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语篇中概念隐喻意识形态的构建*
2013-04-01李海红
李海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辽宁大连116052)
一 隐喻的发展
Richards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1]。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所作的调查得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的结论[2]。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L和J提出了“新经验主义”理论,于1999年正式提出“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和认知的无意识性[3]。Henderson在《经济学家》(Economists)杂志上发表《经济学中的隐喻》(Metaphor in Economics)被视为经济领域研究隐喻的开篇之作。他着重研究了隐喻在经济学中的运作方式,认为隐喻在经济学和很多其他学科中都十分常见[4]。Boers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贸易就是战争”这一隐喻在人们谈到经济和贸易的时候使用频率相当高[5]。由此,他提出了一些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本国经济英语教学当中。近年来一些欧洲学者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多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中将市场力量比作“invisible hand”(无形的手)。
二 隐喻的特点
(一)跨学科的普遍性
当代隐喻已成为众多学科所密切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如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人工智能、心理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等等。柏拉图曾将隐喻视为哲学的大敌,认为概念都是非隐喻性的,但是,也有很多哲学家对隐喻予以高度重视。康德于1790年就从认知角度对概念隐喻做出了论述,并指出: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运用类推(相当于隐喻)间接获得的概念化表达方法。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另外,德国哲学家Blumenberg于1960年也指出:隐喻也是哲学语言的基本成分[6]。自然科学中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如:物理学中用有形的水来解释抽象的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术语。
(二)体验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人类在用词语指称事物时,往往是用一个名称来指明一个事体或一类事体,一般是从个别到属性。概念、范畴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词语与客观世界中事体、概念之间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千丝万缕的联系。Lakoff和Johnson认为独立于经验基础,隐喻就不能被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7]。希腊古诗人琉善在《苍蝇赞》中指出,荷马屡次用“苍蝇的勇敢”来形容最杰出的英雄:挥去后又旋而复来,盯住目标绝不断念——无畏和坚定。
由于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到本体目的域中,这种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合也常是以身体经验为动因的。隐喻基于体验,一般是指根隐喻,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也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比如,人们用大脑来解释computer为电脑,依据腰在人体的位置来解释山高的一半。
很多隐喻的产生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此它们也具有无意识性,进而我们能自动或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Lakoff提到墨西哥西部的印第安部落Mixtec(米斯泰克人)隐喻性地用身体部位来表示空间概念的许多例子:
The stone is in the table’s belly.—— The stone is under the table.
He is on the back of the house.—— He is on the roof of the house.
I’m sitting on the arm of branch.—— I’m sitting on the branch of the tree.
My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the mat.—— My son is lying on the mat.
(三)发展的历史性
隐喻随着语言的延续而不断发展的,是人类思维的历史延续和演变的结果。隐喻使词语不断获得新的意义。隐喻就像过去的隐喻成为今天的语言一样,今天的隐喻也可能成为明日的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维的发展,词语会通过隐喻获得更多的新义。例如,偶,原指仿人形制作的木偶,后发展为:1.木偶与真人双双相似,所以偶有“双”义,如:配偶、奇偶等。从“双”又能引出“相交,相合”之义,如:耦(两人合力耕田);2.木偶是寄真人之相于假人的,所以又有“寄托”之义;3.木偶是无知的,由此又引申出“痴笨”之义。
三 商务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一)战争隐喻
战争中,一方试图通过武力和战略打败对方,而另一方则要通过防御工事等在防守的同时与对方展开争斗。商业竞争中有公司与公司的对峙和竞争,也有防守,有反攻,有成功,有失败。将战争的概念投射到商场竞争中,有利于人们对商业竞争的理解。
1.The Dyson company also had to fight in the American courts to stop others stealing his idea.
2.Coca-Cola occupied the international beverage market by 48%market share.
3.Most trade barriers work on the same principle:the imposition of some sort of cost on trade that raises the price of the traded products.
4.In this case they have to re-plan their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fulfill the turnover.
前3个例子把公司的商业竞争形容为战场,要战斗,要占领地盘,要设置障碍。例4把市场营销活动比作是战争,需要一定策略和方法。
(二)旅行隐喻
人们喜欢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其他不熟悉的事物,对待商务活动也是如此。商务活动就像旅行一样,有始点,有目的地,有旅行的终点,需要花费金钱,需要规划,风险与机遇并存。旅途中可能遇上挫折、意外,甚至是失败,但旅途的结果可能像旅行中领略到的美丽风光一样收获颇丰。
1.Production has already been put on the right track.
2.Overcoming these hurdles will not be easy.
3.Businessmen cluster together to get ideas,tips,personal contacts anything to get a step ahead of the computer.
4.The company tends to move in the right direction.
(三)人类隐喻
人们在描绘商务活动时,经常会用到形容人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及人类活动的词汇。用人的成长去理解企业的发展,用人的健康概念来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被理解为“疾病、顽症和慢性病”。人们用“疲软”来形容经济状况不佳。经过调整后经济状况好转,再恢复,复苏。
1.In 1903 Ford,backed by 12 local businessmen,formed the Ford motor company which later pioneered modern production line techniques.
2.The Far East suffered the worst downturn,reflecting continuing economic trouble in the region.
3.Europe was also hit,primarily by the impact of the strong pound.
4.It maintained positive sales growth over the entire sixmonth period。
四 商务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意识形态性
语言、经济、政治、科技、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并构建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语言的独特价值体现在语言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表现手段和意义载体[8]。商务语篇的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所认知的商务活动事件,而由于语言不是透明的媒介,因此商务语篇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语篇作者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实现对读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意识形态性是商务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商务语篇作者会追求语言力量的最强大化,语言力量的强大取决于语言的权利,而语言的权利又在于隐喻的权利[9]。商务语篇中的隐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商务世界的方法。商务语篇中的隐喻的使用和选择与隐喻主体的认知模式有着密切联系,隐喻主体控制着始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点,而始源域与目的域之间没有客观的相似性,只有经验的相似性,其心理基础是主观的意识形态认知模式,相似点选取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的域。由于隐喻主体自身信仰、代表利益、意识形态倾向不同,因此隐喻会凸显、弱化和隐藏客观事物的某个方面,从而控制目的域的特征[10]。
[1]Richards I A.The principle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7]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Henderson W.Metaphor in economics[J].Economics,1982,(4).
[5]Boers F.A few metaphorical models in(western)economic discourse[A].Liebert W A,Redeker G,Waugh L.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1997.
[6]Blumenberg Werner.Karl kautskys literarisches werk:Eine bibliographische übersicht[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8]洪艳清,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9][10]王丹宇.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基于奥巴马和穆沙拉夫竞选报道的对比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