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袖撕裂伤诊疗、护理与康复研究进展

2013-03-31杨依林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肩袖关节镜肩关节

杨依林,舒 勤

肩袖对于维持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肩袖撕裂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在肩袖撕裂的诊断、处置、护理与康复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为临床医师和护士提供参考。

1 诊断

肩袖撕裂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在一般人群中,约有2/3的肩袖撕裂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可有疼痛、僵硬症状,伴有阳性撞击征、外旋转无力、优势臂撕裂等表现[1]。详细的病史询问及认真的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有利于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必要措施。超声检查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肩袖撕裂首选的检查方法[2]。肩关节MRI造影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CT造影,可明确肩袖撕裂的位置、范围、肌肉肌腱连接点回缩的程度等,比较可靠地评价肩袖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和冈上肌腱部分撕裂等类型,为手术提供详细信息[3]。关节造影与MRI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别,但在诊断肩袖完全撕裂时,前者的特异性明显高于MRI。

影像学检查部位会影响肩袖撕裂伤的诊断。如临床医生容易忽略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影像学检查,但其实冈上肌出口位影像最能清晰显示肱骨头与肩峰之间的间隙(A-H间距),当该部位的MRI检查显示冈上肌腱断裂并回缩、冈上肌腱形态增粗或变细并伴有贯穿肌腱全层的异常高信号等,均提示有肩袖的全层撕裂。因此除采用常规体位外,有时还需拍摄规范的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片,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有肩袖撕裂[4]。

轻微肩功能损伤引起的肩袖撕裂,可用疼痛水平量化衡量其损伤程度,辅助诊断[5]。肩袖撕裂仅表现为僵硬时,应在体格检查基础上进一步行超声、MRI等检查,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6]。由于腋神经的解剖部位靠近肩袖,因此肩袖损伤易合并腋神经损伤,临床也应注意避免漏诊[7]。

肩袖功能减弱是肩袖撕裂的高风险因素[5]。一旦肩袖撕裂发生后,其毗邻部位的局部张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撕裂扩大的风险和方向,可作为预测肩袖撕裂是否会扩大为巨大肩袖撕裂伤的指标[8]。无论有无全层的肩袖撕裂,在肩部大结节中都有骨盐的改变[9]。以上情况仅对诊断起提示作用,但不能作为确诊因素。

2 治疗与康复

并不是所有的肩袖撕裂都必须修复,也不是所有的修复都必须将裂口完全闭合。对于症状轻微的肩袖损伤,可采用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置,也可获得较好效果;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时,患者通过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及修复肩袖,康复训练后可减轻疼痛、增加肌力,恢复肩关节功能[10]。

2.1 手术治疗与康复 由于肩袖撕裂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1],因此应根据肩袖撕裂的程度和大小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案个体化是促进肩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12]。有研究显示,在不可修补的肩袖撕裂患者中,采用背阔肌肌腱转移术可显著减少疼痛程度,增长关节向前和外旋方面的主动活动度,但在初期的和不可修补的肩袖撕裂两者疗效没有显著差别[6,13]。对伴有肩膀僵硬症状的肩袖撕裂患者,可综合应用推拿术、黏连松解术和肩峰成形及修复术,治疗效果满意[14]。对于腱内肩袖撕裂,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可进行前路肩峰成形术和腱病变部分切除后腱缝合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5]。但对于NeerⅡ、Ⅲ期,老年人肩袖撕裂,均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7]。

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对临床医生是一个挑战。目前,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清创减压、直接修复、肌腱转移以及各种材料修复等。由于巨大肩袖撕裂后肌腱断端纤维化、回缩,且撕裂肩袖肌腱本身存在脂肪变性,单纯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修复断裂肩袖的效果有限,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从多方面考虑[11]。研究显示,年轻患者使用肌腱转移,可起到重建肩袖功能和恢复肩部运动的效果[14,16]、较为明显地增大外旋力量,但同时存在肩部主动内收、伸展、内旋减弱等副作用[17];使用改良的三角肌皮瓣转移可较好地缓解疼痛[16];使用小型开放技术进行张力缝合治疗大型和巨大肩袖撕裂伤,尽管再撕裂率显著,但也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年龄,初始撕裂的大小,潜在的重新撕裂尺寸是影响最终临床结果的重要因素[18];如发生黏连性关节囊炎,则需进行肩关节运动范围联合恢复的物理治疗,每周3次,持续数周至数月[19]。近年来,巨大肩袖撕裂伤的治疗逐渐向功能重建方向发展,应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等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研究不断增多,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11]。

随着镜下手术器具的发展与完善,以及镜内手术操作专业训练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医生掌握了镜下手术技术,使镜下修补肩袖撕裂成为可能。临床实践证实,不管是在术后疼痛减轻方面还是在功能的恢复上来说,关节镜下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都要优于开放手术[20]。根据损伤具体情况,在关节镜下采用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单纯清理、单排锚钉固定、双排锚钉固定、三排锚钉固定、经骨隧道穿线固定方法等不同方法修复肩袖损伤均可获得确切疗效。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术可能减少撞击所致肩袖撕裂的患病率,可能与消除机械磨损和滑囊炎等外在因素有关。采用关节镜下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损伤效果均优良,前者在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恢复运动时间方面较后者更快,后者更有利于解剖结构的重建[21-22]。

