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译市场的翻译审校现状探析

2013-03-31李敬科

关键词:指导性译者译文

李敬科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1231)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翻译市场现状却令人堪忧。以公示语翻译为例,我国各地的公示语英译中错误和不规范现象目前随处可见,极易使外国人产生误解。根据王琳 “对公示语理解的干扰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有30%的受访者认为干扰最多的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还有30%的受访者认为是“词的误用”,17.5%的受访者认为“不规范”,另外有12.5% 的受访者认为是“拼写和语法错误”。[1]是何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不是要全部归咎于译者的语言素质不高或者责任感不强?翻译流程中最核心的步骤为翻译与审校,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要保证翻译质量,除了循序渐渐地提高翻译人才素质之外,对译稿实行严格的审校也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在对国内翻译市场考察的基础上,对国内翻译审校现状进行探析。

二、翻译审校的定义、目标与原则

1.翻译审校定义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审校 (translation checking)与翻译校对(translation proofreading)和翻译校订(translation editing)相互混淆。因此区分这三者的关系,有助于弄清楚翻译审校的定义。南非翻译协会指出:虽然翻译审校与翻译校对常常相提并论,但二者间的不同是明显的,并给出翻译校对与翻译校订的定义:

Proofreading means checking a typeset version of a document against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to ensure that the typeset version contains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The proofreader makes virtually no changes to the text itself.Proofreading is done near the end of a publishing process…Editing means improving a text so that it puts the writer’s message across in the best way.Editing should be done near the beginning of a publishing process.Editors look at grammar and spelling,but their job extends beyond this.Editors have to determine wha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say,how he or she is saying it,whether the message is clear and the arguments are logical,whether the language and style are consistent and appropriate,and even whether the text is well-structured and flows properly.If the original document is poorly written,the edited version may end up looking quite different.(South African Translators’Institute 2007)

根据以上定义,翻译校对只对译文版式进行调整,以保持与原文排版一致,而不对原文文本进行改动。翻译审校则是将译文与原文进行比对,以保证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述与传达。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审校定义为:后于翻译校订而先于翻译校对的一种比照原文对译文做最后一次修正的翻译活动。

2.翻译审校目标

一般来说,翻译审校以保证与提高翻译质量为目标。然而,翻译的目的却存在差异,如有的为获取信息,而有的为促销产品。因此,翻译质量的内涵因翻译目的的不用而存在差异,而翻译质量亦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估评价。翻译质量的不同的评价标准也在翻译流派中得以体现,如奈达将翻译流派划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2](P129)

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参与其中的群体主体活动,其中包括作为原文创作主体的作者、作为原文解释主体和译文译作主体的译者、作为译文解释主体的读者、作为委托主体的委托者、译文审校者、翻译代理人等。每一个“主体-主体”关系都是基于他们各自共同客体的“主体-客体”关系而形成,其中还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关系等中介,从而构成翻译活动的群体交互主体性网络体系。因此,翻译质意味着全面质量:确保各个翻译主体全部满意的翻译质量。[3]

由于翻译主体的多元性,导致能否全面满足不同翻译主体的期望成为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或者说是翻译审校的标准。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这种标准往往只是作为理论参考。因为具体的翻译审校往往只需要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语言风格、标点符号或委托者的期望等。因此,翻译审校的目标可以理解为:确保与提升译文质量,满足特定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

3.翻译审校原则

翻译审校是重要而又非常耗时的,因此翻译审校必须高效施行。翻译审校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审校者审校译者的译文,纠正译文错位或给出修改建议;第二,译者根据审校者对译文的评价或建议,修改译文;第三,客户收到译文的最终定稿。如果翻译任务是通过翻译机构进行的,翻译代理人也会牵涉其中。由此可见,在翻译审校过程中,会涉及译者、审校者、客户和翻译代理人。

一般而言,在翻译审校过程中,主要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翻译的不同意图,客户的不同翻译要求以及在翻译和审校中发挥作用的不同主体。[4](P89)在处理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如当审校者与译者的意见不一致。由此,可以归结出翻译审校的四条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审校什么,如何审校,谁来审校与终审在谁(当对译文有不同意见时)。

由于翻译审校涉及多种因素,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矛盾,因此有必要确立清楚具体的审校原则来规范翻译审校行为。但考察各国翻译协会章程或规范,只有少数涉及翻译审校。例如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AUSIT)指出:“Any alterations made to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work,as a result of a second opinion and/or review by other interpreters or translators,shall be agreed upon by consultation between the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concerned.”(AUSIT 2009)

