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3-31代金平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教育

代金平,张 东

(重庆邮电大学 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代金平,张 东

(重庆邮电大学 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关键,这在给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进程的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在现代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或“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共同体与联盟的协同平台而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其与实践结合紧密、创新精神需求较高而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已然成为现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必要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因其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合作,是建立科技、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措施,相比传统独立模式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1.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强国的核心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加强社会多元主体联系的动力机制,更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需要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高等教育担负的各项强国使命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核心,尤其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从而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为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加强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高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容易出现单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等不良现象,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的后果。一方面民族企业创新人才不足,智力支撑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脱离生产实际,重科技合作而轻人才培养的合作,难以将实践平台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不利于培养支撑产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推动高校主动吸纳和引导社会多元因素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主体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平台打造、实践教学等环节,推进高校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样既增强了高校办学模式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吸引了社会主动关心和支持高校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将高校人才培养主动纳入产业行业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准确聚焦,形成鲜明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同时,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敏锐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律,找准高校在未来人才培养中的战略重点,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

3.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共同营造宽松自主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环境

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创新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土壤。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大量的实践项目引导和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氛围。这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有利土壤。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及机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多行业、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顺利开展。我国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相互支撑不足,实践基础薄弱,相互支撑照应不够,彼此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也难以形成协调互动,不利于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社会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培养与评价模式,建构起发展性、多元性人才培养的评价理念和成才观念,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合作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高校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融合力”。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指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跨界(超出校园范围)培养,面对现实世界获取基本的实践技能,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描述合作教育指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实践之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教与学。”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间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环境同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真实实践环境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基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产学研合作将产业部门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合作进入高校教学视野,成为高校的重要教学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产学研合作将这种变化提前嵌入到人才培养环节之中,通过新问题和新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同步。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要通过社会行业产业的生产实践来考验,人才培养的效用需要用人单位的实践来反馈,人才培养的水平也需要实践运用来证明。

现代社会的复杂模糊性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基础。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分化,但仅仅依靠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的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原则,很难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发展、学科交叉和大科研的复杂性而越来越依赖于联合的力量。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快速发展,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合作的力量和客观要求不断加剧。“具有明确界限的、分散的组织概念被打破,组织正在变成由不定性的独立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网络概念的到来,组织必须被作为一种互相依赖的利害相关者的系统来加以管理。”[1]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是置于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需要在人才培养这一复杂实践中彼此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和合作。

体验性学习是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体验,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主动积极的学习。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建构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和平台。

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理论是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强调生产技能的获得;阶级分化后,强调培养具有哲学思维和治理之术的统治者,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分化,“个体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脑、体的培养被人为地分化。产学研的合作就是现代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以科技和人才培养为基础进行的密切联系和结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和生产劳动再次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2.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以高校为主体,联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政策,鼓励产学研多元互动和深入合作,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深入广泛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天容》:“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24]333四时节律虽有变化,但总是以一种常态有序运行,“冬藏”是为了“春生”,“夏长”促成了“秋收”。《观德》:“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永无疆。”[24]269天之道德,在于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恒常而又不断变化的规律就是“天道”。上文提到,这种规律在汉儒和阴阳五行学家看来,不只是简单的“春生夏长”,而是具有“道德”深义。

二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2],“如果某一高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为开放式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一是向外传播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影响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二是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合作,以服务求合作,以合作提升服务品质;三是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开放的培养环境,建立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不拘泥和受限于校内的教育教学资源,而通过系统联合,外联内引,构建多主体合作的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开放的实践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集智聚力,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人才培养过程的过程中。

三是个性化原则。创新人才的人格不仅具有个人心理和行为倾向的特质,而且具有主体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质。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学生个性,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以个性教育为依托,为学生创造鼓励独立和容忍错误的宽松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四是实践性原则。创新人才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要抓住两点,一是创新精神的培育,二是创新能力的增强。创新人才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变革性、前瞻性等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创新精神的培育也需要通过创新实践来塑造。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为突破口,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和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推进,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具有良好信息技术背景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重庆邮电大学依托信息学科的优势和依托信息通信行业的良好合作背景,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着力培养服务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创新人才。