2.2 物理治疗与康复 术后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预防肩关节术后黏连、减少僵硬和肌萎缩的重要措施[19,23]。(1)术后6周内,肌腱逐渐愈合,此期应在有效疼痛管理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适应矫形设备,进行物理治疗评估和有效的物理治疗,开展康复训练,恢复被动肩关节活动,在外科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者重建肌肉活力,避免僵硬。护理人员应及时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的阶段划分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尽早出院。出院后随访阶段,应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了解矫形设备的支持功能是否完好,患者是否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卫生环境。如果患者仍然疼痛明显,或出现并发症,可能是既有的病理改变未能纠正,也可能提示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卫生环境不佳,应及时在医生、护士及康复专家的多学科合作小组指导下重新评估,并进行每日至少2h的康复训练。次期间可采用保守和适度两种方案。保守方案即2~4周内限制活动范围,主要目的是减少受损组织的压力,促进组织早期愈合,适用于老年人;适度方案即在患者疼痛忍受范围内,术后1d开始活动,适于青壮年。同时,配合家庭训练方案,包括颈、肘、腕、手的运动。家庭训练方案要求有规律定期进行,还要依据恢复评估情况进行调整,做到个性化康复[24]和早期康复,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僵硬,有利于快速恢复日常活动[25]。(2)术后7~12周主要工作是帮助患者脱离矫形设备,通过无阻力训练恢复肩膀活力,恢复日常活动所需的上肢功能。护理人员或康复治疗师应指导患者每周进行3~5次康复训练并评估效果;对重症患者应至少需要一位专业康复治疗师每日进行2h以上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此期一旦出现僵硬状况,不可通过在短时间内增加活动量来试图放松关节,因为这反而可损害腱和肩关节机能[23]。(3)术后13周以后,应重点加强训练,增加肌肉强度,每周训练2~4次,做好训练评估,4~6个月后,由医生或康复训练专家给出是否停止训练的建议。

尽管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的临床方案已经比较细致,但由于部分患者主观能动性不高、害怕疼痛,容易延误康复时机,降低术后康复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疼痛管理,防止患者因疼痛采取不正确姿势而导致新的损伤;注意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26],并兼顾其他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及肌力平衡训练,提高肩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3 护理与康复

3.1 一般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态度热情,积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主管护士及主管医生等相关信息,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27]。其次,由于职业与肩袖撕裂伤的发生率、类型及严重程度都有关,而吸烟是肩袖撕裂的危险因素,吸烟越多,发生肩袖撕裂的几率及撕裂尺寸越大[28],因此,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督促戒烟,减少肩袖撕裂伤的发生及复发率。

3.2 围手术期护理 2011年,法国的物理和康复医学(PRM)学会和联合会共同发表了一份《物理和康复医学护理师工作路径》的文件,将肩袖撕裂手术护理分为4个阶段(即术前、术后6周、术后7~12周、术后13周)和2个临床类别(即计划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并提出,对于肩袖撕裂伤,应根据病理类型、损伤严重性,同时考虑个人或环境的各种参数,采用"最佳"的临床护理路径结果[19]。

3.2.1 术前护理 有研究显示,术前针对性训练能保持或恢复肩关节的运动范围,保证适当的肌肉营养机能,提高手术成功率[19]。因此,护士应充分评估病人的社会职业背景,了解患者肩袖功能的评估结果及物理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指导病人自我动员,控制吸烟等危险因素,积极稳定肱骨头,减少碰撞;其次,护士应保持与医师的有效沟通,对术前护理方案进行个体化修正,不断调整术前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第三,术前可给予中药熏洗、红花酒按摩,有助于手术部位的放松和调整术前状态,效果良好。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术前还要做好手术间、仪器、无菌物品、灌注液的准备[29]。

3.2.2 术中护理 巡回护士应严格核对患者信息,正确摆放手术体位,与器械护士相互配合,正确连接、调试仪器。洗手护士需了解手术的目的、适应证、器械用途等,按照手术方案和程序整理器械,分类摆放。手术开始后,手术护士要密切配合手术进程,术中准确传递器械,注意动作轻柔;器械护士应协助术者插入镜鞘,置入关节镜等操作。随着关节镜的不断推广,手术用具也发生了变化,如用两路Y型灌注管替代一路Y型灌注管灌注冲洗、用一次性显微镜套代替一次性防水单铺单等,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不断改良护理程序、护理方法,提高术中护理的效率和质量[30]。

3.2.3 术后护理 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估患肢血循环、活动、感觉、肿胀情况,加强体位护理,有效控制疼痛[31];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生冷、油腻、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促进愈合。

4 小结

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仍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做到细致、准确。MRI检查准确率高,超声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效果满意的特点,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影像学检查的位置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工作者应做到细致、考虑周到。