这条准则讲得非常模糊,并没有指出翻译审校是如何进行的。只是指出译文由其他译者进行审校,对审校者的资格并没有明确界定。这或许是因为翻译审校涉及具体的问题,无法在指导性的原则性翻译章程或规范中体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翻译市场上,翻译公司对翻译审校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要么吹嘘公司翻译实力如何雄厚,而对翻译审校只字不提;要么对翻译审校语焉不详。比如,上海天虹翻译公司(www.tianhongsh.com)的“译审或专家校稿”指出:请资深翻译对译稿进行最后把关。这项说明,仅仅指出由谁进行审校,而且何为“资深翻译”,很难界定。杭州海纳翻译公司(www.hainatrans.com)则对翻译审校做出了相对详细的说明:“翻译初稿结束后,我们将提供二次校对服务。分别由语言专家与行业专家进行审校,语言专家负责语句的润色、修饰,使译稿的语句通畅、地道,行业专家负责专业词汇的准确性,该过程将彻底消除拼写、打字和语法上的错误,同时保证用词贴切和一致性。完成上述二次审校后,翻译工作这方才完成。”该规定指出由“语言专家”与“行业专家”审校,审校的内容与语句和专业词汇,另外还包括拼写、打字和语法上的错误。

综合国内翻译市场现状,我们可以从翻译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中粗略总结出国内翻译审校制度的原则性规范主要归结为以下两条:第一,审校主体——资深翻译、译审、行业专家、或高学历海归人士;第二,审校内容——主要限于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妥切。而对于如何审校和审校的最后决定权却鲜有涉及。而在实践中,对于审校主体——资深翻译、译审、行业专家、或高学历海归人士,尽管具有光鲜的头衔与名头,其是否具备翻译审校的能力也尚值得商榷。而且,在国内的翻译市场上,很多情况下,都是客户直接委托译者进行翻译,客户对翻译审校甚至没有概念。由此可见,目前的翻译审校原则尚未解决:审校什么,如何审校,谁来审校与终审在谁这四条最关键的原则性问题,而亟待规范。

三、翻译审校实践探析

1.审校标准

由于知识结构或语言能力的差异,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用的译文。同时,对客户来讲,因为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对译文的期望会有所差异。如法律文书的翻译要求与原文的精确一致,可做法庭证据;而广告用语的翻译则要求传意,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5]只要是客户合理的要求,都是翻译和审校应该共同尊重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翻译和审校指导原则的一致性。然而,在翻译市场上,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自身的翻译经历,即使是通过翻译公司的翻译任务,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给出报价与交稿期限,很少有基于自客户需要的指导性要求。在没有客户指导性要求的情况下,审校者仅仅将译文对照原文文本,对译文的审校就显得主观与随意,全凭审校者的理解进行。此时的翻译审校,要么对译文文本不做改动,只做版式上的调整而成为翻译校对;要么指出错误与问题,而没有改进意见;要么根据个人的意见,对译文横加改动。总之,就是完全由审校者决定译文是否合格,是否可以接受。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介的翻译代理人(翻译公司)往往并不通晓两种语言,如果收到审校者反馈的大幅度“错误”标注或改动的译文,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质疑译者的能力和翻译质量。而事实上可能这所谓的“错误”,或许仅仅是因为翻译与审校双方基于对原文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综上所述,设定基于客户需要的统一的翻译指导性要求无论对翻译或审校都是显得至关重要。只有这样,译者和审校才可在指导性要求的规约下,达成相互的理解,从而完成翻译任务,满足翻译客户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审校的个人意见,不能作为判断疑问质量的唯一标志,尽管可以供译者参考。即便是供译者参考,也应提供充足的证据。由此可见,只有遵从基于客户需要的统一的翻译指导性要求,才能使译文审校有章可续,有助于产生客户满意的高质量译文。

2.审校主体

这个问题涉及翻译审校的资格和经验问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翻译审校的职业资格。在中国,过去有貌似翻译审校的“译审”与“副译审”等,但其评审条件中并没有关于翻译审校方面的规定。现行的翻译职称系列评审条件中,除了学历、任职年限、外语能力与计算机水平之外,重点主要放在翻译业绩与学术研究水平上,就更与翻译审校基本无关。在翻译市场上,获得翻译职称系列的翻译人员或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师被认为具备从事译审的能力。尽管翻译审校不一定必须获得翻译资格,但一般而言,只有翻译审校具备相应的翻译能力与翻译经验,才能履行译文质量控制的职能。然而,在当前翻译市场的翻译审校队伍中,充斥着不同背景与经历的从业者。有一些是职业翻译,而有一些或许对翻译一无所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a)职业翻译;(b)为翻译客户工作的双语雇员;(c)为翻译机构工作的双语人员(如大学外语教师)或兼职翻译;(d)为翻译客户工作单语雇员。

