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概念的三种界定与比较分析

2013-03-31杨明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定义国家

杨明星

(常州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家形象概念的三种界定与比较分析

杨明星

(常州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家形象可以形成一种难以忽略的力量影响一国的内外政策,因此,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就有重要意义。传播学、历史文化学和政治学3个学界对于国家形象都有具体的研究和定义,但是皆具有各自的学科侧重之处。事实上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形象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则,这种形诸于外的国家形象可以依国家的利益需要和发展战略通过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而被主观塑造。认清国家形象的本质和内涵,构建良好的的国家形象,创造理想的国际环境,改善对外关系,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国家形象;国家利益;比较分析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性概念,不像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那样富于实体性,易于测量,但却能够将军事、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界囊括其中。形象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外在表现。尽管国内学界对其定义、性质、功能等有不同层次的界定,然而研究视角和路径更多借用了符号学、心理学的理论,且多以文化学或传播学理论为依托,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构建理论研究仍旧处于创建阶段。国家形象可以影响国家对内外政策的制订,同时也成为理论界的新兴课题。

一、国家形象的三种界定

(一)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学定义

国际传播学是较早涉及现代形象学研究的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专门性的研究体系,尤其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在塑造国家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播学者在传统的反映论基础上,结合欧洲的形象学 (法文Imagologie)形成一个系统的国际传播学说,他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传播就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家形象力取决于国际传播力,国家形象就是国际传媒中的形象。

国内的传播学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界定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徐小鸽认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体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1]李寿源的定义把徐小鸽的范围扩大了,他认为是 “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2]国家形象不仅仅是呈现的状态,还包括一个国家的公众舆论反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国际传播学侧重以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研究形象的形成,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别国媒体中呈现的状态,国家形象形成的关键是传播过程,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直接影响一国形象的塑造。传播论者是形象学的途径论者,因为从符号学意义上说形象主要表现在舆论上,或者在专业领域的图书资料上,然而更广泛的是在另一国的媒体新闻上,进而在国人心目中形成关于某国各个领域的印象,塑造了本国看待异国的方式(视角、成见等)。在传播学者看来,国际形象塑造实际上是以国际形象宣传为主体的一种跨国政治传播,遵循传播学基本规范,二服务于国际政治利益和社会目的。[3]

(二)国家形象的历史文化学定义

中国古代的国家形象接近于文化形象,讲究文化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儒家教导各国诸侯王,从塑造良好文化形象入手,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便问:“叟不远千里而来,将可以利吾国?”孟子回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意为仁义超于国家利益之上,可以给国家带来绝对的利益,“仁义”就是国家的文化形象。三代 (夏商周)至近代,每次王朝更迭,新政权都会努力树立仁政爱民的形象,对内安抚民心,增强国家凝聚力,对外争取别国认同,加强政权稳定性。“仁义”一直是开明的表征,因而古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讲究仁义、爱民的国家文化形象。

西方国家对国家形象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重视,把威望、荣誉看成是国家的重要利益之一,不惜发动战争去夺取。国家形象伴随民族国家而生,是国家利益和战争的动因之一,当时更多称之为国家荣誉、威望等。荣誉是国家主题之一,是赢得别国尊重的国家利益。而威望也不仅仅只是伴随战争胜利而来的附属品,而是为争取别国认同和赞誉的重要国家利益。修昔底德 (Thucydides)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写到 “在这个生来被接受而不得背叛的帝国里,我们没有做任何特别有违人性的事情,三项强有力的主题阻止我们这样做——安全,荣誉和自我利益。而且我们并非是这样子的第一人,远远不是。”[5]

(三)国家形象的政治学定义

国家形象伴随民族与国家而产生,是国际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方对国家形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它们有与其功能极其相似的 “威望”,威望和国家形象总体上都是别国对该国实力的总体认识与评价。现代国家对于形象的界定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王朝时代的威望,对威望进行分析与对国家形象的界定有很大关联。

早期政治哲学家把威望作为国际冲突的动力之一来界定,威望动机被理解为个人与集体渴望得到公众对自己卓越的承认,并以此威望本身为目的。修昔底德把对威望的理解与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联系起来,他认为对于荣誉的错误理解如果被当作是一个国家安全的理性评估因素对于这个国家将是危险的。霍布斯 (Hobbes)把威望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威望是一种人类对于自己拥有的权力的自负或者虚荣的情绪,并超越于我们所争议的权力。[6]

王朝时代的威望多用于 “某某君主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一个民族国家是有尊严并追求荣誉的,战争与冲突多因个人 (往往是君主)或民族冲突而起,所以威望政策更多用于个人和国家,威望与国家安全、国家权力的关系至关重要。威望政治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安全困境缺乏威望动机将是无力的,贫乏的”[7]。如果安全相对廉价且普遍,战争仍会继续。

摩根索 (Morgenthau)认为威望是 “权力的声誉”,是一国的外交政策寻求为维护或增加权力而显示它所拥有的权力[8]64,强调别国对本国权力的主观判断。摩根索同时指出在霸权时代,别人对我们的认识与我们的实际状况同样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其中可能是歪曲的反映)决定了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8]6并且威望政策是国际舞台上权力斗争的第三个表现 (维持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追求国家声誉的政策),即显示权力。

吉尔平把威望看作构成国际体系、进而对国际体系实行统治的5种因素之一,与国内政治中权威的作用具有同等功能。他认为权力是这样一种 “可能性”,即 “一种社会关系内的行为者将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志。权威 (或者威望)则是指这样一种“可能性”,即 “一个具有一定特殊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的人群所服从”。简而言之,吉尔平的威望指的就是国家实力的声望,是其他国家对一个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潜力、能力和意愿的看法和认识。[9]