在处置方面,应针对肩袖撕裂伤的类型、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从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处置手段,重视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重视个体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巨大肩袖撕裂伤伤情复杂,处置应根据年龄、损伤类型、大小、局部特点等全方面考虑,尤其以综合性的方案为优。此外,应根据手术技术的进展,大力发展镜下手术技术和器具。

在护理方面,随着手术方式、程序的改变,护理人员更多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工作范围、任务也不断扩大,要求护理人员应更加细心、考虑问题周到,做好心理护理,给予人文关怀,加强健康宣教,重视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加强新技术学习,注意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法与时机,帮助患者恢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1] Atsushi Y,Kenji T,Tsutomu K,et al.Factors involved in the presence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rotator cuff tears:a comparison of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rotator cuff tea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1,20(7):1133-1137.

[2]邓宇鲲,陈涛,鲁宜.肩袖撕裂术后恢复期超声检查的价值初探[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0,13(8B):2655-2656.

[3]田春艳,郑卓肇.肩袖全层撕裂:肩关节MRI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1):1508-1511.

[4]肖正远,戴贵东,兰永树.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方法及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2):226-227.

[5] Jay DK,Karen SM,Georgia S,et al.Asymptomatic rotator cuff tears:Patient demographics and baseline shoulder function[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0,19(8):1191-1198.

[6] Seung SS,Jang SC,Ki CA,et al.The factors affecting stiffness occurring with rotator cuff tear[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2,21(3):304-309.

[7]梁江声,黄必留,谭加群,等.肩袖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3):342-344.

[8] Nelly AP,Eric TR,Louis JS.Rotator cuff tendon strain correlates with tear propagation[J].J Biomechanics,2009,42(2):158-163.

[9] Erik IW,James L,Theresa G,et al.Bone density of the greater tuberosity is decreased in rotator cuff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full-thickness tears[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1,20(6):904-908.

[10]王亮,王予彬,王惠芳.肩袖损伤疼痛机制及治疗[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4(30):379-382.

[11]刘国明,黄富国,秦廷武.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61-65.

[12]韩宁,孙贵新.肩袖全层撕裂的治疗选择[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5):608-611.

[13] Valenti P,Kalouche I,Diaz LC,Kaouar A,et al.Resultsof latissimus dorsi tendon transfer in primary or salvage reconstruction of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J].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Surgery & Research,2010,96(2):133-138.

[14] Shan LH,Jih YK,Sung HC,et al.Surgical results in rotator cuff tears with shoulder stiffness[J].J Formos Med Assoc,2007,106(6):452-461.

[15] Yoshiyasu U,Kazutoshi H,Pairoj K,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firmed intratendinous rotator cuff tears:retrospective analysis after an average of eight years of follow-up[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0,19(6):837-846.

[16] Alberto GS,Lisa S,Daniel R,et al.Rotator cuff tears treated with a modified deltoid flap repair technique[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2,21(3):310-318.

[17] Ling HY,Angeles JG,Horodyski MB.Biomechanics of latissimus dorsi transfer for irreparable posterosuperior rotator cuff tears[J].Clinical Biomechanics,2009,24(3):261-266.

[18] Pericles P,Dimitrios K,Achilleas B,et al.Functional outcome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following mini-open repair of large and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a 3-5 year follow-up study[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1,20(1):131-137.

[19] Ribinik P,Calmels P,Barrois B,et al.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RM)care pathways:''Patients after rotator cuff tear surgery''[J].Annals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Med,2011,54(8):496-500.

[20]李光辉,刘玉杰.锚钉在肩袖撕裂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4):1877-1879.

[21]韩磊.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修复肩袖撕裂有助于肩袖重建[J].山东医药,2010,50(28):32.

[22]陆伟,王大平,欧阳侃,等.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5):421-425.

[23] Cathryn DP,Joseph JS,LeAnn MD,et al.Exercise following a short immobilization period is detrimental to tendon properties and joint mechanics in a rat rotator cuff injury model[J].J Orthop Res.2010,28(7):841-845.

[24] Olivier AM,Paul W,Zachary C,et al.Rehabilitation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current concepts review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J].J Sports Phys Ther,2012,7(2):197-218.

[25] Düzgün I,Baltac G,Atay OA.Comparison of slow and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protocol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pain and functional activity[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1,45(1):23-33.

[26]徐玉婷,黄巧玲.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补术的护理[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2):94-95.

[27]杨叶香,陈碧英,李晓玲.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0A):52-53.

[28] Stefano C,Stefano G,Valerio A,et al.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smoking habit on rotator cuff tear:cigarette smoking influences rotator cuff tear sizes[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2,21(1):56-60.

[29]朱爱萍,杨贤云.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15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55-56.

[30]龚喜雪,杜辉.31例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伤手术护理[J].护理研究,2011,18(16):115-116.

[31]鲁建丽,姜香云,陈中.肩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7):602-604.

猜你喜欢

肩袖关节镜肩关节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肩袖损伤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慢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随访研究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关节镜术后电话回访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