以上四类人员可以粗略归为大类:翻译人员与非翻译人员。在翻译市场中,翻译客户通常会通过一个双语人员,尤其是双语雇员,对翻译质量进行“把关”。翻译客户大多对翻译一无所知,因此对翻译审校更没有概念,以为只要让让双语人员审核一下翻译质量便得以保证。由于此类双语非翻译人员对翻译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往往会增加翻译的负担,而对最终的客户并无裨益。与此相对,如果译文被翻译同行审校,则显得相对幸运。因为最起码可以避免任意乱改,如无端的删减。此类审校的修改或建议,大多处于个人的喜好。主要集中于误解、误译或词汇选择的偏好上,对于此类修改或建议,无论接受与拒绝,都相对容易操作。

在翻译审校队伍中,还有一类人员值得一提,那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翻译中,无论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有多高,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专业术语翻译的质疑,还是应该倾听,这有助于译文质量的改善。

3.争议裁决

前文提到,在翻译审校过程中,会涉及译者、审校者、客户和翻译代理人。一旦对译文产生争议,谁有最后的决定权?这在翻译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定则。一般而言,译者和审校有相对较大的决定权。如果翻译审校具有决定权,那么一旦译者和审校之间就译文产生争议,可行的办法是委托另外一名审校对译文进行审校;如果译者具有最终决定权,一般来说,该译者一般应有一定的权威才可以说服审校接受译文;另外一个不得不注意的情况是,一般翻译客户介入译文争议,那是不是翻译客户的意见应该得到绝对的尊重,及时客户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接受吗?

以上讨论其实涉及到了翻译的伦理问题,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其中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委托者、译文读者等不同的主体,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和对话中自然要受到这种或那种伦理的约束。在当前盛行的五种翻译伦理研究中,再现伦理重视译者对原文作者意图的“忠实”;服务伦理强调对客户服务的重要性;交流伦理关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规范伦理顾虑目的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期待;承诺伦理则从职业的角度规范译者的行为。[6]那么当译文产生争议时,谁具有最终决定权,是翻译行业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

4.译校沟通

对译文进行批评,保证译文质量,是翻译审校的职业责任。而作为译者,其译文自然要接受审校的检验。但实际上,付出巨大劳动的译者,当面对翻译审校的批评性评论时,处于自尊,有时会漠视审校的批评,但有时候难免会感觉受到冒犯,会对审校的批评辩难。[7]然而这中行为无助于解决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审校的批评采取开放性的态度,针对审校的批评,有针对性的改善译文。对于审校的批评,无论接受与拒绝,都需做到有理有据。

由此可见,为了圆满完成客户委托的翻译任务,翻译和审校进行良性的双向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翻译市场上,我们发现:要么客户直接与翻译沟通,根本就没有审校的参与;要么翻译公司单线联系译者和审校,翻译和审校根本没有机会进行交流。这或许是翻译机构为了避免翻译和审校的面对面的对抗?本文认为,翻译和审校的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与控制,翻译行业应尽快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翻译和审校的双向交流。

四、结论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翻译市场翻译审校乱象丛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a)翻译机构未能提供基于客户需要的统一的翻译指导性要求供译校双方参考;(b)翻译机构有可供译校双方参考的指导性要求,但由于屈从与客户要求而导致指导性要求无法完全执行或被完全忽略;(c)客户对翻译实践一无所知,以至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草率对待翻译审校;(d)翻译审校不具备翻译的能力,导致翻译审校的主观与随意。

为了促进翻译审校的良性开展,实现翻译审校的预期目标,保证翻译质量,译者、审校、客户与翻译代理人需要携手共同努力,尤其是译校双方的及时沟通。每一个翻译文本都非常具体并有其特定的用途,因此每一个翻译任务都很具体,建立一套适用于所有翻译审校的具体准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针对每一具体的翻译任务,设定基于客户需要的统一的翻译指导性要求无论对翻译或审校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需要翻译行业对翻译审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与规范。

[1]王琳.旅游公示语英文译文使用满意度调查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59-60.

[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3]Pinto,M.Quality factors in documentary translation[J].META,2001(2):288-300.

[4]Katan,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Manchester:St.Jerome.1999.

[5]House,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Linguistic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META,2001(2),243-257.

[6]刘卫东.翻译伦理的回归与重构[J].中国外语,2008,(11):97-98.

[7]Leong Ko.Translation checking:a view from the translation market[J].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1(2):123-134.

猜你喜欢

指导性译者译文
论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发现及适用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刑事指导性案例中的法律论证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