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文化价值观研究
2013-03-31刘苏文李宪锋郭永沛
刘苏文,李宪锋,郭永沛
(1.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文化价值观研究
刘苏文1,李宪锋1,郭永沛2
(1.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是我国璀璨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空间构建所体现的营造理念、围合体系、文化底蕴、地域特征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当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剖析传统民居庭院类型所凝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民风、意识形态,并且依此梳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多元汇流、异彩纷呈的时空历程,对于认同我国优秀的庭院建筑文化,珍视中华建筑文化遗产,传承建筑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文化归属感的新城镇和繁荣我国建筑文化理论,提升当代庭院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民居;庭院艺术;文化价值
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庭院建筑的空间形态中,其中融会了广阔的诗情画意,变换出或简或繁的丰富居住空间。从秦城汉阙、隋唐寺庙、两宋祠观,到苏州园林、皇家宫苑、民居院落……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建筑智慧,在几千年历史积淀中,逐渐演变成独具民族特质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庭院是一种文化的庭院,它不以追求形式体量的美为主旨,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为基本结构,这是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表现。要研究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并希望继承和发展,首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从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无法截然分开。就庭院空间来说,它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在文化上,传统庭院与人文、民俗、哲学、艺术、文学等等各方面互相影响,共同编织着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庭院的精华还体现在空间组织上。古典哲学的思辨精神被古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到庭院空间的组织中,阴阳并济、虚实相生的变化极为丰富地演绎着具有生命力的空间形式,为现代庭院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
一、庭院——人化的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先民们对自身的居所有了理性的思考。民居庭院建筑自殷商以来已有3000多年历史,居所的形制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以各种围合的方式主动去创造灵动的空间,同时还从生命本源的角度去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国的建筑史从人文的高度去诠释,可以说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的哲学史。“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法则始终贯穿于儒道学说中,将自然引入庭院居住空间是这种思想的必然选择。“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是居民们在恬静而又温馨的庭院中悠闲生活的写照,这种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家家有院、窗窗有景的独特空间构造,彰显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理念,是其艺术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低错落、虚实围合是中国庭院建筑的显著特征,它将不同功能的生活区域分隔成独具东方神韵的庭院空间,在这个居住的生活空间里,中国人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这种追求人、建筑、自然相互间的和谐相融,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人充满人性化的传统生活方式。[1]
在庭院建筑中,以房屋与院子的相互关系来看,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居住庭院的房屋布置得比较紧凑,以连屋的形式为主,其院子是由数排连屋围合而成,居住的功能是主要的。而园林庭院的房屋布置得比较萧散,一般是连屋少,独立的建筑如亭榭楼阁较多,它们被当作造园因素,在院庭中或点景、或引景、或对景加以利用,以获得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在一些以政治、宗教、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如宫殿庭院、寺观庭院及书院庭院中,房屋与院子的关系,在综合前两者的基础上,又体现出各自的功能特征。在中国庭院建筑中,客观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情况。通过对中国庭院建筑的认识,不仅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宝库中汲取营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及风土民俗。中国庭院建筑以融汇自然为最高法则,体现了 “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伦理道德内涵。“天人合一”的抽象观念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哲学的理念之中,在庭院建筑中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具有鲜明的象征性特点[2]。
二、家国同构的文化特征
透析传统庭院建筑的空间构建理念,可以向现代城市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两个方向拓展,得出中国传统空间特征的轮廓[3]。传统庭院建筑是室内空间概念的外延,也可认为室内是庭院的内化,从建筑的层面理解庭院建筑也是一种中介空间,是建筑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从一个城市的建筑序列上讲它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而从一个建筑空间的结构层面上讲它是内部空间的外化,大多传统建筑中的庭院空间与室内无论在功能、视线、交通、装饰上都具相辅相成的关系,难分彼此。从中国传统的空间哲学层面上讲,庭院空间具有亦此亦彼的意境属性,由此庭院建筑亦可称为虚内或虚外的空间。从大的空间属性概念上看,庭院与外部空间有着明确的边界,而正是由这种边界的组织结构界定属性,营造了独特的有别于西方城市的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传统城市布局与传统庭院在“家国同构”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相似的结构。传统建筑庭院以层次分明、等级有序的显著特点,成为家国同构的原型,有序构建家庭式庭院的阵列与组合,形成街巷、居住群落、市井乃至国家的基本构建形式。研究现代建筑庭院的规划和设计要在借鉴传统庭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建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适宜现代人居住的庭院空间。