1.坚持特色发展,科学确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重庆邮电大学将行业、地方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统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将社会化和个性化较好地结合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把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强化特色优势;对交叉类和拓展类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努力造就以信息技术能力见长的“专业+信息技术”多样化人才。

2.以董事会为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学校董事会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参与办学、指导学校发展和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为学校的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构筑学校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董事会平台将原有产学研合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直接协调,向依靠联盟多方直接参与、双向互动转变;由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单一的合作,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面深入的合作转变;由企业提供实习环境、学生进厂实习,向行业企业在高校内部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和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深度合作转变。相对紧密的、以高校为依托的产学研联盟形式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它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于一身,有助于资源和技术的互补及有效配置,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核心创造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重庆邮电大学组建了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会按照“促进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校企联盟”、“校所合作”、“校地联合”、“走进园区”、“银校合作”等运行模式,建立既支持学校建设,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多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董事会成为学校与社会各方协同创新的互动纽带,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支撑平台。

在重庆邮电大学董事单位的支持、指导和直接参与下,为了适应重庆将信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需要,学校与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惠普公司共建了“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惠普公司积极参与教学体系过程改进、课程认证设置、教师培训、学生实训及就业等环节,与学校共建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努力创建国家工程实训教育中心,联合培养软件人才。为加快培养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专门人才,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学校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由美国高通、日本尔必达、台湾茂德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组成理事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微电子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董事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搭建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建人才培养实验室。学校与渝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联想等行业著名企业合作,为学校建立了“中兴通讯西部培训基地”和“大唐电信—重邮”、“华为—重邮”、“上海贝尔—重邮”等近200个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州立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等国外40余所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充分发挥董事单位作用,深入开展建议咨询。通过来校讲学、专题会议、通信资询等方式指导学校办学和学生成长成才。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科学论证工程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

建立董事助学平台,激励人才培养创新。各董事单位与学校共同举办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思科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的“思科杯”物联网应用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电信的“天翼视讯”达人集结号活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华为杯”模拟招聘大赛,重庆邮政的邮政贺卡营销策划大赛等。每年提供华为奖学金、动感地带奖学金、联通奖学金、中天科技奖学金、南都奖学金、中国四联重庆川仪奖学金、宇龙酷派精英学子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

3.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目的性要索、计划性素索、实施性素索和评价性要索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5]高水平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实践和产业实践,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环境、条件的优化,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土壤,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6]。

近三年来,学生通过参加系列科技竞赛,获得全国及重庆市的各类奖项400余项,其中挑战杯的总成绩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的21位,数学建模连续8年获全国及重庆市奖,奖项数量列重庆市高校前列。2011年数模总成绩列全国第二,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通过发挥董事单位的作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出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四联集团等大型企业组团来校专场招聘、抢订毕业生的状况。其中,仅中国移动一家单位一年就在学校签约400余人。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得到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就业市场不断扩展,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1] 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8-109.

[2] 马陆亭.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8(4):6.

[3]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

[4] 孙晓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1):102-104.

[5] 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S3):34-36.

[6] 游敏态,罗玉华,蒋蜀辉.高校大学生“激励成长”发展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135-137.

(编辑:段明琰)

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fromPerspectiveofIndustryamp;AcademiaCooperation

DAI Jinping, ZHANG Dong

(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ed people. Modern universities rely on industry to adapt to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rough mobilizing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institute and bank, etc. This thesis takes the industry backgrou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o explore avenues of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bring forth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dustry amp; academia;cooper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2.002

2012-11-21

重庆市教改项目: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13057);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QNJY12)。

代金平(1964-),山东烟台人,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主任,重庆邮电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报常务副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 东(1977-),四川达州人,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研究。

C961

A

1673-8268(2013)02-00 -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教育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