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茵栀黄注射液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2013-03-31郑世享
郑世享
(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卫生院,湖北 随州441300)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用茵栀黄治疗各种急、慢性黄胆型肝炎46例,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仅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2011年6月21日,因胆道结石术后反复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1年来院诊治。入院查体:T 37.8℃,P 96次/min,BP 14.5/8.5kpa。神清,急性痛苦病容,皮肤粘膜及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辅检:WBC 11.9×109/L,肝功能 TBIL 23.6μmol/L,DBIL 15.2μmol/L,ALT 64u/L,AST 80u/L,ALP 216u/L,GGT 227u/L,乙肝三系(-)。院外ERCP:肝门部胆道狭窄(良性)。诊断:①肝门部胆道狭窄伴感染。②阻塞性黄疸。治疗:患者曾做过两次胆道手术故要求药物治疗,经请示上级医生同意先保守治疗,根据疗效决定是否再手术。用药情况,6月21日上午10时:①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头孢噻肟钠粉针剂4g(消炎)皮试(-)。②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25%硫酸镁注射液10 ml(扩管)。③10%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茵栀黄注射液20 ml(利胆),静脉点滴,12时15分输液完毕,用药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当晚8时患者感双大腿内侧及小腹部皮肤骚痒、发红,未报告医生,自服息斯敏片10 mg。次日8时查房发现:患者胸部、腋下、腹部、背部、会阴部及双大腿皮肤呈鲜红色,有疼痛及触痛,无皮疹,考虑为头孢噻肟钠过敏,立即停用并给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推,异丙嗪注射液25 mg肌注,症状无缓解,红斑范围迅速蔓延,达体表面积的80%。第3日早上8时红斑颜色由鲜红变为深红,皮肤疼痛及触疼加剧,胸部、背部、腋下等处红斑上的表皮剥离,基底裸露呈鲜红色,形成糜烂面,似Ⅱ度烫伤,其面积约占体表30%。糜烂处可见大量淡黄色液体渗出,患者感头痛,全身不适。查体:T 39.3℃,P 112次/min,BP 14/8kpa。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肾功能正常。立即停用茵栀黄,① 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肌注,2次/d。②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 ml,缓慢静推,2次/d。③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注射液3g+氢化可的松300 mg+10%氯化钾注射液15 ml,静滴,1次/d。④ 局部处理:用含庆大霉素混和液(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32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的无菌敷料6层湿敷,每次2h,每日3次,效果显著。第4日早查房:见糜烂面未继续扩大,渗出明显减少,疼痛减轻。第5日创面干燥无渗出,患者无不适感,T 37℃,尿常规正常,激素减量,创面用无菌干敷料单层敷盖。第6日停激素及其它抗过敏药,再次使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头胞噻肟钠粉针剂4g,静滴,未出现过敏反应。第9日创面愈合,原红斑片区皮损颜色逐渐变深,2周后开始脱屑,3周后痊愈。
2 讨 论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即大疱性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疹,是药疹中最严重类型之一,病情危重,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10%以上。常见的致敏药物主要为磺胺类、解热镇痛类、镇静安眠药、抗癫痫药[1],但本病例是茵栀黄所致。依据:①过敏前患者所用的5种药物中,氯化钠及硫酸镁属无机物,无抗原性,可排除。②头孢噻肟钠及葡萄糖入院前患者多次用过,均未出现过敏反应,本次过敏反应控制后,再次使用葡萄糖及头孢噻肟钠也未出现过敏反应,可排除,故可确定过敏药物为茵栀黄。茵栀黄注射液属中药复方制剂,其中含茵陈提取物6 mg/ml,栀子提取物3.2 mg/ml,黄苓提取物20 mg/ml[2]。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菌,有利胆、退热、抗菌、消炎等作用,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有泻火解烦、清热利湿的作用,黄岑为唇形科植物黄岑的干燥根,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3],临床上常用茵栀黄治疗肝胆湿热、面目悉黄、胸肋胀痛、小便黄赤。茵栀黄注射液属小分子有机物,本身无抗原性,当进入机体与体内载体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可刺激机体出现过敏反应。一般仅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实属罕见。
[1]朱学骏 .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2版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15.
[2]张家铨 .药理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19.
[3]王维 .常用中草药的识别与应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