从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构建规律来看,所有建筑类型都有一套明确的空间序列,即街—巷—院落—院—家 (堂),是由喧闹到安静、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完整空间组织。庭院在空间构成中位于序列中间,与上下层次的研究均有联系。这3个层次简言之即街—庭—堂。《诗经·齐风著》中 “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的诗句[4],就表达了中国传统空间的组织形式,即城市—庭院—室内的3个层次。庭 (厅)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传统家庭面对天地、文化、祖宗的地方:堂前有庭,庭是中国建筑群中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是满足中国人物质、精神需要的场所;庭与堂的组合形成了合院的意象,形成了家庭的聚合观念。传统庭院构筑的多变性与紧密性不仅为家族生活模式中正常的交往与起居的和谐提供了保证,同时又满足了围合封闭建筑内采光、通风、排水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在中国南北布局广泛的民居庭院中,无论建筑构建形式还是装饰布局,都寄托了人们向往自然平和、美好幸福的生活愿景,在庭院中用一些情景化的表述手法来抒发个人的心灵感受。[5]
三、庭院建筑的构建理念传承
对传统庭院建筑的构建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应根据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进行概念的转变和拓展。因为在当代,不但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转变,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文化的传承要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从类型的角度将多元的庭院系统还原,同时注重系统间的多方面联系,从而揭示出庭院体系的框架。用这种方法并不只限于孤立地研究庭院本身,也可以系统地探讨它与其他传统建筑空间的关系,也可以对传统城市、室内、其他建筑类型乃至建筑构件进行研究,并且注重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的系列研究。同时,因为方法论的一致性,可使这些研究成果纳入一个可比较的、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
中国传统庭院建筑的精髓体现在空间与功能的灵活适应性上。在现代建筑设计的构建中,居住群落的中心广场或围合建筑的内庭花园,其作用也应和传统建筑庭院的功能近似,其内涵应具有中介性与复合性的空间特点。满足建筑形态的美观、通风、采光等只是建筑庭院存在的空间实体形态表象,它更大的潜在价值是对功能繁杂的空间与不同功能的空间衔接与过渡提供空间上的必备条件,使居住其中的人们在生活、交往、祭祀等活动在特定的空间内变得顺畅便捷。在现代的综合性大型建筑中,如宾馆、商场、综合型社区,在其中引入传统庭院的设计理念,可以使不同的空间与各功能分区达到一定的均好性、便利性、可视性,并在技术层面上给予了足够的适应性空间来组织通风采光、交通流线、人员聚散等等。这种庭院理念的引入对当代建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建筑的空间节奏、建筑尺度和边界的围合效果,是评价一座建筑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设计要素组合的巧妙运用,在中国传统庭院中有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以让我们从空间的围合理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借鉴。
情景化的场景布局体现是传统庭院建筑精神的价值精髓。其表现手法大多是采用两两相对的艺术手法对空间进行调和构建,以彰显主题性的形象营造。在现代的建筑群落设计中,我们注重建筑的个性化设计和可识别性设计,从民俗和文化的角度上来分析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其建筑风格是最具个性和识别性的,因为在建筑空间的意境的营造上,感召力和丰富的联想氛围是传统庭院建筑最显著的个性特征。传统庭院的情景营造模式,丰富了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法,情景营造模式中的动静、虚实、曲直、藏露等空间处理观念和重复、穿插、并列等构件的营造方式,都给我们对空间建构的处理手法提供了丰富选择性,从而我们领悟到了空间的构建是在对比中求协调,这是建筑庭院营造的最高境界[6]。
我们分析研究传统庭院空间乃至其它建筑体系,其最终目的在于传承和借鉴。如何将研究的成果引入庭院建筑创作之中,其中蕴含一个继承与创新的 “度”。信息论美学认为艺术美创作的关键是组合必须达到最优化。在当代庭院创作中可理解性即指传统庭院在人们心灵中的记忆、印象,将传统庭院的原型、特征加入时代的特征,努力得到最优化的洗练的信息组合。
四、庭院建筑中 “形”与 “魂”的深层内涵
在对传统庭院的体系特征、价值观念、时空形态、文化属性、历史文脉层面的研究实践中,北京大学的吴良庸教授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实验,他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的一期、二期改造工程,从空间构建的层面探讨了 “类四合院”的基本空间形态,在菊儿胡同三期工程改造中,则系统的探索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体系的类型及各种组合的可变性。研究成果体现了传统四合院各种基本模式以及在基本模式基础上演化出的派生模式,在这些现代意义上的院落中,建筑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在构建形式以及建筑围合、建筑理念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组合形式及建筑模式上看它已经超越了一个家庭单元内部的空间环境模式,而是演变扩展为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形态。从三期建筑空间构成的概念上讲,新的庭院空间相对于城市群落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而从组团内的住宅单元序列上而言,它又属于外部空间的范畴,也可以理解为建筑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庭院空间所营造出的意境,彰显了人们交往、沟通的意愿,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营造了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这与传统庭院的文化属性异曲同工。在现代住宅建筑群中,院落空间成了珍稀的也是唯一的景观要素。在菊儿胡同三期工程改造中,居住在新的建筑集合体中的居民,透过自家居室的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风景就是院落景观,和现代的居住楼群相比,集合体的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这极具传统庭院建筑的意境,但和中国大多传统的四合院相比,庭院空间又不是完全闭合的,它表达的是建筑概念的一种有效围合。三期庭院空间序列有时为前景,有时为衬托,有时成为视觉的焦点,是建筑空间的另一种形态延伸,每一组围合的有效限定开放空间,在空间视觉上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组团的相邻空间和构筑物构建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
