家。然而,她的女儿露丝,在美国出生成长,从小就被西方文化环境所包围,接受美国式的教育,她无法理解母亲那中国式思维和教育方式,于是,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矛盾。

茹灵希望露丝能按照她的意愿成长,从小就向露丝灌输中国传统文化,让她学写汉字,说中文;茹灵非常重视家庭观念,认为孩子应该听从父母孝顺父母,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露丝,如果露丝不听从就认为她不孝顺,经常会生气地说:“我趁早死了的好!”[3]而露丝从小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她从内心里抵触母亲的这种传统文化,无法接受母亲日常生活中对她的种种干涉和唠叨,于是就和母亲对抗。茹灵努力地教露丝认识汉字,告诉她每个汉字都包含一种思想,但露丝却不愿学习,在她看来,每个汉字每一笔画“活像是根踢了肉的骨头。”[4]一天,露丝在校园里玩滑梯,茹灵见到后便朝着她叫嚷“不要,不要”;别的孩子都笑她,她感到很羞愧和生气,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反抗,她不顾后果地把头朝下沿着滑梯冲下去,结果摔断了腿。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和冲突。茹灵认为女儿不应该有秘密隐瞒母亲,母亲关心女儿的生活和思想是责任所在也是理所当然,于是她开始翻看露丝的日记。而露丝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认为母亲无权干涉自己的隐私,最终母女间的矛盾升级。一次,露丝关门躲在房间里抽烟被茹灵揭穿后,露丝对着茹灵大叫:“我有隐私权,有权追求我自己的幸福,我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要求。”[5]之后在日记里还写着希望母亲去死,结果茹灵看了日记后真从楼上摔了下去。此时,母女之间的冲突达到高潮。

茹灵和露丝的矛盾与冲突从表面上看是由代沟造成的,但实际上这是中西两种文化相冲突的结果。茹灵从小在中国长大,虽然流散到美国,但身上始终保留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而女儿露丝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因此,不同的文化导致了她们在美国流散状态下种种冲突与斗争。

(二)文化冲突中的露丝与亚特

露丝生长在美国,一心想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与生俱来的东方面孔和中国血液使她难以被主流社会完全接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流散者,处于无根的状态,夹杂在两种异质文化之中。同时,在母亲茹灵传统文化的长期教诲和熏陶下,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不知不觉地拥有了东方女性的一些特点。所以当她和美国男友亚特一起生活时,两种文化便在这个家庭得到了充分的碰撞。

中秋节聚餐事件就表露了露丝和亚特之间的矛盾。中秋节在中国文化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这天,所有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吃饭赏月。露丝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决定举办一次中秋节家宴,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来聚餐。然而,代表西方文化的男友亚特根本不理解中秋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他认为中秋节的聚餐“不过是大家一起吃个饭罢了”[6]。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拉开了露丝和亚特的距离,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隔阂。露丝关心亚特建议他晚上少喝些酒,但亚特却认为露丝像她母亲茹灵一样在干涉他的自由。露丝和亚特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对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茹灵这件事上。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夫妻双方应当共同来赡养双方父母,然而亚特在谈话中表现出否定态度,认为这是露丝自己的事情,与他没有关系。亚特的这种态度让露丝感觉到亲情的疏远,使他们之间矛盾加剧,直至后来露丝从家里搬了出去。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露丝与亚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 异质文化的复调与融合

《接骨师之女》中茹灵、露丝及亚特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这个中国移民家庭在流散状态下所面临的尴尬境地。茹灵和露丝漂泊在异国,作为流散者,她们难以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不得不经受着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撞。但与此同时,在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是可能的、必然的。随着时间的过去,她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找到沟通的正确方式,冲破隔阂,认同彼此。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中,最终她们迈过了那巨大了沟壑,从对立和冲突走向了中西文化的复调和融合,实现了文化的和谐共存。

小说中母亲茹灵为了让女儿了解自己,消除她们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就用书写的方式来告诉女儿关于自己的一生。当女儿露丝阅读了母亲的手稿,了解了母亲坎坷、悲惨的经历后,开始理解母亲,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认可并接受了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有了新的认识。母女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通过书写这独特的交流方式得以和解,露丝和茹灵从对立走向了理解和交流。小说结尾处茹灵主动给露丝打电话,通完电话后露丝哭了整整一小时,不过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幸福之泪。最终露丝认同了中国文化,接受了自己的中国血统,最终,中西方文化在她身上得到很好地交融。

同时,露丝与亚特之间的矛盾也最终和解,两人言归于好。经历了种种碰撞和冲突后,亚特开始理解茹灵和露丝身上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主动地找露丝沟通;在照顾茹灵的事情上,亚特也提出送茹灵去一家高档的安养院,并承担一切费用;他开始站在露丝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对于露丝提出的建议,他也很爽快地答到:“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来跟你我一起住。”[7]露丝听到亚特这次说的是“你我”而不再是“你”,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滑过心间,两人最终冰释前嫌走向和解。茹灵、露丝、亚特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实际上也意味着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标志着他们身上多年来中西文化对立的消解,同时也暗示了异质文化的复调与融合。

在这部小说中,尽管流散者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碰撞和冲突,但最终这两种文化还是从对立走向了融合;它们就像一首复调音乐中的两个声部,虽然发出不同的声音,却能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凑出美好的乐章。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必然会从对立走向对话,在互动互补之中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境界。

流散文学使流散者与异质文化发生着充分的文化接触,在接触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但与此同时也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了必要和可能。《接骨师之女》向我们展示了流散在美国的两代华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及内心情感。流散者的特殊身份使她们被困于两种异质文化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但不管他们之间(即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有多严重,最后双方还是达成了和解,认同了彼此的文化,实现了文化的融合。谭恩美作为一位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在作品中一直关注着流散者们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她行走在两种文化之间,既看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又看到了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她看来,中美文化其实是世界文化的两个声部,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碰撞与冲突,但最终还是会趋向和解,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多元共存、和谐相处的复调世界。走向异质文化的复调,实现文化的和谐共生,笔者认为这是华裔作家谭恩美所表达出的美好信念。

[1]王宁.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2,(1).

[2]刘洪一.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J].中国比较文学,2006,(2).

[3][4][5][6][7]谭恩美.接骨师之女[M].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亚特露丝异质
Guddu
消失的亚特人之密林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