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育的结合*

2013-04-01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王堆高中历史博物馆

熊 钰

(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心,湖南长沙410007)

作为传统教学科目的高中历史,要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成功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对高中历史教育进行丰富补充。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早已被众多国家视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其资源具有的“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1]等特点,能有效弥补历史教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目前对于博物馆资源的运用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不仅存在历史教师对于博物馆资源的认识不足,利用程度较低、方式单一等现象,馆校双方更是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展长期、有序的配合。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博物馆资源利用于高中历史教育,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成为当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身为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多年来一直不断尝试,致力于搭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密切合作的桥梁。2011年,在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教科院的大力支持配合之下,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9所中小学联合展开了名为《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课题项目组成员,笔者有幸加入了与长沙市实验中学合作的《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子课题项目组。在近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将博物馆资源成功引入到高中历史教育中有了更深入系统的认识,现将课题合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一 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与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高中历史教育的途径,一是课堂上的历史教学,二是课余时间的学生活动,例如历史社团、知识竞赛等。依照当前现状,博物馆资源在这两种途径中的运用都比较单一。课堂上使用的博物馆资源多局限于图片资料,课余活动利用博物馆的形式则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本次课题研究力求做到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两方面齐头并进。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将博物馆中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物复制品或仿制品、文物图片、相关影像资料、研究成果等资源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并且在课程设计中将历史课堂直接搬到博物馆展厅,借助展陈设计的现场感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之外的社团活动则是在课余时间通过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开放形式,例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观马王堆墓坑遗址,开展知识讲座、专题活动,举办征文、设计比赛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不仅在帮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而且在课余活动中使学生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二 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充分开发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的人力、物力和环境等多种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拿来为高中历史教育服务。选择哪些方面的资源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有效辅助是馆校双方开展合作之初就必须确立的内容。

(一)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结合

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指导性纲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博物馆资源内容进行筛选,选定的资源内容必然更具针对性,有益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开展,能帮助学生对课本、课程和课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形象的认识。《课程标准》指出,历史(Ⅱ)要求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2]。这一部分的学习要点包括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种种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

湖南省博物馆引以为傲的藏品资源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列文物、湖南出土精美的商周青铜器、自东汉以来兴起的三大窑址的陶瓷等。不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其所属的手工行业,这些藏品都是中国古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发展的力证,正切合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部分,具体到历史课本《必修2》中以冶金、制瓷、纺织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恰好对应了博物馆的青铜器、瓷器、丝织品三类藏品资源。在此部分课程引入博物馆资源,并作为子课题研究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无疑将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同时也能突显实验中学教学特色。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历史社团方面,活动设计同样紧扣古代经济生活主题,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代表系统介绍汉代时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外,并重点开展了以汉代服饰、漆器等为代表的纺织业、制漆业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于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课本未介绍的其他古代手工业有所了解。

(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

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有所发展,在认知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中外史混编的专题史形式”[4],“选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环节”[5]作为高中生学习的内容。专题化的编排体例“体现了时代性与创新性”[6],同时也适应了高中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习动机、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培训创新精神。

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子课题组遵循历史教学思维模式和高中学生认知特色,对所有资源与知识进行专题化提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子课题组根据高一年级三位任课老师的自身优势,分别对古代手工业的三个代表种类——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进行专题介绍。冶金业以湖南出土青铜器为代表,介绍其发展及官营手工业;制陶业以湖南三大窑址瓷器为代表,介绍其发展历程、私营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丝织业则以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为载体,阐述其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知识点。

历史社团的知识讲座活动,子课题组紧扣马王堆汉墓陈列重点文物,开发了“汉代贵族的格调生活”、“古代奢侈品——漆器”、“看图说‘画’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的三个主题内容,向社团成员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汉代生活、生产、思想等各方面情况。以“汉代贵族的格调生活”为例,讲座内容以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的文物为依托,向学生介绍汉代贵族吃、穿、娱乐等各方面的精致生活,并在总结提升部分让学生思考汉代贵族高品质生活所反映的社会状态和根源,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辨别历史。

三 强调实践,注重探究,提供系统课程及活动

高中历史教育由于自身的局限,受到时间、空间、教材、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诸多需求。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7],而博物馆教育具有的实物性、直观性等特点恰恰能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局限性。但博物馆教育却缺乏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系统性。因此,将博物馆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将二者的优势相互结合,就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进行课堂教学及活动设计时注重实践性