各种形态的庭院空间是依据功能布局通过设计构思所形成的。它需要进行文化层面的创意而使庭院空间蕴含丰富的人文意境,从而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感染力。现代建筑庭院的营造着重在空间的构建、人性化的体现、视觉的传达和界面的处理等方面。这些元素互相补充、互相联系,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组合体。从传统庭院建筑的精神实质分析,庭院是一种形态适应性很强的空间形态,它对建筑的互为形态和依托,是建立在围和的状态之下的,因此庭院空间的类型与内容,是根据围和的形态而相应的变化的。现代庭院建筑的创新设计,更准确地说对传统建筑精神的诠释与沿袭,而传统庭院意境的营造理念却给了当代建筑以机会,用理性的、简洁的文化符号与抽象化的气氛烘托,把建筑的 “传统精神”内涵表达的自然恰当和充分,这体现了当代庭院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植根于丰厚的文化积淀之上来研究传统建筑庭院的精髓,并依据当代人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现状,以发展的视角对庭院围合的空间要素和文化意境进行再创作,在设计创新中充分挖掘历史庭院建筑中 “形”与“魂”的深层内涵,并通过文化理念的整合加强庭院 “形”与 “魂”的融合,是当代建筑庭院设计发展的根基与方向。
五、结语
建筑庭院是一种社会化生活,空间的构建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当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呈现给我们的却大多是建筑空间的西方化、公式化。不同建筑的建筑造型、建筑空间、材料处理、建筑景观等都缺少自己的文化特征、缺乏民族文化应有的精神特征。建筑不是时尚,它应承载民族发展、文化传承的印迹,建筑应该回归到它的平实,这是中国文化本源的体现,是建设 “美丽中国”梦想的基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建筑形态和建筑环境,对建筑模式以及文化的形态进行深度的思考。当下世界文化日益向趋同的方向发展,民族自身传统习俗、文化的多样性是否应该传承、是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全盘西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还是机械地模仿传统建筑模式,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去继承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那些建筑思想理念,用什么样的空间建筑语言去传承,有那些可操作的途径等都是我们赢深入思考的问题。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我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方剑娟,周晨.随形就势的留园之廊 [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45—47.
[2]诸葛铠.裂变种的传承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7.
[3]李允稣.华夏意匠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6.
[4]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69.
[5]梁思成.梁思成文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3.
[6]陈从周.说园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38.
[7][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2.
(责任编辑:刘志新)
A Study of Cultural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urtyard Architecture
LIU Su-wen1,LIXian-feng1,GUO Yong-pei2
(1.College of Art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urtyard architectur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valuable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The building ideas,enclosed system,cultural heritage,geographical features embodied in space construction all contain Chinese human spirits,way of thinking,ethics and values,which reflect the wide breadth of the Chinese nation's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nd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wisdoms of all the ethnical groups and treasures of all human civilizations.In the present context of rapid advance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it is of profound influence to analyze themateri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folk customs and ideologies reflected by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urtyard architecture,and accordingly,to comb its time and space course of diverse and colorful convergence,so as to acknowledge the excellentChinese courtyard architectural culture,to cherish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al heritage,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to construct new towns of ethnical culture belonging,to promote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ory,and to enhanc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ntemporary courtyard architecture design.
traditional residence;courtyard art;cultural value
TU—80
A
2095—042X(2013)06-0025-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6.007
2013-09-08
刘苏文 (197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李宪锋 (1963—),男,山东嘉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 (12YS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