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思考

2013-03-31郝永梅邢志祥欧红香毕海普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卓越理念工程

郝永梅,邢志祥,邵 辉,欧红香,毕海普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思考

郝永梅,邢志祥,邵 辉,欧红香,毕海普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工程观作为现代工程教育最著名的理论体系,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适用性、现实性和指导性。“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大工程观的卓越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应树立德育为先,注重实践,注重综合,提高质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立足区域,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卓越教育教学理念,然后从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实施卓越教育的综合改革。

大工程观;卓越计划;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升为国家领导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1]1党的十八大有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论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为了实现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培养造就一批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并于2010年在天津召开了 “卓越计划”启动会,194所高等工程院校被列入 “卓越计划”名单。如何在新形势下响应并有效实施卓越工程教育的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进工程教育理念,调整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大工程观与卓越教育的内涵与关系

(一)大工程观的本质与特征

“大工程观”(Engineering with a Big E)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美国工程教育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 “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2]随着 “大工程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它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而更多的是一种指导解决工程系统基本问题的思想及方法。[3]其特征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大工程观”即 “工程系统学”,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以及审美艺术、伦理道德等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工程活动系统。 (2)注重多元价值观的统摄和整合,将科学、技术、非技术等价值观综合指导工程实践。(3)通过密集型知识实践活动解决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现代大工程问题。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现代工程师。如今大工程观已成为现代工程教育最著名的理念,对世界工程教育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从 “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影响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使21世纪的工程教育表现出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促使人们从全新的理念去诠释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是在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成功经验和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性改革实践,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强调以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上,都与大工程观保持一致。大工程观正是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支点,对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适用性、现实性和指导性。

(二)“卓越计划”及其特点

卓越的内涵是超越,本质是以人为本。“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发现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4]1。卓越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举措,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创新发展观念,把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职责和第一要务,把质量作为竞争发展取胜的标准,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品质,充分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卓越教育的特点有3个[4]2: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大工程观与卓越教育的关系

大工程观是在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完善形成的一套回归 “工程模式”的教育理念,卓越教育则是在这些理念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情而发展的工程教育实践。如果说大工程观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那么卓越教育就是大工程观理念下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实践,大工程观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卓越教育是对大工程观理念具体应用,是对大工程观的延伸和发展。

二、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引领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准则,是教育的必然规律与应然理想的完美结合,对教育现实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5]。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改革理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

卓越教育的质量观在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1]3。品德是大学训练的必然。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经过了良好的智力训练而不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样的教育制度不仅不值得公众支持,还将成为社会的威胁[6]。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多元价值观的侵蚀,从而出现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7]。因此,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首先应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担负起培育学生精神品格的重任,把道德和责任的教育与专业的教育同等关注,并视为人才培养之基,立足培养品德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优秀工程师,加强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教给学生安全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他们领略 “真、善、美”的能力,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

(二)加强实践,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之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 “能力型、应用型”人才的塑造,更加侧重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工程实践的地位及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发展前进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工程实践教学的地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的思想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使得实践教学始终作为一种陪衬和装饰,处从属地位。因此要有效实施卓越教育,就必须清醒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理念上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学。

(三)注重综合,厚实基础,加强素质培养

大工程观要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等价值观综合,指导工程实践。“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即通识教育与专门知识并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会学习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过度专业化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工程院校已经认识到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对高等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应坚持以大工程观为基点,树立厚实基础,注重综合,加强素质的教育教学思想,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质量,强化内涵建设

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跨入注重质量的新阶段。对此,卓越教育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的重要特点,首先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也是强化工程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

(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卓越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标准化教育将中学生由 “人”变成了 “产品”,使他门丧失了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如同一个模板出来的、缺乏创见。而 “一本书”的大学学习同样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才能的基础,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创造力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创新管理的工程师。因此,要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六)立足区域,突出特色,与社会共同发展

大工程观强调工程实践,“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企业参与,并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工程的卓越教育应树立立足区域,突出特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与社会和企业密切联系,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当地资源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培养卓越人才。

三、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的综合改革措施:以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

(一)明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 “卓越计划”背景下,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承担石油化工、机械、建筑、电子等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经济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卓越安全工程师。除基本素质外,还要求未来工程师有现代工程意识、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开发和设计创新能力、管理与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改革以往传统培养模式,一是改变由学校单一培养的做法,学校要和企业对接,共同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按照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厚实基础、拓宽专业、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上,培养从“知识传承型”到 “实践创新型”的现代大工程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三是要积极汲取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教学改革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这就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主体也由原来高校单独完成的 “单一制”转为高校、企业和社会联合共同承担的 “多元制”。因此,应本着走专兼职结合的路子,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选拔聘任一批企业或社会的安全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承担相应教学任务,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训锻炼,同时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三)重构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设计训练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渗透和综合的专业,不但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还包含经济、管理、社会、生命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要求科学、技术和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8]。因此,培养有创新能力安全工程高级人才,必须从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结构做起,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加大实践教学模块比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均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致力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技术与管理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并将创新思想溶入课堂,充分体现工程观,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思想道德品质、独立个性的培养,实现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程的关联性,在课程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兼顾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

(四)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 “工程能力”输出为目的的 “卓越计划”教学,必定要求传统的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9]。安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思维、设计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方式要从 “讲授式、演示式”转变为 “启发式、探究式”,大力推行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通过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践训练,让大学生大胆构思、设计,让他们自己设计、计划实验过程,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重视参与生产现场的实践锻炼,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五)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 “卓越计划”背景下,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指标,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考核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指标,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评。而对教师的评估则转为以实践教学水平和工程创新能力为主。因此,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在教学管理上,一是考核评价标准应从 “重视成绩、学历和发表论文”转到 “重视过程、能力和产学研合作成果”上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实践工程能力上来,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质量控制,通过 “评”、“督”、“考”、“奖”、“罚”等方式及时检查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绩效,保证教学质量。

[1]史国栋.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内涵式发展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

[2]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3]程孝良.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制度创新 [J].中国高教研究,2010(6):37—4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0-06-23) [2013-08-07].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

[5]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56—61.

[6][美]威廉·墨菲,D J R·布鲁克纳.芝加哥大学的理念[M]彭阳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3.

[7]赖牡丹,吴学兵.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启迪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1.

[8]郝永梅,邵辉,王凯全,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思考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108.

[9]李德才.“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56.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Thinking of Highe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Education Based on Engineering w ith a Big E

HAO Yong-mei,XING Zhi-xiang,SHAO Hui,OU Hong-xiang,BIHai-pu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Engineering,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is the most famous theoretical system ofmodern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has the applicability,reality and guidance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Plan of Excellence”is amajormeasur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wit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the core.It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and emphasizes on students'engineer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Excellent education based on“Engineeringwith a Big E”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It insists on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idea thatmorality education first,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aswell as the quality.It respects the students'personality developmentand bas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Comprehensive reform of remarkable education will be made from the training mode,teaching team,course system,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management.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Plan of Excellence”;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 countermeasure

G640

A

2095—042X(2013)06-0094-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6.023

2013-07-28

郝永梅 (1970—),女,重庆万州人,硕士,高工,副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研究。

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 (GJY12020004);2011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 (GJY11020018011);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课题 (GJY12020023);2013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 (GJY2013007)

猜你喜欢

卓越理念工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作为 走向卓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子午工程
卓越之梦
工程
工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