温特 (Alexander Wendt)的建构主义对威望进行了观念性的构建。他认为观念因素比物质实力因素更重要。国家实力是不可化为观念性因素的,物质性因素本身的意义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10]24,即,国际体系的文化规范 (国际法、国际规则等)决定着权力的物质性而。此种体系结构不仅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两种观念可以进入身份构建,一种是自我持有的观念,一种是他者持有的观念[10]281。可以说温特从国家身份建构的角度理解威望,把威望政策提高到了国家政治的本体论角度,为威望的认识与建构提供了新的认识方式。

我国现代政治学者主要从综合国力、国家权力角度来界定国家形象。他们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外部呈现,国家的硬实力是形象的基础,形象类似于国家的软实力部分。其中孙有中教授的定义最有代表性,他认为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 (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和军事准备等)、经济 (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质量与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 (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 (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和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11]孙有中的定义不仅包含了总体上政治学界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而且还指出了形象本身的最重要的特征:形象可以脱离国家实力,可以被塑造。

本文试图以上述分析比较为基础,重新对国家形象进行定义: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众通过对该国形诸于外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文化等硬实力与软实力方面的了解,从而形成的对于该国各个方面的认同和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国内形象认同是国际形象的基础,二者不完全等同。国家综合实力是国家形象的物质基础,二者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国家形象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形诸于外的国家形象可依国家的利益需要和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变更而被主观塑造。

二、三种界定的比较

以上几种对于国家形象的不同定义皆有其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学科背景,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首先比较中西方历史学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古代中国讲究 “天下大同”的理想,以 “仁义礼智信”为道德规范,以 “和”为美,而不是赖以武力解决争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 “骄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12]传播学者注重传播过程,如他们的定义所界定的:国家形象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是一个国家在别国媒体中呈现的状态,传播的方式和影响范围直接影响一国形象的塑造。然而传播论者的形象概念有很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从形象的传播中介即通过形象本体与形象之间的形成过程来研究形象的形成和影响,并没有涉及形象的本源 (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和形象本身的特质。形象必须有社会物质基础的支撑,即国家形象的显现主要在媒体中,而媒体中涉及另外一国的情况主要来自于国际新闻,国际新闻主要涉及的是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方面的资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一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行动极大影响一国的国家形象,而非传播途径本身。正如客体反映主体,主体决定客体,而非中介物决定客体一样,不是媒体决定一国形象而是一国政策的决定作用,事物的真实映像受媒体的控制作用的程度非常有限。媒体或者真实或者歪曲反映一国政策,由于客观事实的存在,歪曲的形象不会长久,尤其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不断涌现,歪曲信息只会被剔除,只留下真实的形象。国际传播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反映正面的国家情况,防止国外媒体对本国情况的歪曲反映和解释,确保中介媒体传播途径的真实性,但是他们没有涉及到形象的深层物质本源。

政治学者 (综合国力学者),主要从综合国力、国家权力角度定义国家形象,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内和国外公众对一个国家实力总体的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的 “软综合实力”。形象是具体事物的主观映象,事物大小、美丑、善恶是产生主观映象的基础条件,而国家形象的基础就是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从权力角度界定国家形象定义的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在国际上的综合反映,涉及到了形象的物质本源。并且他们指出了国家形象的受众是国内和国外公众,从而指出了形象塑造的主要过程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但该定义的缺陷也比较明显,首先是限定范围广而模糊,不能对形象的特质有很具体的认识。其次,虽然国家形象是综合国力的代表,但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综合国力,形象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则。国家形象不完全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并且与实际情况总是相差很大,夸大或者不足,歪曲或者粉饰,形象只能无限的接近事实而不能成为事实本身。

三、结语

重新定义国家形象,有助于认识构成国家形象的各种因素及各自的地位,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政府政治决策有理论上的构建意义。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中,国家形象已逐渐成为谋求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认清国家形象的本质和内涵,构建良好的的国家形象,创造理想的国际环境,改善对外关系,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

[1]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 [M]//刘继南.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7.

[2]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05.

[3]田力羽.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基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0—140.

[4]兰州大学孟子译注小组.孟子译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M].北京:中华书局,1960:1.

[5]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1[M].New York:Bantam Books,1960:76.

[6]Thomas Hobbes.Leviathan[M].New York:Dutton,1950:156.

[7]MichaelW Doyle.Ways ofWar and Peace:realism,liberalism,and socialism[M].New York:Norton c,1997:125.

[8][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M].徐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9][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M].武军,杜建平,松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30.

[10][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 [J].国际论坛,2002(3):14—20.

[12][美]罗素.中国问题 [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54.

(责任编辑:刘志新)

Three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Image and Their Com parative Analysis

YANG Ming-x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National image can be the immense power to influence a nation'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Communication Theory,Historial Science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have specific research and definitions of national image,but they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hasis and features in their fields.Actually national image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ion.Once the national image is formed,i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has unique operating rules.Moreover,a national image could be shaped subjectivel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in accordancewith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It is essential to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mage,to build up a good national image,to create an ide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national image;national interest;comparative analysis

D81

A

2095—042X(2013)06-0018-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6.005

2013-09-10

杨明星 (197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定义国家
国家公祭日
永远不要用“起点”定义自己
定义“风格”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