官校双方合作过程中,始终注重保持教学和活动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地参观、观摩文物仿制品或复制品、与博物馆教育员的互动访谈等活动,将课堂的时间、空间进行拓展,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这些具有实践意义的举措,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更有力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以文物复制品或仿制品观摩活动为例,为了加强课程与学生的联系,湖南博物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丝织品、瓷器等文物的复制品或仿制品被带到学校。虽然是对真实文物的模仿和再现,但当缩小的四羊方尊、逼真的人面纹方鼎、精美的汉代乘云绣和细腻的醴陵窑瓷瓶等近距离呈现在学生眼前时,立刻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介绍原文物基本情况的同时,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与课程、与现实有密切关联的文物特征和细节,譬如人面纹方鼎四个人面的特征以及由此体现的高超铸造工艺等问题。

在历史社团活动中,不论是遗址参观还是知识讲座,都一改以往的传统形式,增添了兼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诸如在组织社团成员进行马王堆一、三号墓墓坑遗址参观时,宏大的墓坑给学生带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带了众多的疑惑。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博物馆教育员展开了现场答疑,从马王堆一、三号墓墓主人身份到长沙国历史,从马王堆汉墓地理环境到西汉丧葬制度……一问一答的参观过程,以点带面的知识解说,不仅让学生了解到马王堆汉墓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让学生对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真实的体会。

(二)进行课堂教学及活动设计时注重探究性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中越来越多探究性问题的出现,表明历史教育应“让学生多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8],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思维习惯。因此,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以此次合作中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所运用的《学生工作纸》为例。子课题组针对教学涉及到的三个古代手工业代表精心设计了不同的学生参观工作纸,让学生边参观边思考边完成工作纸上的问题。工作纸问题的设计不仅由浅到深,而且包含了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互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先观察各类文物的显著特点,然后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和探究。具体来说,在针对冶金业设计的《学生工作纸》的第二题,首先提出要学生在“湖南商周青铜器”展厅中找到“双色青铜剑”这件展品,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文物回答“这把剑有什么特点”,接着启发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回答“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最后一问则是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博物馆的电子导览器、翻阅史料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这把剑古人是如何铸造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工作纸》的设计不同于学校以往的测试试卷,而是讲究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重创新轻应试,是一份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文物,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解答问题的“参观指南”。

(三)进行课堂教学及活动设计时注重系统化

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除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使其自主探究历史知识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授课和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9],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在进行历史教学课程设计时,子课题组按照学生学习习惯、认识规律,制定了“三步走”的系统课程安排,即分为到博物馆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即从前期的知识铺垫,到参观过程中的实物探索,再到最后的探讨提升。只有做到三个阶段教育过程的一体规划、一体设计,提出每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是“完整和一以贯之的”[10],才能使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成效最大化。参观博物馆前,由老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并重点介绍某一个手工业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博物馆相关藏品特色,让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形成整体认识,为博物馆参观奠定基础,避免盲目参观;博物馆参观中,要求学生依据《学生工作纸》有针对性地参观,或独立完成或分工合作完成工作纸内容;博物馆参观后,老师依据《学生工作纸》完成情况,对于学生未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次回顾课本知识,强化巩固学习成果,深化认识。

历史社团活动计划的制定,同样遵循着系统化原则,首先是参观马王堆汉墓遗址,接着是马王堆汉墓文物专题知识讲座,再到学期最后的小论文竞赛。学生最初在参观时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多次知识讲座的步步深入,逐步转变为对汉代历史的理性认识,学期结束前小论文的撰写则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对汉代历史进行概括评价。通过循序渐进的一系列活动安排,社团成员在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马王堆汉墓相关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对观察判断、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此次课题将湖南省博物馆的各类资源融入长沙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做法属于历史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新探索,不论是对于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博物馆,任何参与其中的一方而言都是受益匪浅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课题开展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教师了解并接纳这一模式,博物馆与学校更应尽力将这种有益的合作常态化、规模化。博物馆在成功与一家学校合作后,应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尝试融入更多年级、更多学科、更多学校的教学之中,而学校在与博物馆的合作过程中看到实效后,应积极开拓与更多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机构的合作,让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提升。

[1]陈金屏.历史教学中博物馆的作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2][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EB/OL].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gzls/kbjd/jiedu/201011/t20101130_977556.htm,2003-05-21.

[4][6]赵冉.高中历史专题化通史复习备考方略——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10).

[5]宋锦国.对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特点的认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Z1).

[7]陈道富.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E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3851341,2009-01-05.

[8]陆安.历史教材创新与历史教学创新[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

[9]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EB/OL].http://www.wxjyzx.com.cn/readnews.asp?newsid=3745,2007-04-09.

[10]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马王堆高中历史博物馆
马王堆下有古墓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博物馆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露天博物馆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